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尹东
王君老师对我说:这两期栏目(11、12期)都是用群影对比的方式来呈现一一《欢乐颂》《鸡毛飞上天》是电视剧对比,着力于创作思想;《芳华》《奇迹男孩》是电影对比,着力于主题(见12期)。王君老师希望能通过这种对比的方式培养大家的思辨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聪明的读者不妨也试着学学这种群影对比的方式。
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揭晓,结果吓了我一跳。
我心心念念的《欢乐颂》,呼声极高的《欢乐颂》,掀起了全民观剧热潮的《欢乐颂》,有多项提名的《欢乐颂》居然颗粒无收。另外一部剧,却大获全胜,斩获了视帝视后两项大奖。
那部电视剧的名字,叫《鸡毛飞上天》。
我的天,这个剧名似乎是听过的,但就是这个剧名害了我。如此“土矬穷”的一个名字,我猜测着肯定不是什么有意思的好东东,所以,连去了解一下的兴趣都没有。而且这个剧,网上也少有评论。不像《欢乐颂》,把全国人民都搞疯了,连我这个天天忙得脚不沾地的小老师,也鞠躬尽瘁地为它写了不下十篇的剧评啊。
这个《鸡毛飞上天》,到底是何方神圣啊?
我是相信评委的眼光的。能获此万众瞩目的大奖,肯定不会是糟粕。于是,我急忙忙补课,下了《鸡毛》昏天黑地地追。一追不要紧,我终于明白:在“土矬穷”的名字后面,真是藏着真金白银啊!这剧,真的比《欢乐颂》高明啊!
为什么《欢乐颂》干不过《鸡毛飞上天》呢?这是个好话题,正可以用来跟孩子们侃侃作文。
什么是小家碧玉的写作?什么是大家闺秀的创作?
为什么“真人真事真感情”仅仅是写作的基础,而“大情大气大文章”才是写作的高级目标?
比起《鸡毛飞上天》,《欢乐颂》真的只能算小创作小手笔,虽然,剧集的数目未必少,拍摄的成本未必小,呈现的场景未必不豪华,使用的演员未必不大牌,扔进去的钱未必少……
但小就是小,大不了。
比起《鸡毛飞上天》,《欢乐颂》就是小的。
看故事发生的时间:《欢乐颂》集中在几个月、半年和一年中。而《鸡毛飞上天》的时间跨度是整个改革开放时期,纵横几十年,整整讲了两代人的成长。
看故事发生地点:《欢乐颂》基本算室内情景剧,大部分故事发生在大上海某个小区里的一套居民房里。而《鸡毛飞上天》以义乌发展为背景,横跨城市和农村,国内和国外,纵横捭阖,大开大合。
看成长故事:《欢乐颂》是五个女孩儿的心灵成长故事,主要是讲她们在大上海的打拼,落脚点是个人的成长。而《鸡毛飞上天》,也讲骆玉珠和陈江河的个人成长,但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剧展现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义乌的发展,乃至于整个中国的发展。《欢乐颂》是个人的片段成长史,而《鸡毛飞上天》,既是个人的一生成长史,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成长史诗。
看爱情故事:《欢乐颂》的焦点集中在五个女孩儿的爱情经历。事业的发展也有,家庭关系的处理也有,但最夺人眼球的,还是女孩子们的爱情。“爱情”,是《欢乐颂》故事的核心,其他的,都是点缀。《鸡毛飞上天》也脱不了俗,骆玉珠和陈江河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也是主线。但是,这根主线,却真的只是“线”。小夫妻的小情小爱之上,我们看到的,主要还是时代的风云,人性的多元。
看演员的表演:《欢乐颂》的五个女孩子,都算不错的演员,她们活灵活现地演绎出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心灵状态和生命状态。但她们的表演难度,比起《鸡毛飞上天》中的骆玉珠和陈江河,实在是低了太多。殷桃和张译,需要从青年演到老年,从婚前演到婚中,從小儿女演到儿女成群,从流浪汉演到大总裁,从叱咤风云的商场大亨演到归耕陇亩的农妇农夫……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那才叫一个难啊!
看主题:《欢乐颂》是都市生活剧,我的理解,它要表达的还是女性在都市华丽车轮碾压下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建构和发展,它是人的心灵成长记录。而《鸡毛飞上天》自然也讲人的心灵流向,但它不仅仅限于女性,它讲了一大批人,在时代的洪流中或者逆流而上或者随波逐流的生命故事。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个剧,能够看到在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一个城市的商业思想的迭代,一个民族的商业良知的觉醒,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的提升。
《欢乐颂》讲的是“小我”的故事,而《鸡毛飞上天》展现的则是“大我”的风采。
剧本的不同定位其实已经决定了两部剧的视野和格局完全不同。
《欢乐颂》属于“小时代”,而《鸡毛飞上天》则属于“大时代”。
《欢乐颂》的故事叙述方式和主题呈现方式,不能不说扣人心弦。但真要说惊心动魄,还必须是《鸡毛飞上天》。
两部剧,都算“真人真事真感情”,但《鸡毛飞上天》,才能算“大情大气大文章”。
拍电视剧,跟写作是一样的。写小,不容易,细节的呈现,永远是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大都未必能够解决的问题。但写大,则更不容易。为什么?因为所有的“大”,最后还是需要通过“小”来表现。
比如,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欢乐颂》是时髦好看的剧,但《鸡毛飞上天》,是主旋律的剧。
提到“主旋律”三个字,很多编剧和演员就会知难而退。“主旋律”似乎就必须意味着要喊口号,要走形式,要像“样板戏”一般地演。这就像我们学生的提问,是不是写作文就必须要“升华”,必须要说冠冕堂皇、正确的废话。
回答很明确:不是的!绝不是的!
毫无疑问,“主旋律”的艺术作品肯定要表现时代的魂灵,要表达一个民族的精神。但优秀的主旋律作品的难度就在于,这种表现,越不刻意越好,越自然越好,越无痕越好。
这就像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要让学生感受不到我们正在进行思想教育,我们就成功了。
也就是说,归根结底,电影、电视剧等艺术作品无论取材多么宏大,主题设定多么高远,但最终,还是要在“家长里短,一地鸡毛”中来表达。
再神奇的故事,最后还是要归位在一个一个镜头上。
再宏大的主题,最后还是必须要落在演员的一颦一笑中。
这就是为什么很大部分主旋律作品不堪一睹的原因之一。编剧、导演和演员,都被架在了道德审判台上,他们下不来,也不会说人话,这样的“主旋律”让人感觉被训斥,被教育,分分秒秒被动矫正着世界观,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想呕吐,想逃跑。艺术作品被拍成了主题班会,那这部剧肯定失败。
《鸡毛飞上天》却在处理“小与大”的关系上有上佳表现。编导把大时代的风云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水乳交融,我们不是通过时代来看人物,而是通过人物来看时代。
殷桃和张译的表演功力让人叹为观止。他们成功地让自己成为活生生的时代缩影:他们说人话,做人事,用人的心思考问题,靠人的逻辑推动自身行为。好的表演就是让你看到:每一个人,在那个情景中,他就只能是那个样子的——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样子了啊!
其中有些片段,真是教科书式的表演,让人回味无穷:
比如七年之后陈江河和骆玉珠在车站重逢,陈江河的瞬间失语。这个片段,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揣摩了一遍又一遍,惊为天人之表达。
比如骆玉珠和陈江河的家庭战争,夫妻二人的摩擦和解,表演得简直惟妙惟肖,幽默搞怪,直抵人心。
剧中这样的片段俯拾皆是。所以,如果静下心来看《鸡毛飞上天》,这部剧名土得掉渣的戏,虽没有《欢乐颂》中大上海的旖旎风景,也没有引领潮流的鲜肉美女,甚至张译连帅哥都算不上,殷桃也已经是年近40岁的老演员了,但他们对角色的精准把握和极具生活气息的表演,硬是把“主旋律”演绎出了千般姿态万种形象,让人唏嘘不止,一看难舍。
《鸡毛飞上天》收视率干不过《欢乐颂》,影响力也干不过《欢乐颂》,但好歹,荣誉干过了《欢乐颂》,这就算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还没有完全麻木和堕落。幸甚至哉啊!
也给《鸡毛》提点儿意见,跟《欢乐颂》第二部质量急速下降一样,《鸡毛》的最后一部分,就是重点讲骆玉珠和陈江河的儿子那一部分,剧情明显拖沓了,演员表演功力也明显跟不上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电视剧并不是越长越好。如果后力不济,与其勉强拉长,不如见好就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