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2018-12-26 09:47
科学中国人 2018年20期
关键词:钙钛矿极地载人

中国科学家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领域取得新突破

中国科学家将钙钛矿发光二极管(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较国际同行提升近一半,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刊物《自然》正刊发表。

据研究主要完成人介绍,目前平面结构的LED,尤其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发光效率还比较低。为提高出光率,科学界一般采用光提取技术,但这种方法成本高、制备工艺复杂,往往还会改变LED的发光光谱和出光方向,影响发光效率。

钙钛矿是一种既能发电,还能发光的“明星”材料,具有制备成本低、荧光量子效率高、色纯度高、颜色可调等特性。经数年研究,中国科学家提出利用低温溶液法设计钙钛矿发光层的新思路。在钙钛矿前驱体溶液中加入一种氨基酸添加剂,使其自发形成一种钙钛矿发光层。这种添加剂一方面可以和底层衬底结合形成一层有机绝缘层,另一方面可以诱导钙钛矿结晶,形成低缺陷密度的高质量晶体,从而实现高效率发光。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用这种方法制备出的新型钙钛矿LED在多个关键指标上优于相近发光波段的OLED。由于钙钛矿LED兼具无机LE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优势,其能耗低、亮度高,容易制成超大面积的器件,在电视、智能手机、大尺寸户外显示屏、汽车与住宅照明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国际生物多样性与健康大数据联盟成立

国际生物多样性与健康大数据联盟启动仪式于10月14日在北京举行。该联盟依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成员主要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巴基斯坦、沙特、泰国、俄罗斯、新加坡、美国、瑞士等多个国家的机构代表参加了启动仪式。

该联盟是在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倡导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及健康大数据共享”计划框架下成立的组织,创始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巴基斯坦真纳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沙特阿普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以及俄罗斯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旨在开发生物多样性及健康大数据整合、应用和共享平台,推动和促进联盟内的生物多样性及健康大数据共享,建立涵盖多种数据和知识库的世界级生物多样性及健康大数据中心。

该联盟将促进我国生物大数据整合、分析与利用能力,以及生物多样性及健康大数据的深度解析和转化应用,提升亚洲生物多样性研究利用和健康产业整体水平。

据了解,生物组学大数据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及健康大数据。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于2016年成立生命与健康大数据中心,中心已建成国内首个获国际认可的原始组学数据归档库。以该中心为依托,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联盟将立足亚洲,辐射全球,推动和促进全球生物大数据共享,提升我国在全球生物大数据研究中的影响力。

中国将建载人空间站标准

10月12日,全国载人航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载人航天工程标准化工作会在北京召开。载人航天标委会主要负责载人航天领域技术基础、工程研制建设、应用与服务等领域国家军用标准制修订工作。

第一届载人航天标委会由37名委员组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建平任主任委员。会上,周建平指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性工程,迈入空间站新阶段,载人航天标准化工作应结合国家发展和技术进步,站在更高的视角,推动并实现载人航天标准化工作升级。

周建平说,载人航天标委会应充分与各部门单位密切协作,与兄弟标委会充分沟通,促进空间站运行有标可循、应用服务有标可保、技术升级有标支撑、产业发展有标引领新局面的形成。同时,为支撑载人航天工程建设与应用、引领载人航天领域后续发展、筑牢载人航天技术基础、提升载人航天综合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据了解,2014年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制定和推广使用各级各类标准、围绕工程研制需求研究形成标准化新举措等方面做了非常的重要工作,明确了标准化在科学、有序、系统规范工程各项技术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在空间站工程形势需求下,载人航天工程标准化工作的下一步发展方向。

产学研结合提升极地科考实力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极地分会10月10日在厦门宣布成立,该分会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牵头,将致力于搭建汇聚各方资源的优势平台,增加产学研结合的紧密度,促进极地工作管理、业务、科研、保障、治理体系的形成,提升我国极地科考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近年来,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不断取得新的突破。2015年年底,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首航南极。2018年2月,我国第5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正式选址奠基。2018年9月,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二号”在上海下水,按照计划将于2019年交付使用,与“雪龙号”共同出征南北极,形成“双龙”探极的新格局。

据了解,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极地分会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牵头,联合自然资源部东海分局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汇聚了我国从事极地考察活动的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骨干企业和专业人才。成立后将开展我国极地发展战略问题研究、极地工程技术问题研究,为国家极地事业发展和重大极地技术及工程立项、实施及应用提供咨询及技术支撑服务,建立极地工程所需大型装备检定方法和技术标准,建立极地工程技术研究与咨询相关标准,并开展相关资格认证、考核、培训等工作。

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创历史新高

极地分会首任会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波表示,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海—陆—空协同的南极考察保障体系,极地分会的会员单位中汇集了多家国内顶尖的科研院所和各行业骨干企业,就是为了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和“中国技术”出现在站区运行和野外考察中,实现中国从极地大国到极地强国的转变。

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创历史新高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10月9日联合发布《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76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3%,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公报还显示,2017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8383.6亿元,比上年增长8%;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13%,保持了上年水平。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张鹏介绍,我国R&D经费投入增速保持世界领先,投入强度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我国研发投入结构向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进一步提升。“我国研发投入的总量逐年加大,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夯实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张鹏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发整体水平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情况,如基础研究占比与发达国家占比水平(15%~20%)相比有较大差距,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型国家(2.5%以上)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张鹏认为,未来几年我国应进一步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前瞻性和应用性基础研究领域;进一步优化我国研发资源配置,突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政府对研发的管理优势,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猜你喜欢
钙钛矿极地载人
载人航天三十载飞天筑梦中国宫
可怕的极地雪融
中国2030年前具备载人登月能力?
短臂载人离心机的研制及+Gx/-Gz的过载生理研究
钙钛矿结合钾 太阳能电池效率再提升
极地之星
环保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制成功
基于含Ni稀土钙钛矿LaNiTiO3的过氧化氢无酶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