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庆显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商业英雄,论风头之劲,非马云莫属。
江湖上马老师的传说不可胜数,并总是很有戏剧性:一方面他是万人瞩目的创业英雄,另一方面受着各方的诟病,比如假货之锅、损害实体经济之锅、马氏鸡汤、不那么严谨的概念;一方面马老师宣布明年就退休了,另一方面相对于众多大佬,从成名的时间看,马云还只是个“新贵”;一方面马老师能够退休,表示阿里巴巴的体系建设已经成熟到对马老师依赖度很低了,另一方面,当下最红的企业中,阿里巴巴可能是老板个人化标签最重的一个。这也许就是马老师的“功守道”吧。
前瞻决策,步步为营
马云自称“不懂互联网”,“不懂IT”,但他的关键决策总是颇具前瞻性和辩证性。
引领阿里巴巴走向成功的第一个关键决策是“做淘宝”,这个之前无人看好的C2C,为阿里巴巴成为商业帝国带来了初期最基础的流量。
以前,业内喜欢把企业的成功总结为“渠道推动”和“品牌驱动”,但这二者的本质都是“红利驱动”。在央视广告效应被大大低估的2005年以前,凡是大力度投放央视广告的基本都取得了成功,在人力成本極为便宜的时代,用“人海战术”、“深度分销”也大都取得了成功,在百度竞价排名还不激烈的时代,莆田系靠着投百度就可以垄断全国的民营医院。
而阿里巴巴发现的是广大个体商户的红利,线下房租太贵了,店里不管有客没客,都要有人守着,小生意真是没法做。如果有那么一个不收房租、客流很大、有生意就盯着、没生意可以放着的网上集市,那简直就是小商户的天堂啊,所以那时候阿里巴巴的口号叫“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严格讲来,最初的淘宝叫C2C不算准确,应该是“小B2C”。
只让小商户免费进住还远远不够,保障这个创新模式成功的两大关键因素则是“中供铁军”和“支付宝”,一个解决最初的店铺进住问题,一个解决交易信任问题。
阿里巴巴的第二个关键前瞻决策是做“B2C”,这也是个革命性变化,从搭建平台、获取流量,进化到真正为零售提供服务,电商真正开始爆发。国内的商业环境感觉受到电商冲击,是从天猫的B2C火爆开始。
第三个前瞻性决策则是“菜鸟物流”,传统的零售商是被谁打败的?房地产毫无疑问是第一元凶。电商平台发展的最大外部受制因素是什么?答案是物流。所以京东起家的时候,就坚定地做自己的物流,为此不惜血本。
而阿里巴巴控制物流的方式则更加复杂,但成本却低多了。它们的菜鸟物流是通过平台的方式把“三通一达”们整合到了一起,它不单单是卖家的服务商,还是物流商的服务商了。现在,“不做物流”的阿里成了自带物流体系的服务商。
“新零售”是一次自我革命
最值得说道的是“新零售”。“新零售”是非常模糊的概念,而且对业内也有很多误导,但它对阿里巴巴来说却是当前最重要的。
新营销理论创始人刘春雄讲,零售理论上有个“零售轮转假说”:多数零售创新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三低策略”,即低成本、低价格、低毛利,以此来获取巨大流量。当它成功后,会引发他人效仿,已经成功的零售组织不得不采用价格以外的竞争策略,比如改善体验、增加服务等,这势必增加营销费用,使之成为一个“高费用、高价格、高毛利”的零售组织。与此同时,又有新的革新者以“三低策略”进入竞争,原来的革新者成为了被革新者,零售业发展的轮子重新转动。
原来的百货、卖场、超市、折扣店都是沿着这个规律发展的,而淘宝天猫也是按照这个轨迹发展的。而且,现在已经出现了像拼多多这样“五环外”“三低策略”革新者。
不管马老师提的“新零售”、“新制造”从严格概念上多不靠谱,但这个概念无疑是阿里巴巴的一次自我革命。
“新零售”的提法已经完全超越了零售领域,它表面上是“人货场”重建,而它的动作却是对生产商、渠道商、服务商、零售商的价值链重新整合,名为“新零售”,实为“新商业”,阿里巴巴要做的是成为全新商业价值链的链主。
“不懂互联网”、“不懂IT”,却能看到趋势的发展,做出前瞻性决策;每次巨大成功,都能看到背后的危机,勇于自我革新;概念不准确,却能把握变化的基本规律;最牛的是,能够在最巅峰的时候激流勇退,跳出来看世界。这也是为什么说马老师已经“近乎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