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松
摘 要: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随着我国交流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翻译不单是一种文字的传递,更重要的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跨文化翻译已经成为交流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跨文化翻译的目的是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但是如何更够更好地促进,就要掌握翻译的策略了。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跨文化翻译策略进行重点论述。
关键词:跨文化 翻译 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6(c)-0186-02
1 跨文化翻译的原则
1.1 平等原则
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以互相平等、互相尊重最为前提的,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要忠实地展现源语的文化,如果对源语进行随意篡改,不仅不利于沟通,而且很大程度上会加大文化间的沟通障碍。
对于跨文化翻译的原则,国内外學者提出了各种观点和看法。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8世纪90年代的英国翻译家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ler),他在《论翻译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1971)一书中着重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
(1)译文应该完全复述出原文的意思。
(2)译文的笔调和风格和原文是相同的。
(3)译文应该和原文一样保持流畅性。
这三条原则在我国清代的翻译家严复的《天演论》中得以体现,严复将其省略为“信、达、雅”三个字,即译文要忠于原文、表达通顺、文字典雅。
1.2 文化再现原则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翻译的性质也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翻译成为了两种文化交流的桥梁,简单来说翻译其实就是跨文化的传输。从翻译的性质和任务上来说,我们可以将翻译原则归纳为文化再现,而文化再现又包含以下两个层面。
首先,文化再现应该能够再现源语文化的特色。例如:
原文:巧妇做不出来没有米的粥。
译1: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 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译2: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第一个将“没有米的粥”翻译成了make bread without flour,即没有面粉的面包,这样翻译主要是为了适应西方人的传统饮食习惯,西方无人对大米并不是很熟悉,而是主要以面包为主,因此这样翻译主要是为了方便西方人的理解和接受。但是第二个译文就直接再现了原文的意义,直接将“米”翻译成了“rice”,这并没有损害原文的意义,因此这是符合整个作品的文化背景的,这就是再现原文的文化特色。
其次,文化再现还应该能够再现源语文化信息。这是有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的,跨文化翻译既然是一种语言的转换,那么必定是不同文化信息的转换。因此,在翻译的时候需要理解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进而将其再现出来。例如:
原文: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
译1:星期五到了,他们马上出去喝得酩酊大醉。
译2:星期五发薪的日子打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
第一个译文很容易让人理解成了,今天是星期五,明天大家休息,因此,大家就会出去娱乐一下,但是这和整个文章的内容是补相符的。事实上,星期五是因为发了薪金,因此大家喜欢出去挥霍一下,这样将Friday这个词语只有放在特定的语境下,这个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才能得到准确的传递和理解。
从文化再现的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文化再现的翻译原则体现了翻译的任务和性质,翻译者应该时刻注意和牢记。跨文化翻译的真正的归宿是落在通过语际的转化来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实质是为了交流不同的文化信息。我们想一下,如果翻译仅仅是保证语言的忠实和通顺,并没有再现原文的文化信息,那么这样的翻译究竟可以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意义呢?
2 跨文化翻译的具体策略
跨文化翻译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尤其是金惠康对翻译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研究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他的《跨文化交际翻译—汉英语言文化比较》(1997)一书中,对跨文化翻译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拓展。
总结来说,主要有两种策略,即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这两种策略各有千秋,各有利弊,并不断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不断争议。在这两种策略的指引下,国内外学者通过深层次的探讨,主要总结了以下三种具体策略。
2.1 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译文和原文的文化信息相对应。直译法实际上是尽最大的力量来保留源语文化的特点。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开拓读者对于不同文化的视野,也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
露西轻易上了钩,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危险。
Lucy swallowed the bait without realizing the danger he was in.
原文中“轻易上了钩”是把露西比喻成了一条鱼,这句话的意思是露西被骗了,但是如果照引申意义翻译成Lucy is cheated….就丧失了原文的文化特色,显得索然无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地对应原文。
2.2 译注法
在翻译一些历史事件、任务及典故的时候,往往会带有浓重的文化色彩。译者对这些篇章的翻译首先可以采取直译法,然后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词语来进行呢解释和说明其文化背景,这就是译注法。译注法不仅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也有利于读者更轻松地理解原文。例如:
“文化大革命”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大灾难。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turbulent ten years between 1966-1976—was a terrible disaster for China.
在“文化大革命”和“灾难”之间增加了发生的年份,和经历的时长,就是对原文的扩展,这可以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扩展读者的文化知识。
2.3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舍掉原文的字面含义以及语言形式,运用目的语文化的对等词语来表达原文的文化思想。在许多情况下,中西方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文化背景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原文的词语在目的语文化中并没有对等词,运用直译法和译注法不能传达出原文的文化意义,因此这种情况下就会选择用意译法。例如:
这真是又一个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做也是倒霉,不做也是倒霉。
It was another one of those Catcg-22 situations, you are damned if you do and you are damned if you do not.
在这个里面,Catch-22是一个文学典故,出自于美国当代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因此,Catch-2本身带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如果直译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国读者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参考文献
[1] 张镇华.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 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 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