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荀子,同学们应该都不陌生。这位先秦的思想家以入选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的必背课文《劝学》,成功地让广大学子感受到“背诵全文”的痛苦。
而除了对记忆力的考验,相信不少同学还曾被父母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样的话念叨过。仔细一想,两千多年前齐国“国立高等学府”的学生们就被作为“校长”的荀子用同样的话教导过呢!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也有高等学府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它们授课的形式、内容和今天不太一样。
这所世界上最早的由官方举办的高等学府,就是“稷下学宫”。
● 战国高校Top1
稷下学宫是由战国时齐国的第三位国君——齐桓公田午创建的,因其坐落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故被称为“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在创办之初就已经颇具规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齐国在稷下“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崇之”,可见,为了广招天下贤才,齐国修建起宽阔的道路、高大的楼宇,花了不少心思。而同时期的其他学校,则多为零散的私学,规模较小。
随着齐国国力的不断强盛和“选贤任能”政策的推行,到了威王、宣王之时,天下名士纷纷云集在齐国,孟子、淳于髡、荀子等贤者均于稷下学宫讲学,追随者成百上千,培养出了一大批如韩非、鲁仲连、卫鞅等优秀人才。《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其盛况可见一斑。
稷下学宫创立的初衷是为了聚集人才,但它其实兼具君王询议国事、人才培养以及学术论争三大职能,其中最主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职能,即教育和学术研究。
可以说,稷下学宫在当时学者们心目中的地位毫不逊色于我们今天的清华北大,说它是战国高校Top1绝对不为过。假如可以穿越,战国时代的学者们见到今天高考学子们对于清北的渴望,想必也会感同身受、会心一笑吧!
● 自由而严格:在稷下当弟子
稷下学宫设有“祭酒”一职,总管学宫内的大小事宜,相当于今天的校长。学宫奉行兼容并包、来去自由的方针,授课方式秉持双向选择原则,不仅老师们可以选择开设的课程和招收的学生,学生们也可以自由地选择课程,到各个学派的先生那里听讲。是不是觉得这种授课模式有些熟悉呢?这不正是我们现代大学的教学方式嘛!而且,在稷下学宫,学生如果听了别家学派的思想后比较认可,也可以放弃以前的所从之师,转投其他学派。
学宫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学术自由的同时,又通过严格的规定来加以管理。《管子·弟子职》就被后世认为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学宫的每个弟子都要遵守。
在生活起居方面,《管子·弟子职》要求学生们每日早晨服侍老师洗漱,行为要恭敬谨慎。上课前要打扫屋子,摆放好老师的讲席。吃饭时,学生要把衣袖挽起,把饭菜呈给老师。老师吃完饭后,学生要收拾餐具,打扫干净,同时给老师拿来漱口水。在得到老师的允许后,学生才能按照长幼顺序开始进餐。
在学习方面,《管子·弟子职》要求学生进出课堂要毕恭毕敬,就像会见宾客那样。听讲时,学生们要端正地面向老师而坐,保持严肃。如果上课时学生有疑问,要向老师拱手进行提问。老师讲完课,学生要起立恭送。下课后,学生们还要相互交流,温故而知新,互相促进。
可见,稷下学宫的生活是自由而又严格的,处处都彰显着学宫尊师重道的传统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 “不治而议论”:辩论是学宫的日常
稷下的学者们虽然有“大夫”“上大夫”等头衔,但并不负责具体的事务,只对国家大政发表意见,也不必对所发表的言论承担责任,即所谓的“不治而议论”。因此,稷下学宫有着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和思想环境,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热衷于针对当时的热点问题阐述己见。由于他们所属的学派不同、看待问题时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形成彼此矛盾的观点,唇枪舌剑,争论不休。
据记载,曾活跃于稷下学宫的学派众多,不仅包括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家、儒家和法家,还有在战国名噪一时的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兵家等多个派别。司马光在《稷下赋》中曾评价稷下学宫“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可谓当时学术之中心、思想之圣地。
《劝学》的作者荀子,曾在稷下学宫三任“祭酒”,被当时的人冠以“最为老师”的称号;而“亚圣”孟轲在受聘于稷下学宫时,也曾一人“单挑”法家众学者,舌战群英,孟夫子的“好辩”之名也因此传遍了列国。流传至今的故事中,有以下这样两则。
①
齐宣王: 商汤流放了夏桀,武王把纣王干掉了,这是真的吗?
孟子: 书上是这么写的。
齐宣王: 臣子杀掉君主难道也是可以的吗?
孟子: 杀的是破坏仁义的老贼纣,谁说杀的是君主啦?
②
孟子: 今天我游说你家大王,你家大王还不高兴,我想,大概是他不知道“好”为什么是“好”吧!
淳于髡: 不对啊,大师,应该是你没有说出什么是“好”来吧!过去,大音乐家弹琴,就算是深藏在水里的鱼都会浮出水面来听,天子的马吃着精美的食料都会抬头欣赏。鱼和马尚且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何况是我们大王呢?
孟子: 当雷电交加,连树木都劈开的时候,全国的老百姓都感到震惊,可是耳聋的人却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太阳、月亮是那么的光明,让天下万物都受到光辉的照耀,可是瞎眼的人却什么也看不到。现在你家大王就像是聋子和瞎子啊!
事实上,在稷下学宫学术辩论是很常见的事情。不同学派的学者们以学宫为中心扩散开来的争论,也成为战国“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源头之一。郭沫若对此曾高度赞扬道:“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
两千多年过去了,昔日的稷下学宫已经成为回忆,但先贤们的思想却代代流传。透过他们留下的文章,我们依稀还能感受到那个纵横捭阖的年代和那些不朽的智慧光芒。
稷下学宫优秀“毕业生”图鉴
邹衍
约公元前324年—前250年,著有《邹子》。齐宣王时就学于稷下学宫,提出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小九州说”,认为除中国外天下尚有其他九州,是为大九州,而中国又可分为九州,是为小九州。
鲁仲连
约公元前306年—前245年,战国时期齐国说客,以超群口才闻名于稷下学宫,屡次以辩立功。齐将田单攻聊城时,鲁仲连以箭射手书入城,凭一人之言退燕军百万。
韩非
公元前280年—前233年,著有《韩非子》等。跟随稷下学宫祭酒荀子学习,为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申不害
公元前385年—前337年,著有《申子》,曾游学于稷下学宫,战国法家创始人之一。助韩昭王变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发生在稷下学宫的四次主要辯论
(1) 王霸之辩: 关于由乱到治是实行王道还是霸道的问题。
孟子观点:重王道,轻霸道。
荀子观点:王霸兼容,以王道为本。
管仲学派观点:王霸并举,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 义利之辩: 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孟子观点:义大于利,“舍生而取义”,“二者不可得兼”。
荀子观点:先义后利,“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管仲学派观点:义利并重,“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
(3) 天人之辩: 关于“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关系的论争。
孟子观点:天道最大,天人合一。
荀子观点:天行有常,人是天下最珍贵的。
管仲学派观点:天人相交相用,互相影响。
(4) 人性善恶之辩: 关于人性的善恶之辩。
孟子观点:性善论,人的本性是善的。
告子观点:性无善无不善论,人性的善端,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靠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熏陶而形成的。
荀子观点:性恶论,人性是恶的,这种恶的人性,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注重对“人性”的改造,就可以做出善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