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 张惠林 青先稳
摘 要:该文总结了皖南烟区3次采收自动化烘烤技术的技术要点、主要优势及应用推广情况。技术要点核心为“1项技术、4项配套”,即实现3轮次采、4炕次烤技术,配套田间养烟、优化结构、烤房增容和烘烤自动化4项技术。主要优势表现为“3提高、1降低”,即提高烟叶成熟度、提高质量结构水平、提高综合效益水平降低采收用工成本。建立 “示范引领,服务控制,管理保障”的技术推广保障体系,累计推广5.1万hm2。
关键词:皖南;烤烟;3次采收;自动化烘烤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9-0078-03
皖南烟区辖宣城市、芜湖市、黄山市3个地级市,是一个恢复发展中的烟区,温光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步,年平均气温15.9℃,年均日照时数2177.9h,年均降雨量为1368mm,无霜期228d左右,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与自然生态优势,为安徽省烟叶生产最适宜区。为重点解决提高结构、提升质量的问题,满足规模化种植条件下技术简单化、减少用工的迫切需求,皖南烟区从2011年开始进行了3次采烤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到2014年已全面推广,2011—2017年累计推广5.1万hm2、累计节本增效1.56亿元。
1 研究背景
1.1 烟叶质量、结构供求不匹配问题 市场需求为高结构、高质量、高成熟度烟叶,烟叶质量水平尤其是等级结构、成熟度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1.2 皖南规模化种植特点 皖南烟区户均种植规模为5.3hm2以上,技術落实主要靠专业化服务人员完成,规模化种植条件下迫切需求减工降本、操作简单的技术,以利于实现技术标准化。
2 技术要点
3次采烤技术是一项系统的技术,其技术要点核心为“1项技术、4项配套”,即实现3轮次采、4炕次烤技术,配套田间养烟、优化结构、烤房增容和烘烤自动化4项技术,具体为:
2.1 3轮次采、4炕次烤技术 全株分3次采收,具体采收轮次、时间、数量及成熟度情况见表1。
2.2 田间养烟技术 皖南烟区生态条件下,实行片区内1∶1烟稻隔年轮作的种植模式,综合采取客土改良、生物炭、有机物料以及白云石粉等系统化土壤保育技术,落实深翻耕、深挖沟、深移栽、高起垄、水肥平衡的“3深1高1平衡”技术,提高了烟叶的耐熟性。
2.3 优化结构技术 采取“1选、2打、3适度”的优化结构技术,即选择焦甜香烟叶生产的适宜区域种植烟叶,打掉下部叶和顶叶,适度增密、适度控氮、适度双打,协调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有效解决上部叶片过厚、不能成熟问题。
2.4 烤房增容技术 3次采收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较传统采收技术增加30%左右的炕容需求,主要通过3种方法有效解决:即通过总量控制解决10%左右的炕容、通过烟夹烘烤增加15%~20%的炕容、通过增加装烟密度解决5%~10%的炕容。
2.5 烘烤自动化技术 配套以“自动加煤烤房+8点式精准密集烘烤工艺”为核心的烘烤自动化技术,实现烘烤的自动化与标准化,确保烘烤工艺的精准执行。
3 主要优势
3次采烤技术被称为皖南烟区采烤技术的一次革命,其优势主要表现为“3提高、1降低”,即提高烟叶成熟度、提高质量结构水平、提高综合效益水平、降低采收用工成本。
3.1 提高烟叶成熟度
3.1.1 提高田间成熟度 落实3次采收及配套技术,培育了烟株发达的根系、病虫害减少,使烟叶在田间尤其是在后期能养的住,中上部叶相应延长了10d左右养烟时间,提高了烟叶田间成熟度。
3.1.2 提高采收成熟度 配套落实3次采收技术后,烟叶的耐熟性得到提高、采收间隔时间延长,每次采收时烟株上的成熟叶片数增多,采收的劳动强度和对成熟度把握的难度降低,提高了鲜烟叶采收成熟度合格率,具体合格率比较见表2。
3.1.3 提高烘烤成熟度 自动加煤烤房实现了加煤和温湿度的自动化控制,自动加煤烤房干球控制在-0.5~+0.8度,湿球控制在±0.5度范围内,而人工加煤烤房干球温度差异在-2~+4度。自动加煤烤房有利于烘烤工艺的精准落实,提高了烟叶质量,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了自动化精准烘烤与烟农轻松烤烟。
3.2 提高质量结构水平
3.2.1 提高结构效益 3次采收较传统采收,上等烟比例提高6.20个百分点,均价提高0.69元/kg,单位产值增加1552.50元/hm2,显著提升了结构效益水平,具体质量结构比较见表3。
3.2.2 提高质量水平 3次采收较传统采收,提高了烟叶成熟度,改善了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协调了内在化学成分、提升了感官评吸质量,强化彰显了焦甜香特色风格,详见表4~6。
3.3 提高综合效益水平
3.3.1 提质增效 3次采收显著提升了质量结构水平,上等烟比例提高6.20个百分点,1552.50元/hm2,改善了烤后烟叶质量,强化彰显了焦甜香特色风格。
3.3.2 减工降本 3次采收技术较传统采收方式,减少了采收次数2~3次,每hm2减少15个采收用工、降低采收用工成本1500元,缓解了采烤季节用工紧张的矛盾。
3.3.3 综合效益 缓解了采烤季节用工紧张的矛盾,每hm2节本增效3052.50元,实现了减少用工、增加效益、提升质量与彰显特色的有机统一。
3.4 降低采收用工成本 3次采收较传统采收,减少采收次数2~3次,每hm2减少15个采收用工,降低采收用工成本1500元,同时降低了采收的劳动强度与成熟度把握的难度,具体用工成本比较见表7。
4 推广应用
4.1 建立技术推广保障体系 建立“示范引领,服务控制,管理保障”的技术推广保障体系,有效保障了3次采烤技术的推广落实。
4.1.1 示范引领 在7个基地单元建立7个示范园,其中与上海烟草集团、湖北中烟、安徽中烟深度合作,共建沪皖高科技示范园、鄂皖高科技示范园和黄山焦甜香科技示范园。
4.1.2 服务控制 突出专业化服务,加强合作社建设,建设7个合作社、39个服务部;把技术和劳务转化为产品向农户提供服务,有效提高服务控制,达到“提供优质服务、保障技术到位,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4.1.3 管理保障 推进全员绩效管理,构建了以“1体2翼3会2表1兑现”为主要内容的绩效管理体系;推进全面质量管理,构建了烟叶质量追溯信息平台;推进烟农对服务质量的验收,实现服务规范经营。
4.2 推广应用面积及效果 坚持“边研究、边推广”,推广面积和比例逐步扩大,从2011年的推广470hm2、5.2%,逐步扩大到2014年的1.2万hm2、100.0%,2011—2017年累计推广5.1万hm2、累计节本增效1.56亿元,显著提升了烟葉质量效益水平。
参考文献
[1]宫长荣,刘霞,宋朝鹏,等.影响烤烟上部叶质量的因素及提高其可用性的措施[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3):103-108.
[2]王能如,王东胜.提高安徽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技术思路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2):247-249,261.
[3]徐增汉,王能如,王东胜.等.半晾半烤法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03(5):259-261.
[4]唐经祥,何厚民,江理论.关键农业技术措施对烤烟上部叶外观质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C]//中国烟叶学术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7-109.
[5]纪成灿,王胜雷,许锡祥.提高上部叶可用性和降低上部叶比例的农业措施[J].中国烟草科学,2001(4):19-22.
[6]龙甲林.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生产措施之我见[C]//中国烟叶学术论文集.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52-156.
[7]邱标仁,林桂华.提高龙岩烟区上部叶可用性的途径[J].中国烟草科学,2000(2):16-18.
[8]郭群召,刘卫群,陈良存,等.降低烤烟上部叶烟碱含量的综合措施[J].耕作与栽培,2004(1):58-59.
[9]张新要,李天福,刘卫群,等.配施饼肥对烤烟叶片含氮化合物代谢及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04(3):31-34.
[10]张永安,周冀衡,黄义德,等.我国上部烟叶可用性偏低的原因分析及改善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4):783-785,788.
[11]高卫锴,史宏志,刘国顺,等.上部叶采收方式对烤烟理化和经济性状的影响[J].烟草科技,2010(9):57-60.
[12]余金恒,代丽,刘霞,等. 采收方式对烤烟上部叶烘烤过程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4(2):210-215.
[13]许自成,黄平俊,苏富强,等.不同采收方式对烤烟上部叶内在品质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33(11):13-17.
[14]吴先华,曾宗梁,张映杰,等.不同采收方式对上部烟叶成熟度、外观品质和可用性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8):52-54.
[15]叶晓青,王行,张丹丹,等.不同采收成熟度对烟叶质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2(4):64-65.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