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与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

2018-12-27 01:17胡新民
党史文汇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于光远闭幕会讲话稿

胡新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该会议为随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该讲话实际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被邓小平称为“党内第一支笔”的胡乔木协助起草的。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科院院长李铁映2012年在《给纪念胡乔木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的贺信》中指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乔木同志的才华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挥。他在1978年10月发表《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一文,参加了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的起草。” 关于胡乔木起草“主题报告”的过程,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2004年出版的《邓小平年谱(1975-1997)》(以下简称《年谱》)中有明确记载。

《年谱》的有关记载

《年谱》首次提到邓小平准备这个讲话稿是:“1978年10月底约胡乔木到家中谈准备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的起草问题。”接着又5次提到。胡乔木参加前4次谈话,第5次未能参加。

“1978年11月16日上午,约胡乔木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的修改问题。19日完成的修改稿,主要阐述了工作重点转移的意义和怎样实现转移问题,其中提出要解放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改革不适应生产力需要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12月2日上午,约见胡耀邦、胡乔木、于光远,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稿问题。根据中央工作会议上出现的新问题,提出讲话稿的主要内容要转到反映真理标准问题、发扬民主问题、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问题和经济管理体制问题上。此前,亲笔拟出讲话提纲:‘一、解放思想,开动机器。理论的重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争论的必要。实事求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全党全民动脑筋。二、发扬民主,加强法制。民主集中制的中心是民主,特别是近一时期。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监督)。政治与经济的统一,目前一时期主要反对空头政治。权力下放。千方百计。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产品质量)来调节。三、向后看为的是向前看。不要一刀切。解决遗留问题要快,要干净利落,时间不宜长。一部分照正常生活处理。不可能都满意。要告诉党内外,迟了不利。安定团结十分重要,要大局为重。犯错误的,给机会。总结经验,改了就好。四、克服官僚主义、人浮于事。一批企业做出示范。多了人怎么办,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扩大管理人员的权力。党委要善于领导,机构要很小。干什么?学会管理,选用人才,简化手续,改革制度(规章)。五、允许一部分先好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干得好的要有物质鼓励。国内市场很重要。六、加强责任制,搞几定。从引进项目开始,请点专家。七、新的问题。人员考核的标准。多出人员的安置(开辟新的行业)。”

“12月5日上午,约见胡乔木、于光远、林涧青,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稿问题,再次就讲话稿的主题、内容、文字和结构发表意见。在谈话中说:要解放思想,开动机器,一切向前看,否则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应该允许出气,出气是对没有民主的惩罚。有了正常的民主,大字报也就少了。建立健全民主与法制,实行经济民主,用经济的办法管经济,责任到人,做到有职有责有权。没有民主培养不出人才。”“12月9日上午,约见胡乔木、于光远、林涧青,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稿的修改问题。认为稿子基本上可以了,但还需要加加工,并讲了具体修改意见。11日上午,约见胡耀邦、于光远、林涧青,继续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稿的修改问题。” “12月13日下午,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这篇讲话实际上是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这个讲话已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从上述6段记载来看,胡乔木无疑是起草“主题报告”的主要协助者。

邓小平曾弃用胡乔木的最初稿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原定议题是:(一)进一步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尽快把农业生产搞上去。(二)讨论 1979年和1980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三)讨论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会上的讲话。

10月底,刚从日本访问归来的邓小平,约胡乔木到家里谈即将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的起草问题。谈话后,胡乔木即帶人开始起草讲话稿。11月8日稿成,送邓小平处。邓小平于11月5日开始访问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并于14日晚回京。看稿后于16日上午把胡乔木请到家里,谈讲话稿的修改意见。胡乔木按邓小平的意见,经3天修改形成讲话初稿,让秘书抄清提交给邓小平阅改。其主要内容是结合当时的实际论述重点转移的战略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且是积极配合当时会议的议题,即围绕经济问题。

但中央工作会议从11月11日分组讨论开始,就有人提出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等重大问题,从而引起热烈讨论。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政治局常委讨论了大家的意见。25日,华国锋代表中央政治局在会上宣布了为天安门事件公开彻底平反,为重大错案“薄一波等六十一人案件”平反等9个问题的决定。因此,以华国锋的这个讲话为标志,突破了会议原定的议题,把原本准备讨论经济工作的会议,开成了一次为全面拨乱反正和开创新局面准备的会议 。

邓小平敏锐地觉察到,原来准备着重讲的重点转移问题不需要特别加以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问题按照原来的讲法显得不够深入,必须进一步结合现实讲得更加深透;同时,在历史转折关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突现出来,需要党的领导人抓住时机,及时提出,进行分析,作出回答,指明前进方向。因此,邓小平决定,讲话稿要重起炉灶。

胡乔木对邓小平思想观点的理解和发挥

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国务院政研室主任兼社科院院长胡乔木作为社科院代表出席。政研室副主任兼社科院副院长于光远作为政研室代表出席。胡耀邦以中组部部长身份出席,参与了会议的筹备,并是西北组(共分6个组)4个召集人之一。

12月2日,邓小平为重新起草讲话稿约见胡乔木。胡乔木正忙于修改要提交十一届三中全会讨论的加快农业发展和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的文件,就邀于光远随胡耀邦一同前往。以便让于光远了解意图,先行组织人着手起草。谈话前,邓小平已形成新思路,写了3页“讲话提纲”。他按提纲详细谈了准备在会上讲话的内容。谈话后,胡乔木要于光远根据邓小平写的提纲和谈话内容尽快安排政研室的林涧青等人起草。约两天后,政研室按邓小平所写“讲话提纲”和谈话内容起草了一份讲话稿。送到胡乔木手上后,胡作了20多处校改性的工作。但邓小平看过后不很满意。12月5日又找胡乔木讲他对稿子的意见。胡乔木带上组织起草这一稿的于光远和林涧青一起前往。谈话中邓小平又有了不少新想法观点。胡乔木边听边做记录。邓进一步把主题明确为:解放思想,开动机器,一切向前看。谈话中,他联系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各方面进一步论述解放思想,着重分析了思想不解放、僵化或半僵化的原因和危害。

胡乔木的记录上有这样两行:僵化,禁区,本本对实际 不敢想、说、做 随风倒/官僚制度束缚 真正管卡压 只能奉命行事 然后才是习惯势力。其记录的最后两行是一串数字:工人 100 农民 8千万 150-200 各1/10 城市 市镇农村 卫星城市 1亿人口平均100。在后来的正式讲话稿中,这串数字形成这样一段文字:“要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城市里有20%的工人,每人每月的工资平均达到100元左右;农村有10%的公社,每人每年收入达到150至200元。”还说到,在全国“有大约8000万到1亿人口提高了购买力”将如何如何,等等。

起草人员连夜重写,把写成的稿接连改过几次后立即印了出来。第二稿于12月7日送到胡乔木手中。胡乔木作了不少重要的修改补充。这些修改补充,有些是邓小平前几日两次谈话中讲了而在稿子中被忽略或遗漏的,也有些是稿子中对邓讲的观点表述得不够充分和完满的,还有一些是他第三次复出后反复强调阐述的思想观点,当然也有胡对他的思想、观点的理解和发挥。

邓小平对这个稿子较满意。12月9日,他在约见胡乔木、于光远、林涧青时,认为稿子基本上可以用,但还需加工并讲了具体修改意见。起草组又进行了一些修改。他于11日再次找有关同志去谈话。因胡乔木此时正召集起草农业问题文件的会议无法分身,由胡耀邦带于光远、林涧青前往。事后,胡乔木召集起草人员研究对讲话稿的修改,当天基本完成;13日午饭后对讲話稿最后修改润色,直到下午2点才完成。邓小平在下午4点正式发表了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讲话。

从以上过程,既可以清楚看到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的思路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可以看到,胡乔木是如何遵循并随着邓小平思路协助邓写好这篇主题报告的。

值得一提的是,胡乔木在此后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日益深刻,邓也更加信任这位“笔杆子”。紧接着胡又主持起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此后,邓又请他起草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稿。中共中央还让胡乔木负责起草了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二大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足见,胡对邓理论的理解相当深刻且在为将邓的思路转换成正式文本过程中,作出了独特贡献。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于光远闭幕会讲话稿
陈毅的讲话稿没有字
一玩就是98年
起草领导讲话稿须念好四字诀
『只能后悔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