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英
摘 要:泉州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素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的美誉。木偶为泉州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一,自唐代开始流传至今,在泉州掌中木偶头雕刻艺术家中最为著名的当为一代木偶头雕刻大师江加走。文章主要通过介绍泉州市博物馆馆藏的民国江加走掌中木偶头来浅谈对泉州掌中木偶戏、木偶头与江加走大师的一些认知。
关键词:泉州木偶戏;泉州市博物馆;江加走;掌中木偶头
1 泉州掌中木偶戏表演及木偶头雕刻简介
传统木偶戏主要流传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地区以及台湾、东南亚等闽南人聚集地。泉州木偶戏有两种:一种为提线木偶戏,俗称“傀儡戏”“嘉礼戏”,是我国古老而珍奇的剧种之一。传统表演方式为在台高约三尺(1米)、台面约七尺(约2.3米)见方的舞台上,由演员在幕后通过悬线牵引操作高约两尺(约0.67米)的提线木偶,使木偶灵活地活动,惟妙惟肖。另一种为掌中木偶戏,俗称布袋戏,掌中木偶高约尺二(0.4米),头部及四肢为木刻,身带内布套,连着四肢,外着服装。传统表演方式为后台演员用手掌作为掌中木偶的躯干,食指托着头部,大拇指撑着左臂,其他三指撑着右臂,另一只手分管木偶的两脚,利用布套的拉扯、张弛,使得掌中木偶活灵活现,能做出各种动作以及戏曲科步的程式表演,富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泉州掌中木偶戏的人物形象分为生、旦、净、末、丑五种行当。
福建的掌中木偶戏分为南、北两个流派。北派流行于漳州地区,演唱上采用北调(汉调、昆腔、京调),表演上采用京剧做派。泉州掌中木偶戏属于南派,亦称“南派布袋戏”,演唱以泉州南音为基本声腔,表演上采取梨园戏的做派。泉州掌中木偶戏因其表演器材简单、表演方便,深受民众欢迎,曾遍布泉州各城乡,盛极一时。
一出掌中木偶戏要表演得传神,离不开表演者精湛的表演技艺,同时也需要靠精美的掌中木偶,尤其是掌中木偶头。好的木偶头神形具备,生动逼真,能为木偶戏增添精彩。泉州木偶头的雕刻、上彩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一般都要经过选材、粗坯、精雕、裱纸、刷泥、磨光、补隙、上粉、开脸、盖腊等十几道工序。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根据所要雕刻的木偶人物头像选择相应大小的块状木段,劈成同木偶头等高的三角形面,用刻刀刻出五官的位置,形成粗坯,大体轮廓刻好后再逐渐加深,用刻刀对整个脸部进行全面修整、精雕,同时将木偶头里面挖空,便于演员套入食指进行表演;接着,在坯上裱褙绵纸,刷上用拌水胶过滤的黄土浆,待干后,进行磨光,进行补隙修光;然后上水粉,用颜料绘脸谱(即开脸),用刷子蘸上石蜡,以提高木偶头表面的光泽度,也使其不易掉色;最后,若有需要再接上须发。
2 著名木偶头雕刻家——江加走
江加走,原名长清,清同治十年(1871)生,卒于1954年,福建泉州人。其父江金榜是一名木偶头雕刻匠师,江加走自幼受父亲熏陶热爱雕刻。11岁起,师从父亲江金榜学习木偶头雕刻技艺,认真钻研。18岁时父亲亡故,开始独立创作。他不仅继承了父亲50多种木偶头像的雕刻技艺,还综合了许多雕刻家的优秀经验,从实际生活出发精心研究,加以扩展,呕心沥血地创作了280多种不同性格的木偶头像,在木偶雕刻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对木偶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泉州木偶头雕刻界具有重要的地位。他所雕刻的木偶头被称为“加走头”“花园头”(因江加走是泉州市北郊花园头村人),受到各大木偶剧团的追捧。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极其热销,曾被选送出国参加多个国家所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展览,赢得了极高的评价。
江加走木偶头的特色主要有两点:一是将洗练的雕刻刀法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江加走雕刻的木偶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品种多样。他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并总结经验,运用到木偶头雕刻中,创作出各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他雕刻的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和精神面貌都集中在面部表情上。例如,媒婆这一民间常见的人物形象,他观察得极为细微。媒婆一般是中老年妇女,能说会道,善于随机应变,为了促成姻缘时常脸带媚笑,所以江加走在雕刻媒婆这一形象时,就抓住了这些人物特点。他所雕刻的媒婆多为中老年妇女,脸带媚笑,两片薄唇,唇边带有一颗黑痣,一张嘴巴能自由开合,惟妙惟肖。从脸上表情就能看出媒婆的职业特征,形象生动。二是运用精湛的绘画技艺对木偶脸谱形象进行创新。江加走曾跟随父亲学习过家具漆画,他的笔法吸收了民间的优良传统经验。此外,他还善于创新,在他之前,泉州的木偶脸谱形象并不多,颜色也较单一,江加走认为木偶头的形象不该是一成不变的,于是积极地对木偶脸谱加以创造。泉州木偶头像脸谱发展到现在的多种多样,江加走是功不可没的。
江加走的木偶头是雕刻和绘画的完美结合,细致的画笔与优秀的刻工缺一不可。如果雕刻没有加上绘画渲染,人物的形象与性格就不突出;而绘画如果缺少雕刻上的形体刻画与塑造,就不完美。
3 泉州市博物館馆藏民国江加走木偶头赏析
江加走木偶头现已被多家省、市级博物馆收藏,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泉州市博物馆藏有10件民国江加走木偶头,现介绍如下:
①民国江加走“白脸花旦”木偶头,高8.4厘米,厚5.1厘米,宽4.3厘米。高额,柳叶眉,丹凤眼,小鼻,樱桃小嘴,鹅蛋白脸,用黑线制作长发,盘成半圆形发髻,长颈。面带微笑,表情安详、宁静,极具亲和力(图1)。
②民国江加走“白脸花旦”木偶头,高8.8厘米,厚4.7厘米,宽3.8厘米。白脸黑发,高额,柳叶眉,丹凤眼,小鼻,樱桃小嘴,红色薄唇,鹅蛋脸,头梳发髻,黑发,长颈。面带微笑,神情宁静(图2)。
③民国江加走“白脸武生”木偶头,高8.7厘米,厚4.9厘米,宽4.1厘米。白脸黑发,束冠,高宽额,眉头紧锁,怒目圆睁,眼珠可自由转动,宽嘴薄唇,长颈。木制,雕工精湛,生动形象(图3)。
④民国江加走“花脸武生”木偶头,高9厘米,厚5厘米,宽4厘米。花脸黑发,但已基本完全脱釉,束冠,高额,吊眉,吊眼,高宽鼻,宽嘴薄唇,双唇紧闭,蓄短须,胡须为黑线制,右脸有一道法令纹,长颈,表情凶悍(图4)。
⑤民国江加走“白脸老生”木偶头,高8.8厘米,厚4.9厘米,宽3.8厘米。白脸黑发,束冠,宽额,细长眉,丹凤眼,高宽鼻,小嘴厚唇,双唇紧闭,蓄长须,长须为黑线制,长颈,颈部刻有七个小孔,表情严肃(图5)。
⑥民国江加走“白脸老生”木偶头,高8.9厘米,厚5.1厘米,宽4厘米。白脸黑发,束冠,宽额,细长眉,丹凤眼,高宽鼻,小嘴厚唇,双唇紧闭,嘴角微上扬,蓄长须,长须为黑线制,长颈,颈部刻有七个小孔,表情严肃(图6)。
⑦民国江加走“笑生”木偶头,高8.5厘米,厚4.8厘米,宽3.7厘米。白脸黑发,束冠,宽额,细长眉,高宽鼻,嘴微张,露出四颗牙,嘴角上扬,嘴边带两个小酒窝,脸部有两条法令纹,长颈,面带微笑(图7)。
⑧民国江加走“白脸小生”木偶头,高8.6厘米,厚4.6厘米,宽3.5厘米。白脸黑发,束冠,细长眉,高鼻,樱桃小嘴,嘴角微上扬,鹅蛋脸,长颈。表情和善,样貌斯文,书生气十足(图8)。
⑨民国江加走“白脸小生”木偶头,高8.7厘米,厚4.7厘米,宽3.7厘米。白脸黑发,束冠,宽额,吊眉,丹凤眼,高鼻,樱桃小嘴,嘴角微上扬,鹅蛋脸,长颈。神情和善,文质彬彬(图9)。
⑩民国江加走“白脸小生”木偶头,高8.9厘米,厚4.8厘米,宽3.6厘米,为白脸黑发,束冠,宽额,细长眉,丹凤眼,高鼻,樱桃小嘴,嘴角微上扬,鹅蛋脸,长颈。表情宁静、安详,文质彬彬(图10)。
该批民国江加走木偶头造型小巧、精致,立体感强,从各个角度看都相当完美,其线条、色彩处理精到,面层光洁、华美,肤润脂丰,栩栩如生,是泉州高超的木偶头雕刻工艺的典型代表作,为研究泉州木偶艺术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4 小结
泉州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南音、高甲戏、梨园戏、打城戏、木偶戏被称为泉州戏曲的“五朵金花”,传唱不衰,饮誉海内外,是泉州珍贵、独特的文化瑰宝,是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各界艺术家的辛苦付出,江加走作为一代木偶头雕刻大师,在木偶头雕刻艺术上创造了丰硕的成果,为木偶艺术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江加走掌中木偶头作为泉州木偶头中的精品之作,不仅是优秀的工艺品,更是珍贵的文物,是泉州文化的载体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