陈家梅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告诉我们,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工作作为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发生着润物无声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认为,事物的运动发展是变与不变的统一。变与不变两者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当不变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处于相对的稳定、平衡、静止状态;当变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则处于运动、量变到质变乃至发展状态。变与不变两者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把变与不变有机统一起来,认识与把握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
深刻认识并理解社会环境,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可以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在变,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变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们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尽相同。从建国初期的“又红又专”,到1978年,以“学历和职称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标准”。再到2002年,建立了判别人才不能仅看学历或职称的高低。而主要看实际能力和贡献大小的“新人才环准”。
从以前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到现在的“多功能性人才”,要求我们对教育的内涵给出新的理解。既要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又要对特殊人才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发掘出孩子的兴趣点、闪光点。少一点批评责备,多一点春风化雨,勠力同心发掘不同类型人才!
二、知识在不断地更新变化,传授知识的途径也在随之变化
只有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想让学生从一个新的、陌生的知识领域到进一步认识、熟悉它。那么教师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发展,新理念、新科技、新知识、新思想、新认识层出不穷,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新颖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也能够与时俱进。不能一味的死教书、教死书,理论与实际脱节,课堂死板无趣!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对而言的。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历史挂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电子白板等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因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又称为“电化教学”。传授知识的途径也在不断更新,毫无疑问它的确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如我们数学中的最值问题、轨迹问题、图形问题等,较复杂抽象的知识用新媒体技术来呈现变得非常直观、易理解,类似这样其他学科知识也有很多的运用。
从辩证的角度看,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各有优点与不足。现代化教学手段多长于知识的传授、长于智力发展,而短于品德、情感、审美教育,师生之间缺乏人际交往、情感交往,学生难以从教师那里受到思想、情感、人格、审美方面的熏陶和感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还存在短于具体的技能、技巧的培养,对眼、耳的过度刺激有害学生的感官。
因此,对待二者不可偏废,应当使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协调。所以,应对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出科学的分析,对应当或必须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程内容则做出硬性规定,要求教师必须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在需要教师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课程内容则要求教师尽可能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这样,不但可以起到发挥教师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自学、学会自学的作用,而且也使教师能够对学生自学中由教学机器不能够回答的特殊问题进行个别的解答,也可预防学生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非常事件、甚至犯罪活动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教育对象在变,要求我们教师的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
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轻易被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不得不断的调整改变。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常说“三年一代沟”,而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也恰好是三年一替换。
伟大的教育局陶行知曾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与被教之间想要产生共鸣,作为这二者的主体之间必须要有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大家知道,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思想,想让他们在你的课堂上有效的学习。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之外,更重要的是你要理解每个孩子,要有一颗平等的心。首先要一碗水端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其次要放低姿态,和学生真正的交心。绝不能一副高高在上,要学生唯命是从的嘴脸,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地调整改变自己,才能与学生有共鸣,相互理解!
中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有些學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
总之,上述这些方面,都体现出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存在于客观现实之中的个体,都在面对着纷繁芜杂的社会,需要我们去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绝对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要能够根据客观实际,做一个善变的老师和学生!
在此,请允许我对理想中的教学做个畅想:用你扎实的专业技能,让学生为之钦佩;用你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为之信服;用你广博的仁爱之心,让彼此相互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