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曲剧团团长孙东兴走出低谷打造北京文化名片

2018-12-24 08:03夯石张琳
北广人物 2018年45期
关键词:曲剧东兴院团

□本刊记者 夯石(张琳)

我们秉承老舍先生、魏喜奎先生等前辈大师的苦心孤诣和艺术风范,又乘着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东风,更兼单一剧种单一剧团的独特优势,未来必将成为一张独具异彩的北京文化名片。

今年9月底至10月上旬,整个北京市曲剧团都像拿着“秒表”在干活:新戏首演、中国戏曲文化周演出、“十一”惠民演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戏曲展演……10天前,笔者微信联系北京市曲剧团团长孙东兴,却迟迟没有回复。后来才知道他是在做治疗,具体也没跟我说,只是说老毛病又犯了。其实,笔者心里明白,这“老毛病”归了包堆就一个字:累。

改制后的北京市曲剧团一直像个“变形金刚”,随时会变身、变戏法儿,最多时全团变身为两个大戏剧组和小分队在北京和外埠多地演出,孙东兴白天接洽演出任务,半夜还要和员工一起“装台”……编剧、导演、演员,政府、市场、观众,孙东兴像一座桥梁,更像是黏合剂。他能不累吗!孙东兴说:“出人出戏多演出是院团的生命线,只有多排戏、推出好作品和领军人物,院团才能在市场的大风大浪中站稳脚跟。”

从复苏到低谷剧团险些“消失”

孙东兴介绍说:“改革开放四十年,对北京曲剧来说,其实也像各行各业一样,真的是迎来了一个春天,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发展壮大的历程。改革开放之初,北京曲剧和全国各地的地方戏,就像万物复苏一样,全都蓬勃发展起来,因为‘文革’时期是以样板戏为主,地方戏的剧团都解散了,许多演员都充实到文工团、宣传队。不过,在经历了一段繁荣景象之后,社会上又出现了‘全民经商’的热潮,下海做生意,好像人人都是生意人,这对文艺院团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当时北京市曲剧团的演出极少,以至于北京市文化局一度要吊销北京市曲剧团的演出营业许可证。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市曲剧团的老一辈演职员们都凝聚在一起,在1995年排演了由邓友梅先生长篇小说《烟壶》改编的同名北京曲剧,这部剧一直传唱至今,经历了二十三年的市场检验。2015年,也就是《烟壶》创排演二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团做了一个隆重的纪念活动,业内外专家给予《烟壶》极高的评价,应该说,就北京曲剧剧种而言,它不亚于周总理曾经称赞的‘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昆曲《十五贯》。我觉得如果没有《烟壶》,北京曲剧很难有再次的振兴。之后,北京市曲剧团又创排了《茶馆》《龙须沟》等一系列老舍先生的作品,再次重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老舍先生命名北京曲剧之后的那一段繁盛风貌。”

自剧种诞生以来,北京曲剧立足单弦牌子曲、曲艺说唱音乐的基础上,深深扎根北京文化并一路发展,从危机和低谷中走向繁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二十余年里,北京曲剧创排、复排演出了一系列京味儿题材剧目,如《烟壶》,以及由老舍同名文学作品改编的北京曲剧《骆驼祥子》《方珍珠》《龙须沟》《茶馆》《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剧目让北京曲剧在九十年代重获动力,重归大众视野;这些剧目走遍我国大江南北,荣膺各类戏剧奖项;这些剧目将“京味儿”的剧种特色得以强调、彰显,在广大观众中成就北京曲剧“纯正京味儿”的口碑。

没有条框束缚的成长优势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北京曲剧又一次陷入低谷……孙东兴说,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特别是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文化振兴政策的出台,尤其是文化体制改革,使得北京曲剧重新获得生机。“我是2005年来到剧团的,实事求是地说,文化体制改革之初,虽然强调两个效益,但我们更像是被‘推向’了市场,当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改革不是甩包袱。但你越是这么说,老百姓就越这么认为。所以当时我们是硬着头皮闯市场,这一闯就闯出了新天地!我们狠抓艺术生产和演出,两手都硬。可以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演出收入不断提升,奖项年年得。”

2012年《正红旗下》代表北京市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荣获剧目金奖和七个单项奖;2013年《烟壶》参加“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荣获剧目金奖和五个单项奖,《歌唱》曾获第七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2014年,在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中,作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参演剧目《骆驼祥子》通过专家组验收,获得好评。2015年,《黄叶红楼》参加“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并荣获优秀剧目奖及优秀编剧、优秀作曲、优秀服装设计、优秀表演奖个人单项奖四项9人获奖。2017年,《箭杆河边的新故事之十不闲传奇》荣获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舞台艺术类组委会特别奖。2013年剧团被文化部评定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2014年被人力社保部和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

孙东兴介绍说,近几年来北京市曲剧团工作可谓是屡创新高,“我们深入到基层去演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北京曲剧的影响,使北京曲剧这个北京唯一的地方戏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土壤之中,这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十九大之后,我们的民族戏曲又迎来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春天!应该说大家信心更足了,艺术创作的想法更多了,近几年来,我们的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以及在剧目创新方面都是屡创新高。”

北京曲剧与“京评梆”等传统戏曲不同,它没有程式化的动作,以唱为主,老舍曾称其为“中国式的民族歌剧”。但是,北京曲剧终究是北京的唯一地方戏,是民族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枝新蕊,更要博采众长,向民族戏曲艺术的经典学习。今年9月底推出的历史题材音乐剧《翦氏夫人》就改变了戏迷对北京曲剧的传统印象。“《翦氏夫人》更为戏曲化,强化了戏曲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但在音乐、舞美、灯光上并未墨守成规。”该剧总导演梧桐认为舞和打虽说并非北京曲剧演员的长项,但在这部戏里,演员要跳瑶族舞、回族舞、维吾尔族舞,还要打鼓,是对演出技巧的全面突破。

孙东兴也表示:跟其他有上百年历史的剧种相比,北京曲剧是个很年轻的剧种,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反而成为它成长的优势,可以兼容并包。近两年来,北京市曲剧团先后与北京顺义区、丰台区、延庆区合作,推出北京曲剧《箭杆河边的新故事之十不闲传奇》《花落花又开》《木石奇缘》,并创排了多部话剧作品;为青年作曲家顾静媛、董晏娜分别筹备了大型原创民族交响音乐会《北京风情》;经典剧目《烟壶》、精品剧目《黄叶红楼》还实现了北京曲剧首次赴德国、俄罗斯演出。

扛着责任也扛着一身的病痛

近些年在年轻演员的培养和文化传承方面,北京市曲剧团的成绩可谓有目共睹。孙东兴兴奋地告诉笔者曲剧团总结了新的人才培养渠道,又来了一批“新鲜血液”。“人才断档就意味着剧种消亡,所以人是第一生产力,是最难能可贵的资源。我也跟您汇报一下,我们现在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合办的北京曲剧中专班,今年毕业之后又有一部分学生考入我们与中国戏曲学院合办的北京曲剧本科班,他们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之后,这十三个学生将在四年之后全部进入到北京市曲剧团,又是一批新鲜血液啊!与此同时,今年毕业的中专班的其他学生也积极地到北京市曲剧团工作,这些孩子非常可爱。”

北京市曲剧团自改制以来,在团长孙东兴带领下真正让北京曲剧焕发出了新的时代光彩。仅以2017年为例,全年演出场次453场,演出收入达2300万元,观众人数20余万人次。其中公益性演出300余场,经营性演出近150场。孙东兴说别看我们剧团规模不大,而且目前依然是“无团址、无排练厅、无剧场”,但我们秉承老舍先生、魏喜奎先生等前辈大师的苦心孤诣和艺术风范,又乘着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东风,更兼单一剧种单一剧团的独特优势,未来必将成为一张独具异彩的北京文化名片。

这么多年来,孙东兴几乎没有正经休过假,扛着责任也扛着一身的病痛,像腰椎间盘突出、眩晕症等等。“其实这次也不是新出来的病,还是老病,忙过了九月份,真有点儿扛不住了,所以就综合治疗一下。反正离心脏还远,自己多注意吧。这些年身边很多朋友、战友的离去,对我打击也比较大,所以我也是抓紧调整一下。”

猜你喜欢
曲剧东兴院团
2022年昆曲院团调查报告
大型河南曲剧现代戏《丹水颂》唱腔特色分析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炎鑫:舞台上为梦前行的“曲剧新秀”
河南汝州曲剧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
对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