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蔺全锁
(作者系陕西省民政厅党组成员、省老龄办副主任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口老龄化作了全面、深刻、系统地阐述,他指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按照联合国标准,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截至2017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41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7.3%,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和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判断指明了解决当前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也意味着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新变化。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广大老年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2017年底,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了59660元人民币,约合8836美元,是进入人口老龄化初期的10倍多。老年人需求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老年人消费理念从生存必需型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老年人服务需求从简单生活照料向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需求转变;老年人社会角色从被动接受照顾向主动寻求社会参与转变。
但是,随着广大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我国老龄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明显,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产业发展不充分,事业和产业发展不平衡。政府和市场责任边界不清晰,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老龄事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政策瓶颈依然存在,投资积极性不高。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中,公办养老机构多,民办机构少,从全国和我省来看,民办养老机构只占三成,制约了养老服务的多元化发展。
二是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发展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2017年全国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老龄事业发展水平、老年人生活质量处在第一梯队的全部是东部省份,中西部没有一个省在第一梯队。即使是东部区域内部也存在这些差异,每个区域内部也不一样。
三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收入水平是农村老年人收入的三倍还多。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实现了14年增长,但城乡居民养老金人月均只有136元。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村大多才刚刚过半。
四是居家社区服务发展不充分,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基础地位尚未得到很好体现,一些社区嵌入式小微型养老机构项目落地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滞后。据统计,“十二五”时期,我国省级以上层面的养老建设补贴资金90%以上被用于资助养老机构建设,用于居家养老不超过10%。
五是精神保障不充分,老年人的物质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发展不平衡。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老年人的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但精神需求却没有同步得到提高,孤独终老问题依然突出。在整个城乡老年人精神服务匮乏的前提下,农村老年人就更为突出。
六是失能失智等特殊困难人群养老保障不充分,基本养老保障与补充养老、商业养老保障发展不平衡。养老保障体系“三大支柱”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相对健全,但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险和照护政策相对缺失,政策的碎片化问题比较严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国情的长期照护服务和保障政策体系,保障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陕西省比全国平均晚一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发展速度很快。2000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0.02%,截至2017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645万人,占全省人口比例的16.81%(65岁及以上414万人,占10.8%)。2016年较2010年约增加老年人16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4万人,2017年比2016年增加了26万人。
据测算,今后一个时期,陕西省老年人口年均增加25万人以上。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接近700万人,占18%以上, 2030年将达到930万,约占25%;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总的看,陕西省老龄化呈现出明显的“五个多”特征:
一是高龄老人较多。到2017年底,陕西省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5.4万人,占1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年增加约6万-8万高龄老人。2017年较2016年增加了8.3万高龄老人。
由图4可见,降粘型减水剂浓度为0.01%时,表面张力下降至61.48 mN/m,而同等浓度下普通减水剂的表面张力为65.46 mN/m;随着浓度的增大,降粘型减水剂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而普通减水剂的表面张力却下降缓慢,趋于平缓。结果表明,降粘型减水剂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
二是失能老人较多。2016年,陕西省失能、半失能老人达到21.2%,高于全国18.3%的平均水平。其中半失能老人占12.3%,完全失能老人占8.9%,这就意味着我省约有76万半失能老人和55万完全失能老人。
三是慢性病老人较多。老年群体是慢性病的高发群体。陕西省老人中,慢性病患病率高达86.2%,高于全国80.1%的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我省大约有530多万慢性病老年人。
四是“空巢”老人较多。目前陕西省城乡“空巢老人”约占老人的47.7%。其中独居老人占11.5%,仅与配偶居住的占36.2%。
五是文盲、半文盲老人较多。据调查,陕西省老年人中,61%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文盲老人占3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6%。在陕北、陕南一些偏远山村,文盲、半文盲率达70%-8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和行动准备逐渐夯实,积极老龄观开始深入人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模糊观念和认识误区,直接影响着老龄事业发展,需要加以澄清和克服。
不能把老龄问题简单地理解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目前,全社会对老龄问题关注度逐年提升,但焦点几乎都集中在养老问题上,有人甚至把老龄问题简单地理解为养老问题,把老龄事业简单理解为养老服务业。
做好养老工作,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方面,但远不是问题的全部。老龄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要素和方面。传统的建立在年轻人占绝大多数基础上的相关制度,都需要根据老龄化发展的态势做出调整甚至是重构。每个人、家庭、社区,乃至整个市场、社会和政府都应当适应这种人口学变化而调整资源配置、生产和生活方式、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代际平等和多主体共同分担责任应当成为更加重要的治理理念。因此,老龄工作从字面看是人生收官的工作,但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是党政工作,也是群众工作,还是社会工作,需要全社会统一行动,合力推进。
不能把养老问题简单地理解为养老服务问题,更不能理解为建养老机构
养老问题涉及到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各个层面,既有政策设计和制度保障问题,也有社会认知和环境建设问题;既有事业发展问题,也有产业发展问题;既有物质生活问题,也有精神文化问题。从政府主导的角度看,除了为老年人口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外,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的问题,重点要解决好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持体系“三大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社会福利和救助等支持;养老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养老服务供给、养老服务质量、养老服务市场等;健康支持体系主要包括医养结合、健康促进、疾病康复及预防等。现在,有些地方的养老工作被专家诟病为“富人的游戏”,政府部门切不可嫌贫爱富,不能只做锦上添花的事。要注意克服重视养老床位建设指标,忽视养老服务品质和需求;热衷于“老年集中营”建设,忽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盲目追求项目投资的数量,忽视管理和运营的效能的倾向。要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注重质量效益,着力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调结构,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促进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强化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有效保障面向老年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特别是要更多地关注、关心、解决普通大众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养老问题。
不能把老龄化看成是洪水猛兽,把老年人当作社会的负担和包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他强调,要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这实际是对长期以来一些错误认识的纠正。
老年人是传统美德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是公序良俗的维护者,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正能量。老年人中还潜藏着巨大的人力资源潜力。研究表明,70岁以下的低龄老人思维能力保持着普通人智力高峰期的80-90%,部分人的智力和创新力甚至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我国目前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2.41亿,其中70岁以下低龄老人占56.1%,这是很大的社会资源。要注意克服对老年人所用关注多,对如何用老年人关注少这个认识和实践的误区,建立积极的老龄观。
老年人社会参与和自我身心健康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参与越活跃,身心健康状况越好。要积极看待老年人,既大力消除年龄歧视,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又要重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引导他们保持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另外,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也为老龄产业带来了广阔发展空间。老龄社会围绕老年群体形成的老龄产业,将成为重要的产业形态和拉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亮点,并解决大量富余人员就业问题。
不能把应对人口老龄化看成是解决人到老年后的各种问题
老龄问题首先是人口问题,是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准备,涉及从生到死的全过程,应该从年轻时甚至从人出生的时候就抓起。目前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80.1%,健康寿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的比例只有20%左右,全社会还缺乏积极的老龄观,缺乏老年人功能衰退和失能失智的预防理念和积极康复观。我们要把关口前移,在政策和务实层面更加注重预防。在医养结合方面,要由重点关注失能失智后的照护,转向失能失智前的主动预防和失能失智后的积极康复。按照医改强基层的要求,把健康服务延伸至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和家庭,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强,把家庭医生制度落实好。养老是老年期的一种生活方式,除了少部分高龄、失能老年人需要照顾和护理外,不能刻意把老年人与社会隔离开来或者过度“养”起来,这有悖于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理念。人生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每个人都应当从年轻时开始,未雨绸缪,从各方面为人生进入老年期打下扎实基础,以共同抵御老年期所面临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