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一创新大舞台上的刀马旦

2018-12-24 08:03独家专访朱子图片提供北方昆曲剧院
北广人物 2018年45期
关键词:昆曲院长戏曲

独家专访/朱子图片提供/北方昆曲剧院

闯出来一个新的模式来,也许传统文化就有一种希望,中国的戏曲艺术就盘活起来了

昆曲,世界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认证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杨凤一,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曾经昆曲舞台上获“梅花奖”的穆桂英,如今改革开放大舞台上的刀马旦。

1973年,11岁女孩进京9年毕业,成为中国戏曲史上首批大专生

杨凤一,有一位文艺的父亲,嗓子特好,唱京剧的老生,经常给孩子们唱。后来,中国戏曲学院到青岛去招生,当时好像是3000多个学生来考,最后就招9个孩子。杨凤一三姐妹都考上了,但妈妈舍不得三个女儿都走,就留下了从小学芭蕾、条件更好的大姐,送走了双胞胎姐妹:杨凤一和姐姐。

1973年11月18日,也是双胞胎姐妹的11岁生日,杨凤一和姐姐走进中国戏曲学院,一学就是九年半。杨凤一和姐姐非常幸运,戏曲教育体制改革,她们有幸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第一批获得大专文凭的学生。

1982年,进北昆演不上主戏8年侧身影视,拍《西游记》等

杨凤一小的时候在学校学的是京剧,但是冥冥之中跟昆曲解下了不解之缘:从到青岛招生到第一个开蒙戏,老师都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李金鸿。李金鸿有三出昆曲戏,一出《思凡》,一出《金山寺》,还有一出《扈家庄》。杨凤一的开蒙戏(具有一定基本功之后,整出学戏)就是《扈家庄》,那是1976年。杨凤一基本功条件好,性格开朗、活泼,爱翻跟头,于是,给分了刀马旦。

杨凤一解释:“刀马旦,要有一定文戏的基础,你的基本功也有,它不是传统的大青衣,它也不是纯武旦,所以刀马旦这个行当确实是难度很大,因为它要能文能武,虽然它不像青衣嗓音那么专,不像武旦那样的武功高强,但是它要求你文武都比较全面。就像穆桂英,要领军打仗。跟老师学完这三个昆曲戏,没想到1982年毕业,分配到北昆,正好学过的戏都用上了。”

然而,戏曲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老艺术家正当年,青年人想唱出戏,很难。杨凤一刚19岁,虽然各个方面的条件不错,但根本轮不上她。那时候,洪雪飞老师(《沙家浜》中饰阿庆嫂)、蔡瑶铣老师正当年,杨凤一根本演不上主戏。

正好,影视迎来春天,从1983年开始,杨凤一参演电视剧《西游记》。《西游记》里的三朵美人花:何晴、杨凤一、沈慧芬。

第一次触电,对比戏曲童子功的辛苦,杨凤一尝到了镜头前的甜头。从1983年到1990年,基本上一直在外拍电影、电视剧,大概五部电影、五部电视剧,都是主演,在经济上得到很大的补偿。对比舞台上演戏,那个年代,演一场戏也就几十块钱。

1990年,新院长改革呼唤毅然回归昆曲舞台

当时,杨凤一在影视圈风生水起:一位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来跟她谈,一部电视连续剧、一部电影,在法国套拍。“身上有功夫,脸上五官适合镜头”的杨凤一,被极力邀请。又能出国,又能挣钱,没准这一部片子还能更出名。然而,抗拒这种诱惑力、唤醒内力的强大的改革机缘来了。

杨凤一回忆:“1990年的时候,我们有一位新院长王蕴明,他当时打破了旧有习惯,大胆起用青年人,所以我就被他给选中了。那个时候人才流失很严重,尤其青年演员,看不到希望,又演不上主戏,天天混日子,天天跑龙套,大好的青春全浪费过去了,我也是8年才有这样的机会。

“在任何情况下,我都说年轻人最愿意也是最怕一件事情就是被重视,一旦被重视了,百分之百的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拿出来。我想我的前半生,一直是戏曲,我还是离不开舞台,所以从1990年开始,我再也没出去拍电影电视。当然了那种诱惑力很大,需要你自己不断的去调整,这也是一个痛苦的变化。”

2009年,当选院长40岁心痛放弃舞台

杨凤一回归昆剧舞台,大放异彩,成为国家一级演员,拿到了戏曲界的最高奖梅花奖。然而,19年后,命运再次让她在放弃的心痛中成长。

杨凤一非常真诚:“2009年我成为剧院的院长。其实这说来容易,做起来真的是很难。当年我们领导说的,好也是你们北昆,不好也是你们北昆,你们自己选的院长,所以说将来好了那更好,将来不好了你们也别埋怨任何人。我是带着这样一种压力,接过来院长的这个大旗。从当院长那一天,我们领导就跟我说,你现在是管理者,你不是艺术家了,所以你要放弃舞台。其实2009年,我刚40多岁,正是一个戏曲演员舞台上的黄金年龄。成熟而有经验,又不太老。那种放弃的痛苦,不可言表。

“但从那天开始,我就开始推年轻人。他们得梅花奖,我激动得掉眼泪!同时,再适合我的角色,也要放弃。比如,2012年排《红楼梦》,其中有一个角色。导演好多次都跟我急了:你不该放弃舞台!但是有一点,我特别有体会,如果我要演戏的话,排一个戏,至少三个月,我会全力以赴沉浸在角色里头,那么这三个月,剧院的管理一定会有疏漏。人能力有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不错了。又要演戏,又要做管理,戏也演不好,管理也肯定不会到位。”

2018年,作为市人大代表呼吁剧院改革,如火如荼

2018年1月25日,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杨凤一谈到今年的上会感受:“分组讨论时我在发言中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建议,会后没多久同组的相关委办局组员就与我探讨如何实施这个议案。各委办局的办事效率非常高,这一点让我特别感动。”

杨凤一是17届、18届党代表,同时又是人大代表,北京人大常委。从2009年当选院长开始,9年来,全力以赴做的,就是让北昆跟上时代的脉动,焕发新生。而杨凤一上任给大家的三个承诺已经兑现:第一,出人出戏;第二,改变在职人员的待遇;第三,改变北方昆曲剧院的办公环境。

首先,出人出戏了。以前一年排一出戏,现在一年排四个大戏,都可以叫做精品力作。舞台作品《红楼梦》获得文华奖,填补了北京市艺术院团多年的空白;昆曲艺术电影《红楼梦》成为获得摩纳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天使奖的第一部中国影片,并获得了电影金鸡奖。

北昆和北京市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联合招收61名学员,也就是北戏共同来招中专生,又和国戏搭好关系,他们接着去考大学。等他们四年大学毕业就可以来唱昆曲了。

其次,杨凤一上任初始,青年演员待遇1500块钱,现在人均年收入在17万。2012年演了365场戏,几乎天天演戏。

第三,院址改迁。新院址,今年开工,杨凤一从设计方案开始参与。同时,引入社会资本,没花国家一分钱。杨凤一想借助社会资本的注入,盘活传统文化的体制。

一共需要7亿元的新北昆建设,有私募基金介入,落成后,将有一个能容纳约600人的大剧场、两个小剧场,还有博物馆以及业务用房等配套设施。北昆还计划成立演员工作室,以基金会、理事会的制度进行管理,还会谈论年薪制、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等问题,而且提倡大昆曲、大戏曲概念。将来这里不只是昆剧的剧场,也会成为中国戏曲界的小剧场,并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基地之一”。

“其实我还有个更大的野心,因为我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我不局限于昆曲,我希望这样的一个实验性的模式,能够带动起全国的戏曲界。我们老听领导说,你们首都一定要起引领作用,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引领。闯出来一个新的模式来,也许传统文化就有一种希望,中国的戏曲艺术就盘活起来了。”

猜你喜欢
昆曲院长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As Light as a Feather
Looking Forward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院长的春节
院长究竟该拿多少钱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