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昌纲
山西省武乡县是全国著名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武乡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抬头并妄图为军国主义扬幡招魂的今天,重温武乡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历史,具有深刻意义。
发动群众建立并捍卫武乡抗日根据地
卢沟桥事变不久,毛泽东就曾指出,在华北,游击战争是战胜日军的唯一办法,到达华北的军队应分散兵力,以创建根据地和发动群众为主。遵照此指示,1937年底,八路军总部及一二九师来到太行山区的武乡县开辟建设抗日根据地。在武乡地方党组织和牺盟会的密切配合下,八路军积极组建各种抗日救亡团体。武乡县委还向全县人民发出成立自卫队的号召:“所有18岁以上,59岁以下的健壮男女公民,都有参加自卫队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当然的自卫队员,要拿起各种各样的武器——镰刀、斧头、菜刀、剪子与石头,和敌人进行斗争。”随即,从1938年4月底起武乡先后成立了以魏名扬为首的“名扬游击队”和以裴清河为首的“清河子弟兵”。在其带动影响下,到1939年春,全县48个编村都建立了自卫队,队员达700多人。此外,各区还组建了脱产的“基干队”。这些武装起来的自卫队员出没无常,声东击西,骚扰和打击敌人,战时则配合八路军作战。
为改造旧政权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八路军还在各村发动群众推翻旧村长选举新村长。里庄村群众率先响应,推翻旧村长还取消旧的地亩摊派制,初步实行了合理负担和减租减息政策。紧接着古台、大有、东沟、烟里等村群众在牺盟会特派员帮助下也纷纷到旧县府揭露所在村村长搜刮民财、欺压百姓等种种劣迹,赶走旧村长推选了新村长。针对旧县长郭腾蛟阳奉阴违的两面态度,县委一边派各村代表前往旧专署状告郭腾蛟,在全县范围发动大规模请愿运动;一边继续组织发动群众揭发控诉旧村长。就这样,迫使旧县府撤掉全县85%的旧村长,换上由中共党员或农会积极分子充任的新村长。随着抗战形势发展,1938年9月县委进一步开展普选村长和区长的运动。原先仅存15%的旧村长随即被撤换。12月中旬县委还召开全县万人大会批判旧县长郭腾蛟消极抗日的态度,并要求他同共产党合作抗日。但郭拒不转变立场,愤怒的武乡人民一举赶走他并选举了新县长,这标志着武乡抗日民主政权诞生、抗日根据地初步建成。
但刚建起的太行抗日根据地被日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彻底摧毁而后快。1938年4月4日,日军调动8个步兵联队及骑兵、炮兵、辎重兵各1个联队共约3万人,沿平汉、同蒲、正太铁路从博爱、邯郸、邢台、石家庄、阳泉、榆次、太谷、沁县、长治九路向太行抗日根据地实行合击包围,对此,八路军一二九师和一一五师一部在武乡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机动灵活地突破日军的合击包围并与日军周旋在太行山上。同时,武乡广大村民埋藏了粮食,掩埋了水井,而各村自卫队则主动为八路军侦察敌情捕捉汉奸并神出鬼没地四处打击敌人。当日军在太行山进退维谷时,来自南线的由旅团长苫米地指挥的日军主力一○八师团步骑兵6000余人却分两路向辽县(今左权县)和武乡进犯,4月13日窜入两县后即遭到我游击队自卫队的不断袭扰。14日,一二九师主力及六八九团又由河北省涉县赶到武乡,沉重打击了占据武乡县城的日军一一七联队。这股日军被迫弃城北窜榆社后,再遭我军截击,故又仓皇退回武乡。就这样,迫使日军在武乡至榆社之间几次往返,疲惫不堪。但日军困兽犹斗继续向武乡抗日根据地发起进攻。16日,一二九师在武乡境内长乐滩一带发起伏击战。此役日军伤亡2200多人,损失步枪近千支,轻重机枪100多挺和全部辎重。我军乘胜追击连克和顺、安泽、武乡、辽县、黎城、潞城、襄垣、屯留、壶关、沁县、长治、沁源、沁水、长子、阳城、榆社、高平、晋城18座县城,使盘踞在长治的日军完全陷于孤立。27日,长治之敌妄图经高平至曲沃公路向南同蒲一线撤退,但在高平西北部又连遭我军截击,伤亡近千人。至此,日军九路围攻在不到半月里即被我军民彻底粉碎,伤亡达4000余人。
1939年7月至9月间,日军又集中6个师团约十三四万兵力对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九路围攻,反复“扫荡”。但根据地人民毫不示弱,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配合八路军不断袭击敌人,破坏道路,捕捉汉奸,英勇顽强地开展反“扫荡”斗争,巩固和发展了武乡抗日根据地。
反顽斗争是抗战时期武乡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武乡县委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中间势力,给聚反动武装意欲反共的国民党武乡区分部头目赵琦等以沉重打击,逮捕其首恶分子,召开群众大会揭露和批判其罪恶阴谋和破坏活动,有力打击了国民党顽固势力,争取了中间势力,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武乡军民的艰苦奋斗与反“蚕食”斗争
为隔绝各抗日根据地间联系,打击消灭我抗日军民,日军在1941年至1942年间,对华北发起5次大规模治安强化运动。武乡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心脏和神经中枢,因此也是日军推行治安強化的重点地区。手段除封锁蚕食外主要仍是残酷大“扫荡”。1940年至1942年,日军对武乡曾发动过1000人以上大规模“扫荡”19次,1000人以下中小规模“扫荡”530多次。日军所到之处毫无例外实行“三光政策”:见人就杀,见物就抢,见房就烧。1940年10月,武东地区经过日军3次连续“扫荡”,共死亡421人,失踪18人,受伤78人,损失粮食976担6斗4升,损失牲口419头,烧毁平房5156间、楼房484间,窑洞509孔、家具5000多件,被毁庄稼8-9顷。日军的治安强化使武乡抗日根据地面积日趋缩小,人口逐渐减少,抗日军民的游击性愈发增强,加之此间太行地区的旱灾和蝗灾连绵不断,致使武乡财政经济产生了极大困难,军民生活非常艰苦。
但英雄的武乡军民在严重困难面前并未丝毫退却和屈服,在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克服困难坚持抗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并实行精兵简政政策。
武乡县委主要领导同志、区委书记、县区一般干部及农村党员骨干分子,分别参加了晋冀鲁豫边区或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地委及当地的整风,即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作风。大家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惩前毖后”和“治病救人”方针揭发以前的错误,不讲情面,以科学态度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更好地工作。通过整风提高了全县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战斗力,使全县党组织在思想政治上达到空前团结,从而为武乡军民战胜困难、坚持抗日,在思想和组织上创造了有利条件。
武乡军民为响应毛泽东发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还积极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为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恢复和发展生产,武乡人民早在1942年即开始组织变工队、互助组和合作社。到1943年,武西地区组织起来的人数已占全部劳动力的55%。游击区广大农民实行劳武结合,边打仗边生产,甚至敌人在前面打枪,我种后面的地,敌人到老巢去了,我再种前面的地。驻武乡的八路军为实现自给自足则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成为开荒种地的主力军。仅八路军总部和抗大分校在砖壁、小松山、王家峪等地就开荒2000多亩,种植了大量粮食蔬菜等。在武乡转战时间较长的八路军七六九团、一四一团等部队,每年收获粮食100万斤以上,蔬菜500万斤以上,粮食可吃3个月,蔬菜全部自给。不仅如此,八路军还热情帮助武乡人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例如,为解决吃水难八路军帮群众打水井、修水池、修水渠等。当年砖壁的旱井、监漳村的浮桥、左会村的水渠等,就是由八路军修建的。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武乡军民还创建农具、造纸、皮革、纺织、煤炭、制碱等各种小型工厂和作坊。在医药、印染等方面则因地制宜、土法上马,搞了许多代用品。大生产运动使武乡人民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锻炼了广大干部,密切了军民关系和干群关系,为抗战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为了战胜困难渡过难关,武乡军民遵照党中央指示,还从1942年开始精兵简政。在军队方面,核实人数,缩小上层,充实下层,减少后方工作人员,充实作战部队。在地方党政方面,裁除双层机构,减少脱产人员,并规定一切脱产的武装部队、政府工作人员分别不得超过当地居民人数的2%,政府工作人员不得超过当地居民人数的1%。通过精兵简政,压缩了政府机构,充实了连队,加强了基层,大大克服头重脚轻的现象和官僚主义问题。其结果,部队虽暂时减少了一些人员,但加强了战斗力,更能适应当时游击战争的环境。而因精简了机关和部队人员,使一部分非生产者投入到生产第一线,不但节省了开支、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还增加了生产。
“蚕食”政策是日军进攻根据地的又一狠手段。日军对武乡的“蚕食”由来已久,1939年5月侵占武乡县南关镇,6月侵入权店、故城;1940年7月侵占东村、段村;1941年3月在武西首次奔袭内义村并再次进攻蒲池、常家垴、涌泉等地。在武乡中部,日军控制了聂村,南侵姜村、城南等地。从1942年春起日军对武乡更频繁全面地“蚕食”。武乡军民遵照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反对敌人“蚕食”政策的指示》精神,采取一系列措施展开反“蚕食”斗争。例如,把武装斗争与合法斗争结合起来,以武装斗争为主打击敌人,加紧发展地方武装和民兵,加强游击小组的建设与活动,加强党组织对分散部队的统一领导,在各村开展反维持斗争,严惩汉奸等。随着武乡军民反“蚕食”斗争全面深入开展,到1943年,武西军民摧毁了日军“蚕食”中建立的一些据点,并纷纷成立贫民小组和农会等抗日组织。与此同时,游击区和根据地的民兵、游击小组、联防情报网等也都有所发展。通过反“蚕食”斗争还摧毁了日军在许多村庄建立的维持会,恢复编村19个。在反“蚕食”斗争推动下,在武西地区,自首的会道门道徒、伪组织人员分别有873人、178人;抗日根据地则由原来的6个行政村发展到31个行政村112个自然村。
武乡反“扫荡”斗争与人民战争的发展
1940年6月,日军侵占武乡重镇段村后,武乡军民在太行三分区党委领导下,将原武乡县改设为武东县和武西县。这两县县委和县政府,面对日军频繁残酷的“扫荡”,针锋相对地开展了全面的反“扫荡”斗争。其中,前后参加的自卫队和群众有5000余人,长达1个月,拆回铁轨50多吨,严重破坏了日军的铁路交通,打击了其嚣张气焰。此后,两县县委在进一步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加强自卫队和青年抗日先锋队的组织和活动,广泛打击敌人。不仅武西白晋铁路沿线日军常遭武乡人民武装的袭击,段村附近及到武东的日军也不时遭到出其不意地打击。例如,1940年10月13日,武西自卫队和青年抗日先锋队成员程肉小等3人,伪装成日军仓库管理人员潜入白晋铁路南沟车站,烧毁日军站房80余间、汽油400余桶、机车8辆、车厢142节、汽车3辆,使日军遭受巨大损失。1942年春,武东县洪水镇自卫队员埋伏于董家庄,毙敌联队书记长以下5人,生俘日军1人。
驻武乡地区的八路军则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到处打击日军,消灭其有生力量。1942年春,日军为加紧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拼凑了一个由其部分高级将领参加的所谓“观光团”,在重兵护卫下窜到榆(社)武(乡)地区“观光”。我太行三分区党委获悉后立即派决死队九团和七团之一部,在民兵配合下,设伏于榆武公路中段。4月8日,当“观光团”进入我埋伏圈后,我軍立即发起攻击,经两小时激战将日军三十六师团高木联队第三大队全部消灭,击毁汽车16辆,毙敌2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16挺,步枪100余支,掷弹筒3个。10月7日,日军侵占武东县柳沟,将300多名群众封锁在窑洞里达四五天之久。获悉后的八路军七六九团派出由该团赵政委率领的几个连、班干部,于10月11日夜在后沟等村民兵配合下与日军激战两个多小时,终于救出饥困数日的群众,并毙伤敌45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19支及其他武器和军用物资。此后,该部队又以1个排兵力,在民兵配合下毙伤盘踞在柳沟的十几名日军,迫使其狼狈离开。
配合八路军和游击队作战的武乡民兵,在这次反“扫荡”斗争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例如,后沟村民兵班先后对日军作大小战斗186次,毙伤日伪军80多人,缴获许多枪支、弹药;关家垴村的关二如带领本村民兵在反“扫荡”中先后歼敌23人,在1942年一次反“扫荡”作战中一枪毙敌两人,成为著名的太行“少年神枪手”;秦家烟村民兵李兴云和李金河两兄弟,在1943年7月16日用铁锨打死日军小队长;为围困盘踞武东重镇蟠龙的日军,武乡民兵们还配合八路军于18日夜发动大规模攻势,对蟠武沿线的胡峦岭、侯家垴、蟠龙等日军据点猛烈攻击。经过两昼夜激战,攻敌碉堡8座,歼敌1个中队和伪剿共军3个营,拔掉了敌扼守胡峦岭的据点,迫使敌人退出侯家垴。武乡广大民兵还通过破坏道路、炸毁桥梁、掩埋地雷等手段,破坏日军交通线,使蟠龙变成孤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武乡人民在同日军殊死斗争中还发明创造了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战术,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战争。麻雀战:亦称“黄蜂战术”或“冷枪战法”。民兵们有时三三两两,有时成班成队,在田野中、树林里,屋顶上、道路旁,如麻雀啄食一样忽聚忽散,忽来忽去,瞅空子到处骚扰和打击敌人。当敌人反扑过来时,民兵们早已“飞”得无影无踪;当敌人撤退时,民兵们又立即汇集起来四处袭击。敌人打又打不着,追也追不上,弄得胆颤心惊,一筹莫展。地雷战:民兵们将敌人盘踞的据点或村庄用地雷封锁起来,使敌人不敢贸然行动;对于运动中的敌人,民兵们常在其必经之地布下地雷阵杀伤和阻滞敌人;在自己村庄周围民兵们则设置地雷警戒圈,防止敌人突然袭击。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敌人,民兵们不仅根据作战需要,发明创造了拉雷、踏雷、挂雷、吊雷等,还发明了许多巧妙的地雷战方法,例如,在埋雷的地方印上車轮的痕迹,以示车辆通过此处并无危险;而在未埋雷处则故意挖开新土,甚至插上写有“小心地雷”的小旗子以迷惑敌人;有时还在平坦路上画许多引入注目的圆圈,并写上“脚下留神”几个大字,但其中有的并无地雷,有的确有地雷,真假虚实,弄得敌人晕头转向,丧魂失魄。窑洞战:武乡民兵们还利用太行山区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到处是黄土断层的自然地形,创造了能攻能守,便于保存自己、打击敌人的窑洞战。抗战中武乡共建窑洞7500多孔。这些建有“拐三湾” “设三关”(陷井、刀枪、迷魂关)、“楼上楼” “天外天”的窑洞,既使敌人找不见、进不去、熏不着,又便于自己住得久、走得开、能战斗。不仅如此,村落窑洞出口处一般还伸延到野外,而野外窑洞的战斗设施与村落窑洞则相互策应。窑洞间又利用自然沟壑进行连接,组成窑洞战斗网。抗战期间,武乡人民同日军窑洞战达570余次,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破击战:武乡民兵们常以隐蔽或突然袭击等方式,破击日军控制的铁路、公路、通讯设施及兵站、仓库、厂矿等。有时民兵们则在统一部署指挥下,配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掩护群众拿起各种工具,破路基、扒铁轨、炸桥梁、打火车、烧站房、割电线等,致使敌交通、运输、通讯、联络断绝,陷入瘫痪。日军白天赶来修桥补路,而一到夜晚民兵和群众又再次予以摧毁。日军的修复与民兵的摧毁,长期呈拉锯式斗争态势。破击战的广泛开展给日军造成严重威胁,有力配合了我正规部队的作战,并一次次粉碎日军对武乡抗日根据地的“蚕食”和“扫荡”。
利用以上战术,反“扫荡”期间武乡人民先后机动灵活地同日军进行了长乐之战、白晋线破击战、关家垴歼灭战、砖壁保卫战、楼则峪战斗、高台李战斗、大有阻击战、榆(社)武(乡)公路伏击战、蟠龙围困战等大小战斗13000多次,歼灭日军8000余人,并涌现了许多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诸如,窑上沟村模范民兵战斗班、李峪村的地雷大王王来法、关家垴村神枪手关二如、白家庄儿童团长李爱民、胡峦岭村贫民老妈妈郝爱则等。
武乡军民从局部反攻到抗战胜利
1944年,盘踞武乡的日伪军在我军民强势攻击下,虽已不敢随意到根据地骚扰破坏,但仍隔三差五到武西游击区杀人放火、抢粮抓夫等,从而给游击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困难。武西和武东两县县委为战胜面临的困难,开展了以互助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大生产运动。1944年,武西已有互助组1324个,合作社由原来的4个增至22个;武东有互助组1400多个,合作社达到71个。随着形势发展,两县还出现一些跨行业的互助组,如纺织、木工、农工、商工等多种形式的互助组。参加互助组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同时,武乡县委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积极恢复发展抗战文化教育事业。到1945年春学校恢复起来且有很大发展。除较大村庄有小学外,全县已有高小六七所,高小学生近600人,比抗战前增长1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6.3%。还在全县兴办冬学、妇女识字班、读报组、大众黑板报、歌咏队、土广播、农村剧团等。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思想上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局部反攻乃至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民兵、游击队及基干队、独立营等武装发展起来。到1945年全县民兵已达5500人,地方部队达1000人。为进一步提高地方武装的战斗力,迎接局部反攻和大反攻的到来,1944年冬至1945年春,武乡县委在全县开展了投弹、埋雷、瞄准等练武运动。还掀起新一轮的参军参战热潮,抗战期间武乡县参军人数达12000多人,尤其是在迎接局部反攻和大反攻期间参军参战热情更为高涨,仅武东县在1945年8月17日至25日就有746人加入部队,许多地方干部带领成班成队的民兵参加八路军。再次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和“母送女,妻送郎,姑嫂争相上战场”的动人情景。
1944年初,武乡军民对盘踞武乡的日军就展开了局部反攻。围困蟠龙就是一个重要标志。1943年6月,日军侵占蟠龙后,经常对蟠龙附近的村庄进行骚扰和破坏,严重威胁着武东地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1944年初,武东人民在八路军配合下,对蟠龙之敌展开围困,并逐步拔掉敌人在蟠龙周围的据点、堡垒,切断了蟠龙之敌与段村之敌的联系。同时,武东民兵还对蟠龙的日伪军展开攻心战。同年2月,武东军民进一步加紧包围蟠龙,致使敌占区大大缩小,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日军在武乡军民的包围下,处处被动挨打,伤亡日益惨重,甚至吃不上饭,喝不上水。2月27日,武乡军民一举攻克了蟠龙。
蟠龙解放后,武乡地方武装配合八路军,对盘踞在段村和白晋线的日伪军,展开分化瓦解工作。例如,武工队和民兵们经常在夜幕降临后,分散潜入日伪军据点附近,向日伪军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和国内外反法西斯斗争的形势,揭露日军克扣伪军军饷的真相,并向伪军们指出,与人民为友,共同抗日,前途是光明的。与此同时,武工队和民兵们还对伪军家属进行了前途教育,给伪军建立“红黑榜”“善恶簿”,不定期地公布他们的善恶行为,劝他们不要为日军卖命,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经过武乡军民多方面的分化瓦解工作,终于使据点里一些伪军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武乡日伪军中某些上层人士的思想也发生了严重动摇,有些甚至弃暗投明,站到人民的一边。武乡军民瓦解日伪军工作的胜利,大大削弱日军的力量,同时也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抗战热情,为我军民最后消灭日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做好最后打败日军的各种准备,1945年3月太行区党委召开第一届第一次参议会。武乡人民为贯彻落实该会精神,进一步开展大生产运动并加紧整训游击队、民兵和自卫队,满怀豪情地迎接段村的解放和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武乡中部重镇之一的段村长期以来是日伪军最大据点。为彻底消灭敌人夺取武乡抗战最后胜利,1945年8月23日八路军七六九团首先包围了段村。同时,武乡一区和四区的民兵在段村附近配合八路军围困松村一带敌人,三区民兵阻击白晋线上来援之敌。广大群众则纷纷组成救护队运输队给八路军和民兵送饭送水,押送俘虏和站岗放哨等。攻打段村前,八路军已与留在村内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在已被争取过来的伪剿共军第一师参谋主任张效翰协助下,24日夜八路军对日军发动猛烈攻击,经激战后除副师长段炳昌带领40名伪军乘夜潜逃沁县外其余近千名伪军全部缴械投降。但躲在炮楼里的一小撮日军仍负隅顽抗拒不投降。于是我军布置在段村附近的富庄、下城滩、胡庄埔、胡家垴等地的25门大炮齐向日军炮楼发炮,致使日军死伤惨重丢盔弃甲。25日,武乡军民又一举全歼残留日军,彻底解放了段村,亦标志着武乡全境的解放。
(责编 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