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婚姻白皮书

2018-12-26 08:37龙方媛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晚婚离婚率夫妻

龙方媛

1 所谓定论:结婚不能太晚

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2年这7年,结婚登记年龄集中在20~24岁。自2013年开始,25~29岁的年轻人变成了结婚登记的主力。还有数据显示,江苏省去年的平均初婚年龄已经达到了34.2岁。众多数据都显示,年轻人结婚的年龄越来越晚了。这一现象引发了全民热议。

百度搜索“晚婚”,有1280万余个词条,“90后晚婚”也多达139万余个词条;而微信公众号中讨论“晚婚”话题的文章也高达5000多篇,“晚婚晚育正在毁掉你”“不愿结婚、恐惧恋爱,这一代90后又被毁了”,其中的担忧跃然纸上。

综合来看,担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晚婚大大超过了法律规定的适婚年龄,很容易错过幸福的最佳时机,不利于个人幸福。不少父母催婚时最常用的理由就是:“再不结婚,你就只能挑别人剩下的了,能找着好的吗?”“结婚那么晚,什么时候生孩子啊?年纪大了生孩子多受罪,到时候,谁帮你带孩子?”

第二,晚婚背后问题多多,暴露了年轻人对婚姻的恐惧、逃避和拒绝。有的人不想结婚,觉得结婚意味着不自由以及更多的责任和压力,一拖再拖,越拖越晚;有的人不敢結婚,认为不幸的婚姻太多,越早进入就越早遭罪,能拖多久算多久;也有人结不起婚,因为没房没车没存款,等物质条件成熟了,年龄也不小了。

打破定论:晚婚不代表拒绝婚姻

所谓“晚婚”,其实是相对于法律规定的适婚年龄来说的。只要晚于法定年龄,就属于晚婚了。但实际上,法定婚龄规定的只是最低结婚年龄,而不是必须结婚的年龄。也就是说,只要不早于法定婚龄,什么时候结婚都没有问题。而且,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法律规定的未必就是适合所有人的。

事实上,按照法定标准结婚的,也不一定就能收获幸福。“夫妻一年半离婚6次复婚6次”“90后小夫妻结婚3个月闪离”这样的新闻时有发生,而离婚的原因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都是些生活琐事。如“妻子吃苹果不削皮,丈夫有洁癖忍受不了要离婚”“夫妻因为谁洗碗起争执闹离婚”等。看着很好笑,却都是真实发生的。所以,真正的适婚年龄不只是生理上的适婚,更重要的是心理、学识、工作等多方面也要足够成熟到适婚。而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适当推迟结婚年龄,不会错过幸福的最佳时机。

那么,结婚晚的人真的是因为恐婚和拒绝婚姻吗?我想,这个论断首先忽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有数据显示,如今超过75%的高中毕业生可以接受到更高等的教育。试想,大学毕业时已经二十二三岁了。就算一毕业就工作,也要稳定个两三年,轻松超过法定婚龄,如果再读个硕士、博士,更是会毫无悬念地“超标”。可是,对这些人来说,他们只是按部就班地做着基本的学习和工作准备,等时机成熟了,结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压根儿就没有晚婚这个概念。

很多人提到,年轻人结婚晚是因为结婚成本太高,不得不延后结婚。这一点如果放在古代,是绝对成立的。因为那时候,婚姻有很强的经济目的和传宗接代的需求。因为涉及到家族利益,结婚从来不是结两人之好,而是结两姓之好。尤其是对女性来说,婚姻就是自己后半生的全部依靠。而现在,婚姻的目的早已发生了改变,人们更多的是希望得到情感陪伴。2015年,全国妇联发起的《中国幸福婚姻家庭调查报告》中显示,要求结婚前必须有房有车的比例仅占15.3%,91.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步入婚姻时,更看中的是对方是否有责任感。可以说,把结婚晚的锅甩给房和车是相当不公平的。

当然,不乏有些人真的是考虑到婚姻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比如更多的责任和压力以及挑战,更愿意选择晚一点儿结婚。但我并不认为这就是对婚姻的恐惧和逃避。相反,认真考虑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确认自己能为婚姻做些什么以及做不到什么,然后再做出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婚姻的慎重和负责。36岁结婚的刘刚说:“我不是因为逃避而晚婚,而是在等自己变得更强大更丰富之后,做出对人生更负责的选择。”33岁结婚的李娜说:“我就是希望能找一个三观一致、志趣相投的人过好这一生,而不是为了别人的期待随随便便找个人嫁了,我想我已经找到了。”

晚婚越来越多的是一种主动的、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没有该结婚的年龄,只有该结婚的感情。对这些人来说,晚婚不是不结婚,而是为了等 待爱情,对自己负责,也对婚姻负责,这才是一个人对婚姻该有的态度。

2 所谓定论:结婚才是好归宿

数据显示,从1987年到2005年,结婚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08年之后逐年增长至2013年。从2014年开始,连续4年下降。还有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的结婚人数301.7万对,同比下降5.7%。与5年前同期结婚人数的高位428.2万对相比,2018年第一季度下降了29.54%。

结婚率连续下降的背后,是年轻人不愿意(不想)结婚的说法涌起。百度搜索“不愿意结婚”,有2850万个词条,“不想结婚”的词条则高达4270万个;微信公众号中讨论这个话题的文章也超过了6万篇。这一现象和人们所信奉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背道而驰,令很多人难以接受,质疑声四起:“30岁,你为什么不结婚?”“你这么大了还不结婚,到底是有什么问题?”

一直以来,结婚都被当作是爱情最好的归宿,任何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今年10月,赵丽颖和冯绍峰“官宣”结婚,不少人大赞“最高级的秀恩爱,就是和你结婚”。可见,这一观念有多深入人心。不仅如此,先成家后立业貌似是社会文化中最基本的人生规划。如果有人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大家都会觉得这个人肯定有问题。不仅有问题,而且罪孽深重,要受到惩罚。有记者问:“您对不常回家看老人属违法怎么看?”大爷回道:“不回家看我们违什么法?30岁了还不结婚才违法!该判!”

打破定论:不结婚不代表有问题

中国的结婚率下降是不争的事实,这背后有很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21.06‰下降到1997年的16.75‰,之后仍在持续走低。按照法定适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往前推,如今的适龄青年正好是人口数量下降时期出生的。所以,适龄结婚群体数量减少,是造成结婚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轻人受教育的年限在增加,相当一部分达到适婚年龄的人还在读书,这也使得结婚人数偏少。有专家表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受适婚年龄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的影响,结婚率仍可能持续走低。

事实上,结婚率低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有数据显示,从1970年到2014年,全世界的结婚率都在显著下降。而且,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结婚率并不算太低。有调查显示,同一时期,30~34岁的中国未婚女性不到5%,同年龄段的男性结婚率也比数字最高的法国高出近20%,比日本高出30%。就连25~29岁年轻人的粗婚率,也要比日本高出一倍。

既然结婚率低得有理有据,中国也并不比其他国家的表现更突出,人们为什么还会如此恐慌呢?有不少父母完全不能接受子女不结婚,不仅轮番上阵逼婚,还找了心理医生来给孩子“治病”。其实,这和我们的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在中国,一提到“人生大事”,基本就是结婚生子。结婚是人生的必经阶段,不结婚就意味着人生不完整、人生难幸福。可事实上,“结婚”和“幸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婚与不婚,都可以很幸福。

不结婚的人中,有的选择了独身。演员潘虹就是独身主义,这么多年一直在演戏,还拿过很多奖,一个人也过得很幸福。有的选择了一直处在恋爱状态,比如徐静蕾。她和黄立行恋爱多年,一直没有领证,可这并不妨碍他们很幸福地秀恩爱、撒狗粮。还有的人选择好好享受当下,有恋人的时候,就好好享受二人世界;没恋人的时候,就好好打理一个人的生活。他们不为世俗的偏见所累,坚守着自己的选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向往,并不比任何一个结了婚的人过得差。

其实,每个人生而不同。有的人觉得结婚是幸福,那就去努力追求婚姻;有的人觉得不结婚是幸福,那就好好享受非婚的状态。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了解自己的需求,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也不再是爱情的唯一归宿。婚或不婚,都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没有对与错之分,也没有好与坏之分。最重要的是,那是你真正想要的,是真正能給你带来幸福的。

面对这样的变化,我们需要打破所谓的定论,给予更多的包容和支持。就像徐静蕾所说的:“你想结婚,我祝福你。不是祝福你结婚,而是祝福你找到幸福。那我不想结婚,是因为我觉得开心,为什么你就不祝福我呢?”

3 所谓定论:白头到老才是真幸福

数据显示,从1987年到2017年,年离婚数量从58.1万对增长到437.4万对,增长了6.53倍,而离婚率从0.55‰上涨至3.2‰。31年里,除了1998年、1999年和2002年相比前一年的离婚率下降之外,其余年份离婚率都是增长的,并从2003年开始连续15年上涨。还有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全国有193万对夫妻离婚,平均每天有1万对夫妻劳燕飞分。

不少媒体争相报道,称中国的离婚率太高了,正赶超发达国家,情况堪忧。很多人也忧心忡忡,对这些夫妻表示很不满,觉得他们对婚姻太不负责。以前结婚都是奔着一辈子去的,有了问题,该修修该补补,从不轻易离婚。现在结婚跟闹着玩儿似的,有了问题不修也不补,直接离婚了事。就好像只要能白头偕老,就算一辈子忍气吞声,也称得上负责。而只要离了婚,就算是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也会被当作不负责。

事实上,离婚常常被当作不好的事看待。比如离婚=失败。李亚鹏就曾坦言,和王菲离婚对他而言是一段无法回避的失败。比如离婚=不幸福。“一旦离婚,再婚后也不幸福!”“离婚后,有多少人过得不幸福,又有多少人在后悔?”有句老话叫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所以,劝和风气很盛。“人到中年,就算将就也别轻易离婚!”“世上没有离婚不后悔的人,无论如何别轻易放弃婚姻!”

打破定论:离婚不代表不幸福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中国的离婚率并非像很多媒体所说的“高得离谱”“已经赶超发达国家”。中国社科院陈一筠教授指出,民政部将我国当年离婚数与当年结婚数对比解释为离婚率是不科学的。因为独生子女政策,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结婚人数陡然下降,与此同时,离婚数在大幅度上升,因此也就得出了30%甚至更高的惊人比例。而这种特殊的人口变化曲线是任何国家都没有的,因此,得出的数据也是不能解释实际离婚率的,更不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做比较。

当然,离婚率的误读并不能否认离婚人数逐年攀升的事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不乏人们所担忧的对婚姻的草率和不负责。改变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社会的教育、个人的学习、夫妻的磨合等。除此之外,我们也要看到这背后的积极面。在这些离婚的人群中,不乏保持谨慎、懂得及时止损的人。结婚一年后,松明发现妻子热衷网上赌博,欠了很多钱,他多次劝说无果后,果断选择了离婚。也不乏深思熟虑、勇敢抉择的人。一位老奶奶,今年70多岁了,在众人的诧异中毅然提出了离婚。原来,自结婚起,她就一直遭受着家庭暴力。以前为了孩子,她一直忍着、受着。如今,儿子长大了,孙子也上学了,她认为自己的任务也算完成了,“现在,我要为自己而活了。”

明明离婚的原因有千万种,为什么人们会下意识地进行消极归因和解读呢?其实,这源于一种固有的刻板印象,认为离婚就是不幸福的表现。可是,离了婚就真的不幸福吗?离开了赌博前妻后,松明找到了一个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妻子,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那个决定为自己而活的老奶奶,如今和一群姐妹一起唱歌跳舞,不再遭受任何精神和身体上的伤害,她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快乐自由。

其实,离婚代表不幸福的潜台词是,不离婚就代表幸福。果真如此吗?见过好几对四五十岁的夫妻,人前表现得幸福美满,可一回到家却是另一番景象,要么分床而睡,要么相顾无言,要么争吵打架一地鸡毛。他们比谁都清楚,这段婚姻早已不是修修补补可以挽回的了。可是,为了孩子,为了面子,甚至为了票子,他们选择了忍耐和伪装。试问,这样名存实亡的婚姻真的比离婚更幸福吗?

你看,离不离婚和幸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盲目地守着一段枯死的婚姻,就算熬到了白头,也是不幸福的一生;如果离婚是认真做出的选择,离婚后能够积极面对,就算没能实现最初携手一生的承诺,也是一个幸福的开始。

我相信,每个人结婚时都是奔着一生一世去的。可是,当婚姻出了问题,努力过后仍无法继续下去时,离婚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和尝试。而且,很多时候,迈出这一步往往比留在糟糕的婚姻里更需要勇气。可既然结婚是奔着幸福结的,离婚也是奔着幸福离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祝福新婚夫妇开启人生新篇章一样,也祝福那些敢于离婚、期待重获新生的人呢?

4 还有多少所谓的定论禁锢着我们的幸福?

吵架是坏事

人们提到模范夫妻时,往往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他们从没红过脸,从没吵过架。好像吵架就代表夫妻关系不好,不吵架才是好婚姻的标配。然而,不吵架未必就代表真的没问题,很可能是在逃避问题,比如冷战、拒绝沟通等。表面上看,的确没有吵架,但丧失了有效的沟通,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长此以往,夫妻间的矛盾和怨气只会越积越深。

美国《家庭心理学》杂志提出,夫妻之间只有吵吵闹闹才能更幸福。只要在吵架时把握基本的原则,比如学会换位思考、避免人身攻击、就事论事等,吵架就会成为很有效的沟通方法。正确的吵架有利于夫妻间表达彼此的情绪和诉求,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夫妻感情。

出轨必须离婚

关于出轨,许多人都在宣扬这样一个道理:出轨,只有零次和无数次。言外之意就是,只要发现另一半出轨,不要犹豫,没得商量,必须离婚。这样的毒鸡汤读起来爽,做起来痛快,可最终伤的却是自己。

心理学有个说法叫自证预言,意为相信这句话的人往往会亲自验证这句话。既然出轨只有零次和无数次,那么,就意味着他出轨后还会出轨。你越是深信这句话,就越会不停地寻找他再次出轨的证据。你越是追着找,就越是能发现更多疑似证据。直到他真的又出轨了,你就会更加坚信:瞧,出轨果然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但这种情况下,往往并非他主动出轨,而是你的怀疑促成了他的再次出轨。

出轨后修复关系最重要的是重建信任,如果你一直怀疑并不断验证,那么,信任就无从谈起。而你也无法真正静下心来,好好反思出轨所暴露出的婚姻问题。只有打破这样的固有观念,你才能够全身心修复,出轨才有可能止于这一次。

结婚一定得买房子

对很多人来说,结婚必须买房子,“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就是这种观念最真实最直接的表达。为什么会如此看重买房子这件事呢?因为,在人们的头脑中有很多所谓的经验定论:能为你买房子的人才是真爱;有房子的婚姻才有安全感;有房子的家才有温度……就好像只要買了房子就什么都有了,包括幸福。

果真如此吗?君不见,在买来的窗明几净的大房子里,有多少夫妻或相顾无言,或鸡飞狗跳?君不见,在租来的简约朴素的小房子里,有多少夫妻或谈笑风生,或琴瑟和弦?瞧,有房≠幸福,没房≠不幸福。爱情、安全感和家的温暖从来不是买房子就可以买来的,而是靠夫妻两个人用心、用爱、用智慧共同经营换来的。也只有这样的幸福,才是最动人、最长久的。

本刊观点

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就像早婚还是晚婚好,结婚还是不婚好,生孩子还是不生好,从来没有也不该有所谓的统一的定论。幸福更多关乎的是内心的感受,是对爱情的信心,是对未来的希望,是对爱与被爱的追求。当我们不再过多地关注外在的形式,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探究内在的本质。也只有这样,幸福才更容易实现,而且会是属于每个人的、独一无二的幸福模样。

责任编辑 贾方方

猜你喜欢
晚婚离婚率夫妻
青年人为何晚婚或不婚
单亲家庭,风雨前行
90后粗亲故事
80后小夫妻
80后小夫妻
80后小夫妻
离婚率逐年攀升 是什么让婚姻变得脆弱
经济不景气,降低离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