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做好生态文章

2018-12-24 09:51常纪文
人民周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绿水青山生态发展

常纪文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问题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和成败。那么,新时代的乡村产业如何发展,才能既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又让“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建立起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产业生态化 让乡村绿色振兴、特色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解决资金长期供给和就业长期保障问题。没有产业的发展,即使花大力气硬化道路、整治村容、安装路灯,乡村振兴也只是表面的,凋敝仍然不可避免。

产业要发展,是共识;怎么发展,是难点。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可见,乡村要绿色振兴、特色振兴,就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本底和传统优势,促进三产生态化改造以便转型升级。

在第一产业方面,可立足乡村资源和基础,发展特色和优势农业,防止村落间或乡镇间同质化的低端竞争。例如,湖北省监利县地处江汉平原,受长江和洪湖滋养,生态环境优美、水质安全清洁。近年来,该县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以活水养殖小龙虾和淡水螃蟹,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区域农产品竞争的格局中形成独特优势。当地的生态养殖产业还带动了收购、加工、餐饮、饲料等经营和服务行业的发展。

在第二产业方面,可立足城镇工业园区,依托乡村优势资源,发展独具特色的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工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值得注意的是,转型升级一定是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的提升,而非盲目转型、跟风转型——忽视地方基础的盲目转型,往往可能浪费甚至毁掉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前景。

在第三产业方面,可依托城市的休闲养生需求,大力加强便捷化的交通网络建设,实施观光体验、森林康养、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在严格保护中把“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老百姓能够得到实惠的“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统一。

生态产业化 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守护绿水青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但如果“绿水青山”转化不成“金山银山”,自然资源转化不成物质财富,老百姓就不了业、致不了富,还会去毁林开荒、竭泽而渔;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受不了益,可能重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老路;地方财政受不了益,就不会真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难免会作“中央真督察、地方假治污”的表面文章應付了事。

为此,必须因地制宜,让广大乡村的绿色资源变成城乡都能获益的生态产品和服务。目前,已经有不少地方在乡村振兴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扶植、打造特色产业,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例如,浙江安吉成功地把当地丰富优质的竹资源开发成品类齐全、附加值高的竹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生态产业化方面,发展旅游经济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但是并非所有农村都适合发展旅游。尽管一些地方在城市的辐射圈内,利用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美感和美丽乡村的人文资源发展民宿和农家乐获得了成功,但也有不少失败的案例。分析其中缘由:一是依托的城镇购买力总体不足,二是乡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缺乏深度旅游吸引力。其实,这些地区完全可以结合本地气候和自然条件,发展生态农业或加工服务业。例如,江苏盱眙2015年以来大力推广稻虾综合种养技术,出产的小龙虾享誉全国,水稻品质和价格也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一举多得、粮渔共赢”的发展模式。

振兴乡村 重在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破败不堪的自然环境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只有积极开展有经济效益的生态修复,才有基础发挥生态溢出效益和资源再生功能。

生态修复的最大难处在于资金来源及其投资回报问题,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修复项目难以让地方财政可持续地运转。一些地方近年来向乡村投资力度很大,搞环境整治和美化亮化,却忽略了乡村内涵的培育和自我造血能力的提升,加之后续资金难以跟上,出现了一些烂尾工程。因此,必须对生态修复的方向进行科学论证,开展投入产出分析。一些地方把生态修复后的城市周边地块建成湿地公园或休闲养生场所,在土地价格升值后再适度开发住宅楼盘和商业设施,就可以收回投资,实现良性循环。此外,还要激发社会资本的投资活力,让民间力量放心地进入乡村绿水青山的恢复和维护工作中来。

没有管理、营销和科技人才的支持,美丽乡村的建设和乡村振兴就难以持久。因此,应立足本土,扶持培养一批农村基层干部、农业职业经理人和经纪人,以及乡村工匠、乡贤能人、非遗传承人,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在浙江农村,很多村“两委”干部人选来源于地方致富能人。他们积极参选,把集体事业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乡村绿色振兴的带头人和希望所在。

“绿水青山”要变成“金山银山”,还需要有绿色产业的比较优势。在这方面,各个乡村、乡镇、县域要努力形成“一县一优势、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在经济错位发展的地方竞争格局中,立足优势、找准位置,通过营销手段的信息化和产品、服务的标准化,扩大实体产业和产业服务的影响力,夯实自身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目前,一些乡村合村并点,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初具基础。为了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建议在一些地方适度整合农业发展所需的土地要素,鼓励农民自愿流转土地经营权,将土地平整为连片田地发展规模农业,在规模化经营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投资人或者种田大户可以通过大规模购买土地经营权的方式搞批量种植或经营,其他农民则通过土地入股、在农场打工或者外出务工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从乡村的绿色发展和产业兴旺中获益。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生态发展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绿水青山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