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东 陶家琳
2018年,中兴公司生死之年。红红火火的中兴公司被美国制裁卡住脖子,被自身的“缺芯少魂”扼住命运的喉咙而一蹶不振。
5月2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个人认为:当今社会,强国环伺,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公民要有创新能力,国家才有核心竞争力,我们才能更快实现中国梦。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以生为本、营造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前提
新课改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為方式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的才华要得到展示、思想、情感要得到适度的表达。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
二、巧设疑问、科学引导,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超导体的发现,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所有这些,无不是对既有观念的质疑,而获得成功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疑问,激励学生质疑,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到深,由窄到宽,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创造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三、体验质疑、合作探究,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新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因为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就是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结合生活、实践感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创新来源于实践,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结合。例如,讲到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就要引导学生讨论“2007年6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讲到“保障制度”时,就要讲到学生入学的“两免一补”,讲到城市农村的“低保”政策;讲到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要联系到“空心菜”等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等;讲正确对待挫折时,就应联系学生中遇到的学业、生活、人际关系中遇到的挫折等;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智慧课堂、智慧校园,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方便了学生的衣食住行,而且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影像资料、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平板教学、翻转课堂的体验,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
习近平主席说: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我应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
金东(1973.12—),男,籍贯:重庆江津,大学本科,中高,道德与法治,李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