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科普:美酒虽好 还需适量

2018-12-26 06:35马冠生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18年2期
关键词:脱氢酶乙醛饮酒

文 / 马冠生

过春节,辞旧迎新肯定少不了家庭聚餐、朋友聚会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酒大多是不可或缺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喝酒在我国是一种文化—酒文化,喝酒也渐渐成为一种习俗。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居民饮酒率为32.8%,也就是说,有1/3的成年人平时会喝酒,了解饮酒的相关知识显得十分重要。

高度白酒基本上是纯能量食物,不含其他营养素。中低度白酒中可检出微量氨基酸,啤酒中含有一些蛋白质、肽类、氨基酸、糖类和碳水化合物,葡萄酒中含有多种植物化学物质,如白藜芦醇、原花青素等黄酮类物质以及鞣酸等,具有抗氧化作用。

喝酒以后,酒在人体内去哪啦?发生了哪些变化?

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乙醇(酒精),喝下去之后,酒精在胃肠道迅速被吸收进入血液,大部分被运送到肝脏进行代谢。而肝脏代谢酒精的过程涉及两种非常关键的酶: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大体步骤是,酒精先在乙醇脱氢酶催化下转化成乙醛,继而被乙醛脱氢酶催化变成乙酸,再进一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多数中国人体内的乙醇脱氢酶活性正常,能快速完成第一步代谢,也就是把酒精转化成乙醛。而相当比例的中国人乙醛脱氢酶活性低下,在第二步出现“窝工”,不能及时处理掉产生的乙醛,导致乙醛在体内蓄积。乙醛能扩张毛细血管,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上脸”,还能引起恶心、呕吐等醉酒反应。喝酒越容易脸红甚至全身红的人,说明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越低。

饮酒与健康

有研究表明,适量饮酒在短时间内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但有待深入研究证实。然而长期大量饮酒(乙醇摄入量>80克/天,10年以上)可引起肝损伤,也是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风、胎儿酒精综合征、癌症等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一般不推荐饮酒,成年人若饮酒,应严格控制饮用量。

饮酒与高血压

少量饮酒后,短时间内血压会由于酒精的扩张血管作用而降低,但这只是暂时现象,很快会迎来反弹性的增高。而长期饮酒只会导致人体血压的升高,饮酒量越高,其升高幅度也越大。大量研究表明,过量饮酒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饮酒也会降低降压药治疗的效果。因此,高血压患者不宜饮酒。

饮酒与糖尿病

虽然有证据表明,少量或者中等量的饮酒可以预防糖尿病,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酒并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因为酒精提供很多能量(每100毫升50度的白酒可提供350千卡能量),加上下酒菜容易使能量摄入超标;酒精会抑制肝脏的糖代谢,参与降糖药物的分解与排泄,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空腹饮酒很容易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酒精还会降低脂肪在体内的消耗率。因此,血糖控制比较好的可以适当饮酒,但是应该严格控制饮酒量。为了较好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面对美酒应当尽量不喝。

饮酒与痛风

大量研究显示,人体血清中的尿酸值与饮酒量密切相关,饮酒会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可能原因是乙醇在代谢过程中快速消耗能量,产生大量乙酸;乙醇代谢产生的乳酸会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酒精性饮料中含有嘌呤,在体内代谢会生成尿酸。不同酒中的嘌呤含量不同,一般规律是陈年黄酒>啤酒>普通黄酒>白酒。因此,痛风患者应该严格限制饮酒,有酗酒习惯的痛风患者更要在家人朋友的监督下逐步戒酒。

饮酒与肝病

近年来,我国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长期大量饮酒时,引起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最后导致酒精性肝硬化。酒精的衍生物乙醛会损伤肝细胞膜系统并使肝小静脉纤维化,严重时可发生肝硬化。肝功能损伤的患者应戒酒,防止加重病情。因为肝功能损伤的患者肝内代谢酒精所需的酶类减少,活力降低,因而影响了肝脏对酒精的解毒能力,即使少量饮酒也会使肝细胞进一步受损,导致肝病加重。

特殊人群饮酒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一般不推荐饮酒,成人若饮酒,应限量。而特殊人群—孕妇、乳母、儿童、青少年则不应饮酒。除此之外,特定职业或特殊状况人群应限制饮酒。

未成年人严禁喝酒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研究表明,酒精会使儿童、青少年的大脑功能发生变化,导致神经发育受阻,进而影响其认知和行为能力。喝酒伤胃,阻碍生长发育。酒精对消化道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会使儿童青少年出现胃肠不适和消化不良,影响正常饮食及营养素摄入,阻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经常喝酒还可能引发胃炎和胃溃疡。

喝酒伤肝。对酒精的解毒过程容易对儿童青少年娇嫩的肝细胞造成损伤,影响肝功能。除了对身体造成的直接损害,喝酒还容易诱发儿童、青少年的其他不良行为甚至危险事件,比如吸烟、暴力、毒品滥用、危险性行为等,从而进一步加重对儿童、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伤害。

孕妇和乳母严禁喝酒

酒精能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从而产生不良影响;酒精对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都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容易引起流产、早产和胎儿畸形。

饮酒还会影响精子质量和卵子质量及受精卵着床。因此在准备怀孕前6个月,夫妻双方均应停止饮酒,避免饮酒对胚胎造成危害。

乳母也应避免饮酒。研究显示,母亲饮酒会抑制乳汁的分泌,使泌乳量降低;若母亲饮酒后随即进行哺乳,酒精会伴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但婴儿的肝脏功能尚未成熟,不能对酒精进行充分代谢,血液中存在的酒精便会损害婴儿健康;酒精可减少婴儿睡眠时间,由长期饮酒的母亲哺乳的婴儿往往发育受损。

老年人

老年人应少喝或不喝酒。适量饮酒有一定兴奋作用,可以产生愉悦感,但过量饮酒,特别是长期过量饮酒对健康有多方面的危害。与青年人和中年人相比,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消化能力下降、酶活性和激素水平异常,长期过量饮酒者更易患脑卒中、老年脑萎缩症、骨质疏松等疾病。

特定职业或特殊状况人群

特定职业人群饮酒后严禁工作。驾驶员、机器操纵者或其他从事需要注意力集中和一定技巧工种的人员,一次大量饮酒甚至酗酒,在驾车或操纵机械等时会造成不良后果。特定职业人群应控制饮酒。长期饮酒会损伤神经系统,使动作不协调或工作能力丧失,并会诱发多种疾病。特殊状况人群应限制饮酒。酒精过敏者不能饮酒,因为即使微量饮酒也会出现头晕、恶心、出冷汗等不良症状。正在服用某些可能会与酒精产生作用的药物时,不应饮酒。

饮酒指导

宁低勿高

高度酒的酒精含量比较高,与低度酒相比,完全可以达到喝一口顶三口的效果。所以,同样喝一杯酒,度数降下来,健康提上去。建议大家在喝酒时尽量选择葡萄酒、啤酒、米酒等低度酒。

不空腹喝

在没有任何食物的情况下,酒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很短,80%的酒精在肠内吸收,其余的由胃吸收,一个半小时的吸收量可达90%以上。当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在200~400毫克时,会出现明显的中毒;400~500毫克时,会引起大脑深度麻醉,甚至死亡。因此,空腹饮酒即使酒量不多也易醉,加大了酒精对健康的危害。喝酒之前应吃些食物,胃里的食物能延缓酒精的吸收,防止酒精短时间大量吸收入血造成中毒,还能保护胃黏膜。

适量饮酒

“无酒不成席”,很多场合滴酒不沾显得有点不近人情,也影响气氛,但在喝酒助兴的同时还是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喝酒莫贪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或38度的白酒75克,或高度白酒50克;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4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38度白酒50克。孕妇、乳母和儿童、青少年不能喝酒,特定职业或特殊状况人群应限制饮酒。

细斟慢饮

喝急酒会导致体内酒精含量激增,进而更容易使人喝醉。而拼酒者饮酒时,容易忽视饮酒量,往往以追逐一时的精神刺激为目的,最终造成醉酒。

足量喝水

酒精中含有利尿的成分,使血管扩张,体温上升,易造成身体缺水。因此,饮酒时多喝水,可减少酒后口渴等不适。

喝茶能解酒吗?

茶叶中含多种成分,最重要的当属茶多酚和咖啡因。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等,是天然的抗氧化剂。乙醛脱氢酶催化乙醛氧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自由基,而茶多酚能够通过清除自由基,使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得到增强,从而加快酒精代谢,可以起到一定的解酒作用。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还能减轻机体的氧化损伤,保护肝脏细胞。

茶的另一种重要成分咖啡因能够兴奋心脏和神经,提神醒脑抗疲劳。醉酒之人因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容易出现反应迟钝和倦怠,而咖啡因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抗这种抑制效应,使喝酒之人感觉清醒一些,也起到了所谓的“解酒”作用。但与茶多酚不同的是,咖啡因的“解酒”作用只是“对症治疗”,并不能促进酒精代谢,可能让醉酒之人误以为自己尚有余量,继续喝酒。此外,酒精和代谢产生的乙醛本身就会对心血管产生很大刺激,加之茶中的咖啡因进一步兴奋心脏,会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总体而言,喝茶能起到一定的解酒效果,但大量喝酒甚至醉酒后,靠喝茶解酒并不是一种特别有效的办法。目前还没有发现能强有效解酒的东西,补充点B族维生素、喝点蜂蜜水、吃点保健食品等办法可以起点作用,但并不能完全解酒,不喝或少喝是最根本的方法。

猜你喜欢
脱氢酶乙醛饮酒
气相色谱法测定乙醛及其杂质含量
传说中的快速解酒方法有效吗?
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的?
请勿过量饮酒
《陶渊明 饮酒》
与猫狗共饮酒
基于数字实验探究乙醛的还原性
乙醇脱氢酶的克隆表达及酶活优化
纸质包装材料中甲醛、乙醛向食品模拟物改性聚苯醚的迁移行为
一种诊断用谷氨酸脱氢酶酶学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