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劳动技术课程中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018-12-25 12:24吕苗苗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20期
关键词:劳动学科素养

吕苗苗

劳动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它要求学生在主动参与家庭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具有改进和创新的能力。初中学生在学习劳动技术学科的过程中,于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思维意识等方面都有待提高。这使学生缺乏创造力,不利于劳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鉴于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展学生的劳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一、劳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及课程内容

针对学生的技术意识、图样表达与物化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强等问题,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开展了一系列调查,在对调查报告进行了系统分析后,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进,创新了劳动技术学科课程,体现了劳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这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一是诠释劳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劳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来体现的。其中,劳动意识是指学生在主动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在劳动过程中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具备在复杂环境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培养工程思维能力,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的作品。

二是探究学生核心素养的生长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笔者认为,掌握知识是前提,运用知识是关鍵。劳动技术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规范、安全地使用工具的行为习惯。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创新,不断提高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结合劳动技术制作课,能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将图样转化为有形的作品,使他们在制作过程中积累一定的操作经验,不断提高动手实践与创造的能力。该课程更符合新课标精神,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会设计,勤思考,能动手,爱劳动”等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让他们积极参与劳动,在劳动中磨炼自己的意志。

二、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基于以上原因,从培养学生劳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课程可进行三方面的改进,具体实施如下。

1.在活动中激发学生技术学习的兴趣

开学伊始,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手艺》,以此号召学生学习老艺术家们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学生产生手工制作的渴望,对劳动产生热爱之情,从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劳动成果,进而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格。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

教师以综合课题为支撑,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及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运用微课视频、启发式教学等形式,提出问题,布置任务,进而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和探索。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操作要领进行学习,使他们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逐渐领会操作技术要领,从而能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来选择加工工具,理解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建构过程,从被动等待式转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这不仅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设计中提高学生图样表达与物化能力

增加独立设计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图样表达能力与物化能力。实践训练要注重以下几点:兴趣引导、观察记录、发散思维、鼓励创新、横纵向融合、图文总结。要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小设计师,设计要点把握得当,能做到用图说话;让大家在展示平台上相互学习,博采众长。这使学生感受到,作为设计师要把握好“思考—设计草图—绘制三视图—模型制作”等全部过程。学生只有掌握了设计的基本方法,理解了设计的基本要求,才能运用工具制作并完成作品。通过这种教学实践的尝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提高了主动获取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绪。同时,通过绘图表达与相互交流来分享信息,能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增强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

3.在构思中牵引学生的创新意识,体验劳动乐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关键是要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训练,进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如以综合课程设计为依托,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视频案例示范、个性化的实物模型展示等),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勇于创新,尝试制作富有创意的作品。这样,会使学生动手制作的意愿更强,思考更周全,大大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的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如在教学《3D课程——LED小台灯设计与制作》时,可在设计安装灯光强弱控制器位置的环节,运用发散性思维训练方式,制订出多种方案,让学生养成横向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使彼此之间受到启发,思维也由集中转为发散,由发散再到集中,进而将知识进行有效迁移。接下来,在设计小台灯的灯罩造型时,学生们更是各抒己见,就灯罩是朝上还是朝下、封闭式还是开放式展开了讨论。大家通过交流达成共识:要根据小台灯的使用情况、工作环境和尺寸要求而确定灯罩造型。学生们的设计思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最后通过分析比较、共同讨论与总结找出最佳设计方法。这使个人智慧在集体决策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无论是在创意设计方面,还是在尺寸结构的把握、创意性及加工技术精准度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三、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反思

学校促进学生劳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一系列尝试,给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带来了有益的启示。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探索,笔者发现它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今后,学校还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课程改进:一是加强学生的锻炼,让学生具备不怕困难的精神,在经受挫折和失败后仍不放弃,能通过弥补使“瑕疵”作品“完美”呈现;二是增加小组讨论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使其智慧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劳动学科素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热爱劳动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