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雨
上海电信博物馆
在这里啦:上海市延安东路34号
啥时候来:9:30-12:00 (11:00停止入馆):13:00-16:30 (16:00停止入馆)。 周六至周日,公众免费
参观:周二至周五,团队预约参观(团体参观要提前五个工作日预约哟)。
如果你要和朋友联系,一个短信一秒钟就可以发送出去,一个电话几秒钟就能接通,甚至你们还可以通过视频聊天,畅所欲言。做到这些,仅需要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机,几个简单的操作就可以了,但是在过去,没有手机和网络的年代,人们之间通信可没那么方便。让我们一起去上海电信博物馆探索关于通信的奥秘吧。
莫尔斯电码
“嘀嗒,嘀嘀嗒,嘀嘀嗒嗒……”咦,这是什么声音?是发电报的声音吗?哈哈,没错,一进入上海电信博物馆,我们就能听到“嘀嘀嗒嗒”发电报的声音。那么,你知道电报是谁发明的吗?
1837年,在美国,一位画家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电报机,他就是享誉世界的电报之父莫尔斯。电报利用电磁原理,通过电流的通断来传递短的电脉冲和长的电脉冲,短的电脉冲“,”点读“嘀”,长的电脉冲“一”读“嗒”,比如数字3的电码是“嘀嘀嘀嗒嗒”,字母A的电码是“嘀嗒”,这就是著名的莫尔斯电码,它由26个英文字母,数字0~9和标点符号组成。
我是小小发报员
电报传人中国后,在莫尔斯电码的基础上,将汉字与数字电码一一对应,以四个数字代表一个常用汉字,每个数字又对应相应的电码,通过这种编码方式实现了中文电报的传递。比如,“上”的电码是0006,“海”的电码是3189,“上海”的编码就是00063189,那么,你知道“上海”对应的莫尔斯电码是什么吗?快来试着发一则电报吧!
小行车
电报发明一小步,通信史上一大步。人类从此进入了用电传播信息的时代。随着电报业务量的激增,可忙坏了报房里的递报员,面对成千上万份发往不同地区的电报,他们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为了提高分发速度,1960年上海电报局自行研制成功电动车式去报自动分发装置,俗称“小行车”。“小行车”的功能类似于现代物流行业的自动分拣系统,在报房内,分发员只需将电报紙夹在小行车报夹上,就可自动分送到不同目的地的报筐内,每份电报在报房内的传递时间由2.55分钟缩短到了1分钟以下,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哦。
电话机的“足迹”
电报诚可贵,电话更方便。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磁石电话机面世了。磁石电话机没有拨号盘,该怎么打电话呢?哈哈,这个你不用担心,因为后面有专门的人工接线员哦。磁石电话机是通信史上的一大发明,它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摇动摇杆发电,电话会连接到人工交换台,接线员根据需求把线插到对方的电路上进行通话。这就是那些年抗战剧中必备的“摇把子”。随着通话业务量的不断增加,自动交换机取代了人工交换台,电话机也升级成了拨号电话。
了解了电话机的“足迹”,再来看看电话机的结构吧,然后,动动手,动动脑,试试你能不能组装好一部电话机!
旋转档夹
硬件在升级,电话号码也得跟上。在没有手机通讯录的年代,记电话号码那可是硬功夫!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查号需求,1931年,美商上海电话公司首次采用旋转档夹来提高查号效率。查号员大多是年轻的外国女郎,或者是英文流利的中国姑娘,这在当年可是正宗的金领职业。旋转档夹储存了大量的电话号码信息,每个档夹可存储近2000个电话号码,查找一个电话号码仅需20秒哦。
好啦,关于通信的“大发明和小神器”就介绍到这里啦!意犹未尽的小读者不妨亲自去探索一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