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荣
奥地利医生罗生特,和白求恩一样,是一位以自己的医学知识和经验技术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生特是犹太人、综合医学博士。为反对纳粹法西斯,他加入了社会民主党,在集中营遭受法西斯酷刑,后被驱逐出境。1939年8月来到上海后,他在法租界开了一间泌尿科和妇产科诊所。1941年3月,罗生特经德国记者希伯介绍,来到江苏盐城新四军军部。1941年至1949年期间,罗生特成为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先后在华中地区、山东和东北解放区从事临床医疗以及卫生学校的教学工作,在新四军、八路军和东北人民解放军中历任大军区医学顾问、纵队卫生部部长。他是唯一获得正规军高级军衔的外国医生。
罗生特常说,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他把毛泽东同志提倡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当成行动指南。救死扶伤,实行医学的人道主义是几千年来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的医德传统,是医学职业道德的伦理原则。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是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爱护生命。人道主义的重要体现是尽自身最大的能力救治、帮助和关爱他人,适时伸出手,救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胸怀仁爱之心,救死扶伤,对生命高度负责。医学人道主义是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言》,是罗生特医学人文精神的取向。坚持病人健康利益第一,是医学人道主义的精髓,是罗生特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渊源。
罗生特是泌尿科和妇产科专家,内外各科也很精通。这样一个一专多能的医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是当时我军难得的医学人才。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患者,就得为他们治病,即使医生有病,只要还能动,对患者就没有拒绝的权利。罗生特自己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但是忍着痛苦带病日夜为患者治病。罗生特24小时应诊,病人何时来,他就何时给看,有急诊更是随叫随到。无论严寒酷暑、白天黑夜,他不辞辛劳奔波于各部队为伤员看病、治病、抢救。由于他医术高明,很快江淮地区人人都知道新四军中有一个“大鼻子神医”。罗生特说:“医生不能坐在家里等待病人,要到群众家中发现病人,解救痛苦。”给老百姓查病治病,他不怕麻烦,不怕脏,待人总是有求必应。《大众日报》报道:“山东军区卫生部附属所半年来平均每天给十几个老百姓治病,国际友人罗大夫很和蔼地为老百姓开刀……解除了无数群众的痛苦……”如果需要从早到晚做手术,连饭都顾不上吃,他会说:“为了将士们少流血、少牺牲,我们就得多做点工作。”凡被他诊治过的患者,都夸他的服务态度热诚。
罗生特坚持要求做妇科手术时有一位女助手在场。他说自己了解中国的风俗习惯,部队也应严肃对待男女关系,犹太人有类似的风俗习惯,对这一切都能理解。这是男医生做妇科检查时应遵循的规则,虽然在敌后环境,但他始终恪守不渝,博得女同志的尊敬和大家的好评。
罗生特对患者的献身精神、坚韧不拔无所畏惧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的精神,受到患者与同事们的敬佩。当他得知前线不少伤员需要治疗时,坚决要求到前线去。有时,他连饭都顾不上吃,立即给伤员做手术,困极了就用毛巾蘸冷水在头上敷一敷,直到做完最后一个手术。他患有夜盲症和心脏病,但总是忍着痛苦,带病日夜工作。他到新四军所在的盐城农村,住黏土茅屋,过最原始最初级的生活,从不抱怨。陈毅称赞他是“无私的国际主义战士”“活着的白求恩”“白求恩式的共产主义战士”。
(选自《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论文集》,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对于写作对象相近的文本,我们可以使用比较阅读法。以《纪念白求恩》和《罗生特医学人文精神及时代价值》为例,两篇文章同为纪念性文章,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明晰而有条理的思路,比如采用侧面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可贵精神。通过比较,我们能更好地把握纪念性文章的行文思路、写作手法。
读有所思
1.请概括文中罗生特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2.运用比较阅读法,试分析《纪念白求恩》和《罗生特医学人文精神及时代价值》两篇文章还有哪些相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