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岚
初为人师的那几年,笔者渴望善教书,教好书。于是阅读了许多有关教育教学的文章和书籍,希望得到启迪。偶遇一则小故事,讲的是苏格拉底小时候,看到雕刻师的父亲正在雕刻一只小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雕刻师呢?”“看,”父亲说,“其实我并不是在雕刻,而是在唤醒它!”“唤醒?”苏格拉底十分迷惑。父亲回答说:“对,没错,狮子本来沉睡在石块中,我要唤醒它,将它解放出来。”唤醒—多么寓意深刻的教育箴言。我把这个故事放在心里,向往有一天,我也拥有这样一双雕刻师般的“神手”,加之我的一腔热情与挚爱,将孩子们的潜力唤醒,让他们灵性绽放!
光阴如箭,笔者执着向前。2016年11月,笔者迎来了银川市首届“推进课堂变革,提升教学效率”课堂评比展示活动。作为参赛选手,我认真地研读了《银川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指南》,仔细揣摩,悉心思索。逐渐地,多年前的那个有关苏格拉底的小故事在我脑海中清晰浮现……
笔者参赛的题目是Book1 Unit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这是一篇阅读课。这一课之前笔者讲过数遍,而这一次,就在我正式上课的前一晚,最后一遍备课时,我竟爱上了这位hero—一位从孤儿到战士、囚犯、总统再到一个用爱与饶恕得到悲痛与怨恨的不断努力的“罪人”。当我的课件最后一页《光辉岁月》的视频音乐响起时,我不禁流下了眼泪。我想,身为人师的我们,呈现给孩子们的课如果不能引起自己的共鸣,就更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而这一课的共鸣点,不能只局限于字句表面,而要发掘文章背后的深意。为何有这样一篇文章呈现给学生?又为何以Elias—一个穷苦黑人的视角来写?这堂课的设计不是碎片化的,而是三条主线托起了一个大的主题背景。如图所示:
笔者一步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教学基本依据,结合文章背景和学生的能力水平,让他们由自己的人生去体验别人的人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直、无私、助人、友爱的价值观。
另外,笔者把所有教师的课堂用语用更民主的方式表达。而笔者和学生的关系也变得更为亦师亦友。例如,导课时,我说:Will you explore why Nelson Mandela is a hero together with me? 课堂中,我说:Would you please do me a favor? Would you please act as our teacher and guide us to summarize the changes of Elias attitudes?等等诸如此类的句子,引导学生自己导出三条主线(即三大教学目标),并呈现于黑板上。我发现,学生是好为人师并且乐为人师的。只要我们提供给学生的舞台够大,够民主,他们会最大限度地释放独特的魅力。而这种潜力的释放有巨大的自燃力和它燃力。它会星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会使课堂从始至终活力四射。
最后,在这一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学生做完自己心目中的hero的speech之后,笔者问学生: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is lesson? 学生们畅所欲言,争先恐后地表达。笔者想,因为铺垫得好(三大教学目标—qualities, changes and structure已由学生自己总结在黑板上),有的学生说学到了描述人的词汇,有的说学会书面表达的行文结构。这时,我一边听着他们的表达,一边根据他们所说补全黑板上的思维导图。很快,一棵参天大树栩栩如生地呈现在黑板上。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Our heroes can be our teachers, friends, or our parents; they can also be scientists, ideologists or political leaders. Certainly the latter make more contributions to our society like Nelson Mandela and they are just like the big tree on the blackboard.”学生们听到他的这一番话,一片雀跃欢腾。另一个学生直接站了起来说道:“Perhaps today we are young and weak, but tomorrow well be strong enough just like the big tree. When you look at me far away, I am a beautiful view; when you get close to me, you can rest in the shade of me. When Im alive, Im beneficial to others; when Im dead, I can also be used to make something else. Whether alive or dead, we are useful!”就在這时,我抓住灵犀碰撞的一瞬,补充说:“Whether or not you will become a big tree all depends on you…”这时,全班响起了掌声。没错,如果这堂课仅止步于教学目标的完成那是不够的,最震撼心灵的课不仅可以是“感叹号”,还可以是“省略号”或“问号”。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互动相辅相成,且学生们回答的问题对彼此都深有启发。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能力才超出自己、同伴和任课教师的预期。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是一次次内心的唤醒之旅,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省,因为知识必须是自我认识,而自我认识只能被唤醒,不能被灌输。所有自我觉醒的力量都有可持续性,所有因自我觉醒而获得的知识都可以闪光。教育是触及灵魂深处的教育,教育活动最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而非知识与知识的堆砌。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让孩子们超越自我,潜力唤醒,灵性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