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校微课建设面临的问题研究与思考

2018-12-27 02:04张伟鸿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4期
关键词:微课学校建设

张伟鸿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4-0031-02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微课的时代”。微课这种形式从2013年开始蓬勃起来,特别是2015年这个词越来越多的被提到,自从微课概念提出以来,微课的发展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这种短小精悍的授课形式带来学习效果的提升,和任务的紧扣性以及它的有效性,令处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的中小学“一窝蜂”地研究和开发微课。大大小小的微课培训、微课学术会议、微课开发平台、网站、组织机构等如雨后春笋。微课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试水阶段上升到如今的白热化时期,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对微课的发展提出了质疑和反思。

我校与梅师附小并向研究批准立项的第八届梅州市普教系统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微课的建设与应用研究》,经过二年多的实验,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课题研究如期完成了课题准备、课题立项、课题实施、课题验证等各阶段工作,取得一些成效,也不可避免的碰到一些问题,产生一些思考。

一、对微课认识层面的思考。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课”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它的出现,在教育领域掀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一股“微课热”。

一般大多数教师对微课的误解是把它微课理解为课堂实录片断,认为微课就是一段短小的教学片断。

也有人认为“微课”是将一节完整的40分钟课剪辑成一个十分钟左右的视频,以便学生在几分钟内学完一节课的内容。

更简单的认识是对微课理解为把PPT转化为视频就可以了。

微课是什么?至今没有人能够提出令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如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一种教学活动;胡铁生教授认为微课是一种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只是一种教学资源,不宜用课程这么大的概念去定义;苏小兵等人认为,微课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是由目标、内容、教的活动、交互、多媒体等五大要素构成。

目前调查情况来看,国内微课研究热潮主要集中于对微课发展的简单介绍、微课的制作技术研究以及组织各级各类微课竞赛。目前,教师制作微课的目的只是为了比赛,而应用于教学的微课少之又少,微课作品数量非常有限,并且大多微课只介绍一个知识点,因此对学科教学来说严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很难对学科教学产生真正的促进作用。

很难想象,被普遍认为高大上的微课,竟然还只是停留在草根研究、民间研究热于官方倡导,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研究热于高校研究的尴尬地步。当前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理论研究匮乏,认识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课的健康快速发展。

学校微课的开发缺乏专业人才进行指导,导致微课建设出现零散、不系统的状态。

由于微课程制作耗时、费力、投入不菲,简单的要求每位教师都设计制作微课程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就目前来讲,微课程不可能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应该整合信息技术学科优秀师资组建微课设计与制作团队,系统建设区域微课资源库,使更多的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选择使用,而不是忙于設计制作,这样,微课的使用才能顺利地推广并取得最佳效果。

二、对微课制作技术的思考。

微课因其自身内容性、时间性、载体的技术依赖性等特点,在制作技术上和实施中的存在困难。

目前,微课开发以教师各自为战为主,学科教师之间没有横向的联动,学校与学校之间没有形成共建共享机制。微课开发处于无序、低效的自然发展状态,教师个人闭门造车、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严重,制约着微课的开发、应用与发展。

从技术层面看,再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我觉得在目前的条件下,设计制作微课,高校应该比中小学要容易一点,难度要相对小一些,中学应该比小学要容易一点,难度又要相对小一些,最困难的的应该是小学。

小学微课建设资源不足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硬件、专业师资、实施经验的匮乏和欠缺,这些问题大大抑制了微课的有效推进。首先,微课主要以视频为载体的特点要求学生和教师具备相应的移动终端和微课制作工具,当前学校尚未能实现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学生人手一台移动终端,抑制了教师对微课的开发以及学生对微课的利用。其次,学校微课的开发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有专门人员进行统筹规划,然而目前一般是由学校负责人兼任此任务,缺乏专业人才进行指导,导致微课建设出现零散、不系统的状态。

而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教师、学生在基础教育中的占比最大,没有小学参与的微课建设,是一种缺陷,必然导致对微课的概念、诠释和作用缺乏强有力的说服力,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微课的健康快速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但是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机结合才行。一方面,通过组织培训、定期研讨交流的形式督促学校人员端正建设微课的态度,全面科学地认识微课。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学校微课概念、特点、优势和劣势等的理论研究,帮助一线人员进一步明晰微课的相关内容,为其实践工作导航。

为了使学校对微课的投入有所成效,规范其设计开发是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首先,相关人员应当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者的建议制作出一条符合本校微课制作的流程,明确微课建设的人员构成,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提高制作效率。其次,精选学校微课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分界线,提供两类微课内容,一是对课本重难点的解析课,二是对学生兴趣的拓展课,两类内容从不同的视角为不同需求的学习者提供便利。最后,保障学校微课的质量。学校微课在制作的过程中不应当只求数量,更应当追求质量,评价和管理人员应当严格把守每一个微课的质量关,使其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对微课应用方法的思考。

佛山市在对1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有36%的中小学教师曾经制作过微课,其中比赛获奖者也不少。然而对这些教师作进一步调查时发现,竟然没有一个人将制作的微课应用于实际教学,而是无一例外地全部用于微课比赛——这一结果出人意料、令人吃惊!这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微课只是停留在开发和比赛的层面,而实际应用于教学非常少,这是目前微课发展中存在的非常严峻的问题。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进一步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制作微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参加比赛和职称晋升,而不是教学应用。这一现象表明大多数教师对微课应用的目标对象不明确,制作微课只是为了辅助教师开展教学而不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微课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没有应用的微课完全失去了微课的意义。促进微课的有效利用是学校微课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为了增强微课的应用效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解决:第一,提供充足的可以使得教师有制作微课、学生有必备的学习条件的微课应用软硬条件,避免教师和学生因软硬件的匮乏而失去微课使用的权利。第二,建设可以辅助学生学习,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检测,也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良好的学习支持系统平台。第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程的规划能力,为其更加顺利、有效地使用微课奠定基础。基于以上几个方面,再以一定的教学手段,例如定期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检验,促使学生展 示自学内容等方式,将学生对微课的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对微课管理工作的思考。

评价是对效果的一个反馈。同样,良好的评价机制有利于调动微课开发、制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校微课建设稳步前进。微课设计优劣的评价既应当有学习过程方面的体现,也应当有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二者应当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制定一个注意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全面、系统、可测量的评价体系,是为微课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微课是新事物,对于微课的管理工作,无论是哪一个层面,都没有现成的理论或者方法可循,个人看法而言,应当采取包容与严谨相结合的方式来管理微课工作。

微课是互联网时代的新事物,对待新事物,不妨宽容耐心些,它的出现不仅代表了科技发展的进步,也引发人们的观念碰撞。包容,是对于新事物的观念碰撞的支持,面对这些新事物,首先应有足够的宽容。

微课制作尤其需要宽容,微课不仅仅是互联网时代的新产品,更是诸多领域、诸多技术的综合体现,每一个初涉者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管理上的包容会让失败更快走出困境,从而成功。对待新事物,除了宽容,还需要足够的耐心。多年前网上购物刚兴起之时,很多人担心其“走不长远”,有的甚至嗤之以鼻。但如今,蓬勃发展的电商已经改变了商业零售的发展格局,并激发了传统商业模式无法创造的强大内需和生产活力。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恐怕那些互聯网大佬根本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微课,更需如此。

微课的建设不仅仅是设备投入问题,在学校微课建设过程中,硬件资源不足、专业师资匮乏、实施经验欠缺,理论研究匮乏、认识观念片面、实践过程盲目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建设的误区与发展建议》,《教育信息技术》,2014(5).

[2]黄贺生.《学校微课资源建设及应用构想》,《珠江教育论坛》, 2014(1):19-21.

[3]郑莹.《关于学校微课资源建设及应用的构想来自维普》,百度学术,http://xueshu.baidu.com/s 7101715109961998684&tn; =utf-8.

[4]涂洪彬.《以微课建设和应用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学周刊》, 2015(13):34.

[5]于淑娟.《学校微课建设的问题与反思》,《教学与管理》, 2015(7):32-35.

猜你喜欢
微课学校建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学校推介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