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荣新
摘 要:本研究通过分析农民从事农业积极性的影响因素,以农业经营为问题导向对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进行调查,探索解决路径,从而加强农村人力结构和整体风貌。因此,要充分调动农民组织生产的积极性,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体系,进行农业产业化的优化升级,为农业生产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8.11.005
Research on Ways of Arousing Peasants' Enthusiasm in Production in China
SHI Rongxi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enthusiasm for agriculture, and taking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as the problem, they investigate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in agriculture and explore ways to solve the rural human structure and overall style. Therefore, it was necessary to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to organize production, establish a modern agricultural system, optimize and upgrad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Key words: peasant; grain production; enthusiasm
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随着大批青壮年进城,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突出表现为农村老龄化问题,粮食生产主体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应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巩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1 我国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问题导向
在三大改造时期,农业资本主义改造有两个关键步骤要实行:一是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向资本家手里集中,对农民实行了彻底剥夺;二是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只保留基本的农业耕地,以维持粮食供给,给资本家大量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在经济高速成长、机器大生产需要吸纳更多的产业工人的时候,他们就从土地流向城市,流向生产线和装配车间。而当危机爆发,生产缩减的时候,他们又像海绵里的水一样被排挤出去,以维持资本家的利润[1]。这也是现代中国农民可能的社会命运,也是自历史圈地运动以来小农经济改革的基本脉络。从当今视角来看,当时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弊端也很大,忽视了农民的意愿,盲目扩大生产。因此,国家应更加重视粮食生产的环节,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1 科学技术应用难度大
在“科教兴农”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农民重视科技的力量。但实际上,可用的新技术相对较少。目前很多地方都有举办相关新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会,但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和技术因素的复杂性,使得农民掌握新技术的难度略大。另外,对新技术真实效果的怀疑使他们不敢尝试。而优质农副产品对品种、生产环境和经营标准有相应的要求,其成本投入要高于普通农副产品[2]。以苹果生产为例,优质苹果生产袋装预处理、最佳装袋时间、灌溉施肥等技术要求更高。由于处理措施的精确性,各关键技术的劳动力价格较高,生产成本增加。在劳动力普遍缺乏的农村地区,很难生产更多优质的农副产品。
1.2 缺乏足够的精神动力
精神可以引领行动,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过程中应该对其有足够的重视。然而,许多农民认为粮食生产只是为了满足家庭的需要,只要他们能够自给自足就行。但实际上,粮食生产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粮食自给,而且关系到全国的粮食供应,这与国家的战略安全有关[3]。作为新时代的农民,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粮食生产是关乎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大多数农民没有赶超意识,他们满足于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进一步推进。但实际上,无论是在生产、技术还是积极性方面,都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3 缺乏足够的物质保障
物质保障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但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保证。一方面,农作物补贴政策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实际的需要。目前的农业政策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挫伤一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例如,政策补贴向大粮食生产者倾斜,降低了小农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匹配,应专门针对农村医疗保健,养老,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务进行配套。相当一部分农民表示,如果农村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他们将会更加愿意致力于粮食生产[4]。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关。这是因为这些服务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成为进一步保留农村人口和留在农业生产线上的重要措施。同时,粮食生产的风险因素较高,防灾减灾的配套方案仍有待完善。
1.4 消费者对“优质”定位有误解
市场统一,色泽鲜艳的果蔬产品往往能卖得好价格,消费者常常关注产品的外观,对各种农副产品缺乏区分常识。消费者应重视农副产品的质量指标、生产标准、管理规范。同时,由于我国农副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农副产品质量水平的测定在各地的标准不统一,导致消费者对绿色有机食品缺乏信心。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无法辨别农副产品的优劣势。企业宁肯在改善包装技术层面下工夫,进行大量营销,而不愿意构建一个优质的原材料采购渠道或生产基地。由于产销衔接环节问题,没有建立同时期的双赢效益耦合机制。大部分农副产品仍然是农民生产,代理人收购,传统的农产品交易方式中间环节繁多,交易成本累加,使得各個环节的盈利分配不合理,导致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2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构建路径
2.1 从体制层面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2.1.1 实行农业补贴政策 实行补贴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引导作用。农业补贴是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其中农业补贴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最直接措施,包括粮食补贴、农业资金补贴等。目前,粮食补贴政策正在向合理化发展,应相应降低补贴准入门槛,进一步优化政策内容,提高政策水平。结合粮食直补和种粮奖励,奖励那些粮食高产、优质、高销售的农民[5]。为了确定粮食产量标准,应对粮食产量、总产出、人均产量和其他方面进行衡量。将绿色和健康纳入粮食质量的评价指标,不仅考察其重金属含量是否过量,还能在调查中检验商品粮的合格率,鼓励了农民的生产行为。其次实行农业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市场变化迅速,粮食作物价格易受市场影响。随着机械化生产,农民致富大多是农产品加工和各种产业服务提供为主。农民脱贫大多也是各种经济作为,目前配套相应的公民权利和福利是矛盾核心。因此,要及时掌握有关粮食生产要素的市场状况,根据市场分析未来趋势,从而制订未来计划。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关补贴的力度、范围和对象,充分发挥动态机制的作用。
2.1.2 改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改善农民待遇,建立农民退休制度,享受养老、医疗、保险等一定的养老金待遇。农业发展需要人,粮食生产也需要人。基本的公共服务对于保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至关重要,因为基本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影响他们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粮食生产所必需的粮食生产配套服务,如灌溉和水利建设等。在教育层面,在推广义务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食品生产技术教育。在医疗层面,根据先补后分的原则,将一般需求纳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6]。总之,要增加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要考虑到他们的日常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其日常需要,会对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造成阻碍。中国未来农业将会走向小农场模式,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具有万亩规模。规模效益的形成需要土地规模扩大,也需要联合收割机大规模机械化运作,而机械化生产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对于农业来说,最大的固定资产是土地,所以土地流转体制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流转体系理顺了,农村土地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2 从精神层面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2.2.1 提高农民的责任感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一再强调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他指出:温饱问题始终是执政时期的首要任务,民以食为天[7]。习总书记强调粮食生产,也意味着粮食生产在国家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粮食生产的主体,农民需要增强自身责任感,首先要树立大局意识。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稳定粮食生产任务沉重。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农民应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从而提高生产积极性。其次,改变自给自足的意识。目前,农民粮食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身需要。在市场化背景下,生产需要上升到商业化生产。一方面,商业化生产可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它可以为社会提供更高的粮食生产,并且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可以提高食品质量。因此,要积极引导农民实现商品化生产的转型目标。
2.2.2 发扬劳动模范的引领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可以激发人们的责任感和热情。在提高农民积极性的过程中,需要用榜样的力量为粮食生产事业增添更多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培育农民先进示范户。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自愿的原则下,选择几组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种粮经验的种植户,作为推广示范户,在时节、指导技术、品种等关键环节进行有效引导。其次,以农民典范的渲染力为现代农业转型带来更多的人才。在村委会和专业指导小组的帮助下,提高农民的综合能力。应加强农民的专业技能,提高后续的教育培训和辅导工作,提升经营效益。最后,用奖励方式来激发农民示范户的辐射作用[8]。在粮食质量和数量的双重标准下,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励,在育种过程中对表现出色种植户给予适当奖励。农业生产第一步是满足人们自身的生活所需,然后才将盈余投入市场。所以要想让农民盈利,首先要解决的是去除农民的身份定位,回归职业定义,让农民成为有体面、有尊严的职业,创造种粮光荣的氛围。
2.3 进行现代化农民培育体系
“科教兴农”战略的作用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农业科技对加强粮食生产、提高经营收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9]。建立现代农业科技体系表现为对农民进行系统化培训,有效满足农民技术需求的有效途径。通过进行现代化农民培育体系来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具体有以下两点。
2.3.1 加大对粮食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 首先,建立农业科技专业推广队伍。在专业技术协会中建立专业推广团队是合适的。专业技术协会通常是非政府组织,他们不是为了营利,而是有更高的责任感。其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容易整合资源。因此,建立农业科技专业推广队伍,不仅能有效规避政府机构臃肿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实施进程。第二,扩充农业科技推广方式。现在农业产业化势在必行,新型的合作领域正在形成。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实行了国有农场,以后将会出现更多的农业公司,这将把农民彻底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未来中国传统农业将发生巨大变化,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将彻底改变人们对传统农业的看法。农业生产的未来将是“专业农民”,他们将成为有知识和经验的新农民。为了使农业科技观念深入人心,依靠专家队伍和政府机构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并且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较大。面对新型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推广的方式应该多元化。首先,与新型农民示范户相结合,让其现身说法。二是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是该组织的主要成员,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降低推广成本,发挥更好的沟通作用。三是与龙头企业结合。龙头企业是市场运作的主体,具有较为雄厚的资本优势,专业推广队伍具有农业科技优势[10]。专业推广队伍与组织合作开展农业科技推广,能形成良好的配套优势。加快粮食机械化進程,提高作业效率,减轻工作强度,走规模化农业生产之路。
2.3.2 拓宽农业生产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首先,提供短信通知服务。如今,手机成为最常用的通信工具。毫无疑问,这是将农业生产技术的最新消息编辑成文本消息给农民的一种方便有效的形式。而获取农民联系号码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农村村委会进行查阅,也可以通过网站、电话和其他方式由农民自行订阅。当然,这项服务必须是免费的[11]。其次,开通微博、微信等业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建立专门的微博和微信是有效传播谷物种植技术信息的重要途径。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及时发布粮食生产技术的最新信息,并使用微信、微博与农民互动,进行相关问题的答疑,这种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信息传递限制。整合国内农产品供应商资源,为农产品市场提供稳定可靠的农产品供应商,形成供应链,优化流通环节。通过信息平台推广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单一局面。加快偏远农村农产品流通速度,通过农产品信息平台“走出去”,拓宽流通渠道,让更多客户“走进来”。
3 结 语
面对新形势、农业发展和制度改革的新要求,政府加快了农业机构改革步伐,增强了农民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能力。可见,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研究表明,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干预措施、协调农民生产利益以及创造有利的生产环境,可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需要针对不同农民类型运用具体的解决路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不仅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还需要政策和机构的支持。社会组织的参与有助于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以促进农业多样化战略发展,并为农民走向农业生态、生产自主和特色农业提供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今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加强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有效稳定地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农业发展注入持久的生命活力。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气候变化问题等因素,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是一个动态研究过程。因此,政府必须考虑新的方针政策。在今后的研究中,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仍有较大的研究余地。
参考文献:
[1]郭玉福.毛泽东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72.
[2]矫江.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31.
[3]徐祥临.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133.
[4]周志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业发展道路[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460.
[5]农业部课题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18.
[6]胡继连,西爱琴.产业组织制度与中国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54.
[7]錢均鹏,徐荣梅.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108.
[8]吕火明.市场经济与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60.
[9]刘志澄.农业发展之思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350.
[10]刘江.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774.
[11]郑红维.关于农业信息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