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

2018-12-24 01:35
中学生天地(C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佛系文章作文

文学社分享会本期坐镇文学社:东阳中学岘峰文学社

岘峰文学社是浙江省成立最早的校园社团之一,曾获“全国优秀文学社团”称号。近年来,社员们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屡屡取得优秀成绩。

为什么读了很多书却还写不好文章

■东阳中学 陈益林 (特级教师)

老师们在探讨学生写作水平提高太慢的问题时,总是归因于课外阅读太少,但实事求是地说,同学们的课外阅读量并不少。书读了不少写作水平却不见得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问题的症结恐怕在于,我们过分地强调阅读的宽广度,却严重忽略了阅读的扎实度和深刻度。在提倡泛读博览的同时,更应强调精读细读。名篇佳作是一个个字、一个个词语构成的,所以读书时,不能抱着猎奇心理只求情节观感的满足,而要学会“咬文嚼字”。字词积累得多了,才可以经营好句子;句子经营得好了,才可以组建出优秀段篇。

我经常和同学们说,要摘抄好词好句,但不只是抄。对于好词,抄下来后要翻查词典,非弄清并记住词语的音形义不罢手。对于好句妙段佳篇,也要用心研读积累。有人开玩笑说,语文学习就是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所谓“死去”,就是死死记住重要的字词句段篇;所谓“活来”,就是记得勤记得多了,有一天就会豁然贯通,读写能力大增。

除了好词好句,还可以摘抄优美段篇。抄完之后要反复赏读,边读边用不同颜色的笔做阅读记号,前一次用红笔做过记号了,下一回就用蓝笔作标记。眼到,手到,口到,耳到,心到,多管齐下,牢牢把握住阅读对象,深深记住所读材料。积累得多了,离古人所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理想读写境界也就不远了。

一味地死记硬背可能会影响阅读兴趣,多读些名家的方法指津、赏析文章有助于理解地记忆、内行地鉴赏。有同学来问,名著听起来美,读起来苦,读不进去怎么办?我总是建议他们,将原作与赏析文字结合起来读。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出“门道”来了,阅读的滋味就出来了。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推出了很多专家学者系列:易中天品“三国”、鲍鹏山新说《水浒》、刘心武说《红楼梦》……除了讲课水平出色,这些学者还都是很优秀的读者,他们对名著读得细、想得深、悟得多,同学们完全可以以他们为师,学习他们的读书精神与方法,从而有效提升自己的语文读写水平。

饭菜,要认真地一口一口吃下去,才能化为血肉。同样,读书要一篇一篇、一本一本下真功夫,才能成高性灵。

咬文嚼字

东阳中学高二(5)班 任敏超

“咬文嚼字”,现在说起来好像是一个贬义词:“你这人爱较真。”可在这个迅速发展的世界,我们真该好好咬文嚼字一下。

我素来喜欢随心所欲,从小学起便是错别字连篇,到初中时写文章往往词不达意,用错词语。于是老师找上门来了。他把我请到办公室里谈话,可开头却是给我看了一段文字,是贾平凹的散文《相思》中的一段话:

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

我看着这句话,不禁一笑,这么简单的比喻句,小学生也会写。老师似是看出我的想法,也是一笑,然后慢慢地说:“这是最简单的比喻句,可却能体现出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把‘二十年的帐篷’比作‘一叶小舟’,其文学意味浓厚,话语含义丰富。本体是‘二十年的帐篷’,喻体是‘一叶小舟’,相似点是用来临时栖居的狭小容身之所,不同点是分别用于地面和行于水中。其相似点巧妙而丰富,包含着栖居主体的孤独、想象、思念等多重含义……”

那天,我拿回自己的文章,回到班里,翻出词典一个词一个词地开始修改起来。

从那时起,我开始注意到了词句的丰富内涵,开始认真对待每个词语,最简单的,就是将课文里的好词佳句摘录出来,加以精读,深研力记。

开头总是痛苦的。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较真,为什么要坚持下去。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去看星星,因为我觉得那些星星和我很相似。宇宙那么大,一颗星星的光要经过多久才能照耀到另一颗星星?也许几年、上百年、上千年,也许……几百万年。而在这几百万年里,那束光始终孤独而倔强地向前奔跑,不曾停歇。

唯有不断地奔跑,才能忘了自己的孤独。于是我继续努力,不去问为什么,只是去斟酌每个词语的含义、它所包含的情感、用在这里是否合适。有人嘲笑我重学小学知识,我不加理会。慢慢地,我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基础更加扎实,作文写得更加得心应手。在《边缘与中心》这样一篇考场作文中,我把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四中积累的词语有机地融入文章,得到了高分。

我喜欢斟酌,喜欢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并不是贬义,而是更强调探究语言根本,从本源出发,理解词语、句子、文章。咬文嚼字是严密,是周到,正如《西游记》第十回中所写:“博弈之道,贵乎严谨。”

[指导老师:陈益林]

少年感

东阳中学高一(4)班 蔡经典

在时间的洪流里,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都焕发着鲜明的色彩。无论是观沧海时吟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孟德还是“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李太白,无论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在他们身上,永不会被历史拂去的,是少年感。

少年感,是生命的养分,与年龄无关。

陆游晚年时僵卧孤村,听风雨击打山河,终其一生,报国的理想都未泯灭。铁马冰河入梦断不是偶然,为国效力的志向贯穿人生几十载依旧那么坚定。少年时立下的志向,几经风雨,屹立不动,这是属于他的少年感。正因如此,中华诗篇里留下了他不朽的文句,千百年弹指间,他的灵魂永远长存于世。

人们看梵高,看他炽热的孤独与理想的坚定,而我看到金灿灿的麦田和向日葵里,仍有他二十几岁时初见到印象派画作时的欣喜若狂。他给弟弟提奥写信:“我看到那些画里最暗的颜色,都比宗教画里最亮的颜色亮上几倍,你看这些笔触……我实在表达不出它们的美。”穷困潦倒也好,辗转异乡也罢,不管后人的评价是“疯魔”还是“大师”,始终如一的,是他对色彩近乎疯狂的热爱。单纯的坚定的热爱,源于他对艺术的少年感。陈列在阿姆斯特丹博物馆的画作,永不褪色;他的生命,永不褪色。

没有少年感,生命是激不起浪涛的。少年感是某个坚定的理念,不随时节更替而改变;少年感是对某种事物的热爱,不因外在言论而消减。少年感,它使人的目光永远那么清澈明亮,步伐永远那么坚定。也正因有少年感,在我们停止前进、怀疑自我的时候,内心会告诉我们:“继续坚持,值得!”

余秋雨从家乡出发,沿山河的骨架一步步探寻摸索中华文化的兴衰脉络,终著成《文化苦旅》。苦旅,苦旅,尽管遭受许多的非议,受到外界的负面评价,余秋雨也只是自嘲。他以浪子归家作比,然后继续前行,又有了《千年一叹》等名作。终于,时间给了他最好的回赠,由今天余秋雨在散文界的地位可见一斑。文化的苦旅,也因为这份坚定,这份热爱,这样的少年感,奏响了属于它的乐章。

少年感,使我们步履坚定,目光清亮,对事物抱着赤诚的热爱。无关乎年龄、外貌,少年心性是永远活泼跃动的,不会被时间冲刷。在生命的坐标里,横轴是年龄,是固定已知的,纵轴上会有怎样的精彩,永远未知。但是少年感是赤子情怀,是宝贵的养分,生命会因之永远蓬勃,灿若夏花。

[指导老师:郑中南]

耕 耘

东阳中学高一(18)班 王紫嫣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的耕耘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人人都应该具备的高尚品德。

对于学生来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素养,便是一种耕耘。对于服务人民的工作人员来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一种耕耘。对于研究人员来说,不断探索、实践、发现,发明出造福人类的产品,也是在耕耘。

耕耘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完成。“滴水穿石”讲的便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就很难做好一件事。纪伯伦在《沙与沫》中写道:“愿望是半个生命,冷漠是半个死亡。”而我要说的是“坚持是半个生命,放弃是半个死亡”。耕耘贵在坚持。

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努力奋斗、辛勤耕耘的仁人志士。特殊年代,木心先生的作品几乎全部被毁,他却还能激流勇进,笔耕不辍。屠呦呦坚持不懈,不断探索,终于发现了青蒿素,拯救了非洲成千上万的疟疾患者。这些不断耕耘着的人传递着一个相同的正能量:生命不息,耕耘不止!

但是,当今的中国却处处可见步履匆匆、急功近利的人们。家长们紧张焦虑,不顾教育规律,给孩子报读各种辅导班,生怕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社会上各种速成法门层出不穷,引得人们趋之若鹜;大学生缺乏钻研精神,论文只会复制粘贴,造假成风;企业罔顾可持续发展,山寨产品举世闻名……短暂的成功带来的虚假繁荣迷惑了人们的心智,动摇了耕耘的精神。

耕耘的精神,从更本质来说,就是一种沉潜的精神,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工匠精神,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钻研琢磨,至死不休。那个“六代单传”的北大古生物学专业毕业生,那些兢兢业业、单纯质朴的故宫文物修复师……他们不计名利,专注、执着,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加丰盈。这是真正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地活在当下,是一种真正的忘我而“无我”的状态。

当然,“莫问收获,但求耕耘”也并不是说我们没有任何的追求,只是一个终日忙碌而无所获的事务主义者。我们所强调的是过程中的无私忘我,不患得患失,不急于求成。真正的福报自会水到渠成,毕竟越努力总是越幸运。而万一不能得偿所愿,那我想,一路默默耕耘带来的成长本身也已超越一切所求。

人生路漫漫,本身就是一场修行,愿我们都能心向明月,静待花开。

[指导老师:马恬静]

■作文提供及点评:嘉善第二高级中学 石 斌/海宁中学 徐红霞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

嘉兴市基础测试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这是个奋进的时代,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也有人说,这是个焦虑的时代,多一点“有也行,没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佛系”处世态度,生活不也是有滋有味吗?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为而无所求

嘉兴一考生

当下,新时代的奋进口号让无数人热血沸腾。但与此同时,年轻一代的焦虑却让“佛系”思想日渐盛行。其实,奋进与淡然并不矛盾,一旦两者兼而有之,便是“为而无所求”的生活态度。

冯友兰先生在论及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时曾评价其“为而无所求”,若与当下的两种生活态度对应,则是在过程中奋进,在结果前淡然。

首先,过程的奋进是必要的。中国古代有“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一说,儒家倡导的责任担当与奋斗精神在千年之中从未淡去,无论是孔子的亲身实践抑或是当今郑培民、黄大年等人物的事迹,都是在个人奋斗中体现对家国的担当。甚至,道家也有老子的“争其必然”。

而提倡奋进并不是倡导对任何事都争取到底,过于看重结果。这种行为虽将主观能动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却也徒增许多负担。明代万历年间的海瑞是一个堪称模范的官吏,他一心想改变黑暗的社会,却难以抹平理想与现实之间种种弊政带来的心理落差,明知希望渺茫,却一味强求结果。尽管他的正直为他带来了后世美名,但其仕途的多舛或多或少是其对结果的不够淡然所致。

因此对待结果的态度就成了人们有所作为之后的又一个选择。如果说过程是人们可以改变的,那么结果则是人们无法控制的,“无所求”是面对不利结果最明智的一种妥协,它不像强求使人筋疲力尽,也不像放弃一般使人尊严丧失殆尽。电影《卢旺达饭店》中的胡图族经理保罗在面对图西族对其同胞的杀戮时,虽尽其全力救助,却也是怀着最好的期望,抱着最坏的打算。这种顺其自然不同于消极逃避,它是明知前方的不确定性仍不动摇的勇气和对必然结果时的大无畏,正如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王喊出的“尽管世间充满磨难,我仍判定一切皆善”的凛然。

人生态度是一种选择,但不是一个单一的选择。“为”是完全自主状态下最积极的选择,“无所求”是受制状态下最智慧的选择。千年前品达的一句“吾魂兮无求乎永生,竭尽兮人事之所能”正是其写照;而千年后,这种态度仍将在无数人身上体现。

点评 得分:58分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从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其一,文章结构严谨、平稳有致,开篇即用明确的观点统领全文,在800字的篇幅内,前后勾连、严丝合缝、自成一体。其二,材料运用丰富而精当,文章前后或详或略,用到十余处引文事例,视野开阔,且能在考场上信手拈来,十分难得。其三,论证、思辨切中肯綮,舞动于“为”与“无所求”的骨节之间,强调过程的奋进和对结果的淡然,游刃有余,不徐不疾,结尾顺势而收,并对前文加以总结和升华,提出人生的选择不是单一的,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土委地”,浑然一体。

嘉善第二高级中学 石 斌

是“搏”亦是“佛”

海宁中学 王婧尔

《增广贤文》中有言:“人生一世,草生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诚然,人生倥偬,几十年如一瞬,每个人皆是如此感喟。然而其间所历经之事却是各有千秋:有人砥砺奋进,不失掉一分时间拼搏;有人佛系处世,坚持“无为而治”的选择。而私以为,“搏”与“佛”之间并非是绝对性的对立面,恰恰相反,两者应是共生共存、相互协调、无分轻重的。

这是个奋进的时代。社会的进步,不仅需要全体社会成员拥有奋进的趋向,更需要个体意义的向上涌流。一如李大钊所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仰望星空需脚踏实地,千虚不搏一实。每个人都应将拼搏落到实处,永远走在“前往目标”的路上,将每一天都过成值得被铭记的“出人头地”奋进的一天。的确,奋进的日子往往不会在将来贴上“后悔”的标签,但是,这也未尝不会导致另一个极端。众所周知,被人们所称道的日本社会文化,推崇勤勤恳恳的“老黄牛”精神,加班是职场之人的“家常便饭”。可这样每天工整有序并恪守常规的社会,却笼罩在居高不下的自杀率的阴云之下。如此“奋进”,是否该令人掩卷深思?

这是个焦虑的时代。社会生活中,大小问题倾倒在已不堪重负的个体身上,“佛系”一词便由此衍生。“有也行,没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处世态度频繁地见诸报端。有人控诉,有人指责,也有人深以为然。广为流传的“慢就业”,便是隶属于“佛系”态度的一员。罗曼·罗兰曾在《米开朗琪罗》中说道:“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佛系”,客观上似乎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怠惰,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又是一种“甲胄式”的存在。在繁忙纷杂的社会里,觅得一方清净,给自己的心灵一次涤荡,给自己的灵魂一次喘息。这相比于不堪重负下选择放弃生命,难道不是可贵得多?

《墨子·修身》中有言:“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诚哉此言。慧者,应是量力而行,于适时拼搏,竭尽全力后,再以“佛系”态度自持,不过分计较得失,如此方能使过程达到极致。

点评 得分:50分

文章观点明确,结构较完整,开篇提出观点:“搏”与“佛”之间不是对立的,而应是共生共存、相互协调、无分轻重的。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奋进的时代需要奋斗拼搏,但焦虑的时代又需要以“佛系”态度处世。结尾借《墨子·修身》中的一句话来说明“搏”与“佛”之间的辩证关系。全文所引用的名人名言,贴合文章主旨,但与之相结合的论述不够深入。此外,文章对于“搏”与“佛”两者究竟应如何协调,“适时拼搏”中的“适时”为何时等问题阐述得不够清楚,使文章显得单薄。

海宁中学 徐红霞

猜你喜欢
佛系文章作文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法系妈&佛系爸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佛系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