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右旗木哈尔北金多金属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

2018-12-25 10:57王鹏飞
新疆有色金属 2018年6期
关键词:褐铁矿北西北东

王鹏飞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 天津 300170)

木哈尔北金多金属矿区位于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境内。矿区地处额尔古纳-呼伦深断裂西侧,成矿区带划分属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成矿省(Ⅱ级)之额尔古纳成矿带(Ⅲ级)的西南段的木哈尔成矿亚带(Ⅳ级)[1]。

1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上主要以中生界地层分布最为广泛,元古界和古生界仅有零星出露,新生界地层主要分布于区域中部。中生界侏罗系塔木兰沟组和玛尼吐组的火山岩、火山沉积岩较为发育[2-3]。

区域构造极发育,褶皱构造主要发育于早中寒武世,以紧密线型和倒转褶皱为主,走向北西向至北北东向,后期发育的宽缓的短轴状背、向斜组成了盖层褶皱,走向北东或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将该区分割成众多断块[4],走向为北东向和近北西向,其中北东向断裂多数具有规模大、发育期长等特征,同时构造活动也产生了较强的构造破碎或糜棱岩化。区内最重要的断裂是额尔古纳-呼伦湖深断裂带,该断裂向南西方向延伸出国境与中蒙古深断裂相连拉,向北东方向延伸出国界与俄罗斯的鄂霍茨克大断裂相连接,全长可达几千公里,在地壳表层上表现为向内侧倾斜的陡立正断层带的地堑型构造,沿断裂发育超基性岩,断裂性质为压性、压剪性,属岩石圈断裂。矿区位于北西向构造发育部位。

区域岩浆活动频繁,具有明显的多期次旋回性,主要包括早三叠世、侏罗纪和白垩纪岩浆岩[5-6]。早三叠世岩浆岩以花岗岩类侵入活动为主,多呈岩基、岩株状出露,北东向展布。侏罗纪岩浆岩是本区岩浆活动最强烈的一期,分布受NE向、NW向断裂控制,呈岩墙、岩株和岩脉状产出。白垩纪岩浆岩分布较零散,呈圆形等轴状岩株、岩枝、岩脉、岩墙、岩筒等产状产出,受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和火山机构控制明显,多以浅成、超浅成次火山岩相侵入。

区域已发现乌奴格吐山铜钼矿、甲乌拉银铅锌矿、额仁陶勒盖银矿等众多大、中型矿床,成矿条件有利。

图1 新右旗地区构造与矿产分布图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一套晚侏罗世的火山岩,从下至上依次为玛尼吐组、满克头鄂博组及塔木兰沟组。玛尼吐组是区内的主要地层,分布较广,主要为安山质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地层产状北部约110°∠20°,南部主体倾向北东东、南东,倾角约20°。满克头鄂博组出露面积一般,见于矿区东北部位,主要为流纹质岩石。塔木兰沟组出露最少,仅东北角少量见到,主要为玄武质岩石。

2.2 构造

矿区主要受控于额-呼深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木哈尔北断裂。区内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整体较为发育,走向北西向为主,北东向次之。区内北西向断裂共计有三条,分别为查干诺尔-新敖包断裂(即木哈尔断裂)、沙那呼都格东-楚仑浩饶特断裂、蟒乌拉西-乌热格乌拉断裂。北东向断裂一般表现得结构面比较平直,显示压扭性断裂的特征。北西断裂在地表显示比较宽大,沿走向宽度变化较大,断裂带内构造角砾岩发育,明显显示出张扭性断裂构造的特征。北东向断裂、北西向断裂与区域上同一方向断裂平行,其性质也相同。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中都有矿化蚀变体充填,它们与矿化的关系比较密切。

2.3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不发育,仅见有一些辉绿岩脉、辉长岩脉以及石英脉等。辉绿岩和辉长岩主要见于北部。石英脉主要产出于北西向断裂带的两侧,从其形态上可分为两组,一组为细网脉状,一组为大脉状。细网脉状石英发育规模较小,一般在产出3~5m后即消失,两侧尖灭端多发育有较强的硅化;石英呈灰白-烟灰色,致密块状为主,有少量梳状构造,多伴有褐铁矿化,是区内矿化发育的主要部位。大脉状石英呈较浑浊的灰白色,应为浅部低温形成,内部可见少量蛋白石,较干净,极少见矿化蚀变现象。

2.4 激电中梯异常特征

矿区南北两段分别实施了激电中梯扫面工作。

北区视充电率强度总体较弱,在矿区的中部到西部区间,有一条相对略高的视充电率异常带,场值9.0-12.0mV/V,走向由北西转为近南北向,其西侧未封闭,范围较大,该异常带内东侧场值略低,走向北西向,与区域上已知的控矿构造相一致,异常带内矿化蚀变带分布密集,对应部位视电阻率值呈现相对高阻特征,场值220~540Ω·m。

南区视充电率异常强度整体较弱,呈面状分布,规律性不强,分析原因可能与地层中含有少量不均匀金属硫化物有关。全区视充电率最高值为29mV/V,为单点异常,分析是由铁丝网干扰引起。在测区中部偏东位置出现较为分散的视充电率弱异常群,并且面积都较小,场值强度在13mV/V左右。从全区来看,视电阻率场值较低,与区内第四系浮土广泛分布有关,视电阻率曲线多以北西、北东和近东西向展布为主,反映了区内构造的主体特征。在矿区北部分布一条相对明显的高阻异常带,走向北西西,场值为180~260Ω·m。

2.5 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分布有3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其中M-1异常最有意义。

M-1异常由Ag、Au、Pb、Zn、Cu、Mo、As、Be、Hg套合而成,面积为2.82km2,异常为不规则封闭异常,异常总体展布方向为北东东向,异常元素的最高含量为 Ag1.426×10-6、Au152.83×10-9、Pb81.8×10-6、Zn 110×10-6、Cu52.6×10-6、Mo4.99×10-6。异常的元素组合为Au4.71-Ag1.76-Sb0.9-Pb0.7-Mo0.48-B0.37-Hg0.36-Be0.15-Sn0.1-As0.06,该异常是以Au、Ag为主组合异常,Au、Ag的NAP值之和等于6.47。

该异常中分布着13条石英细脉硅化带,可分为两组,一组走向北东,另一组走向北西,在区内组成人字形,或称反入字形构造。

2.6 蚀变带特征

区内线性蚀变主要分布于北西向“沙那呼都格东-楚仑浩饶特断裂”两侧,蚀变带走向北西,多个小蚀变带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连续性,在断裂两侧构成了较大的蚀变带。可以推测“沙-楚”断裂是引起蚀变的主要因素,断裂带构成了热液上升通道,形成了后期的蚀变现象。

矿区蚀变与细脉状、网脉状石英脉关系密切。石英脉及靠近石英脉的部位,硅化、褐铁矿化均较发育;稍远的部位仅仅发育硅化,褐铁矿化较少;高岭土化蚀变为其围岩蚀变现象。以AuMo矿(化)体部位为例,存在AuMo矿化的部位发现有较多的石英细脉,硅化、褐铁矿化均较发育;远离石英细脉的部位,仅仅岩石本身发现有硅化现象,基本没有褐铁矿化;更远的部位为围岩蚀变,发育高岭土化和弱褐铁矿化。

蚀变带总体倾向南西,倾角约40°~60°。

3 矿化体地质特征

区内已发现有金矿化体1条、金钼矿化体1条。围岩均为玛尼吐组粗安岩与粗安质熔接凝灰角砾岩。

金钼矿化体长约300m,平均宽度12.3m;矿体地表产状倾向SW,倾角47°~59°;主要组成成分为乳白色石英,以致密块状为主,发育锰矿化、镜铁矿化、褐铁矿化等。

金矿化体长约500m,宽12~31m;矿(化)体地表产状倾向南西(185°~225°),倾角56°~74°,地表有石英细脉和褐铁矿化,发育硅化等蚀变;样品分析结果显示Au、Ag、Pb、Zn、Mo均有矿化,矿(化)体沿走向厚度变化较大,品位也有些波动,向两侧有延长。

矿化体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其中硅化、褐铁矿化与矿化关系密切。矿化与蚀变强度有关,蚀变强则矿化较好,反之,则矿化较弱。褐铁矿化有两种,一种为褐黑色,常呈细脉状、团块状分布,另一种为褐黄色,常呈薄膜状均匀分布,褐铁矿越发育,金钼品位越高。硅化表现为岩石石英增多,石英脉和石英团块发育,石英以灰白色为主。石英脉和石英团块往往充填在裂隙和空洞中,石英有些沿脉壁生长,有些石英显示低温石英的特征。硅化越发育矿化越好。

4 找矿潜力分析

⑴以额-呼深断裂带及平行次级构造为代表的NE向构造是木哈尔北一带的主要构造,与其相交的北西向张扭性或张性横向构造带是区内主要的导矿或储矿构造。矿区位于北东向额-呼深断裂与北西向木哈尔断裂交汇部位,成矿构造条件良好[7-8]。

⑵区域上甲-查矿床等主要成矿围岩为上三叠-上侏罗统,矿体侵位高低与构造活动有直接关系[9]。木哈尔北一带出露主要地层为上侏罗统上库力组二段,但区内构造相对较为发育,且同样为北西向构造为主。

⑶矿区在区域上位于甲乌拉地球化学异常区边部[10-12],区内已发现了几处较好的异常。矿区内有较好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分布,已发现的两条矿化体均位于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范围内,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⑷工作区激电中梯异常发育,在区内蚀变带出现位置,发现有规模可观的异常,其形态特征与蚀变带分布较为吻合,同时,这些异常部位还发育的较强的土壤元素异常,指示意义较大。

⑸工作区已发现有多条硅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蚀变带,蚀变带发育部位经常伴有激电中梯异常、土壤地球化学异常,三者形态基本吻合。

⑹木哈尔北一带地表已发现有AuMo矿(化)体,且矿(化)体有一定的规模。从区域成矿规律上来看,矿区AuMo矿(化)体属于成矿系列浅部,矿(化)体深部有一定的成矿可能性。

综上,对比区域地质矿产特征,结合木哈尔北一带成矿特征,认为木哈尔北一带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是寻找甲-查型火山-次火山热液脉型矿床的良好地段,找矿方向应以AuMoPbZn为主,主要应集中于物化探异常较好,同时地表蚀变构造发育的地段。

猜你喜欢
褐铁矿北西北东
安钢烧结机配加澳褐铁矿粉的生产实践
河北省寿王坟银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罗平金鸡峰丛“种”在油菜花田间的群山
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与北沙牛杂交效果研究
“北西”系列爱情类型片的创新方式和本土化价值实现
过夜
《北西2》瞄准华语爱情片新纪录
我国褐铁矿浮选及其联合选别的现状及进展
浅谈赞比亚蒙布瓦地区褐铁矿“帽”与铁质砾岩的成因关系
国内褐铁矿烧结技术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