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平
摘要 :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本文通过把传统的教学设计转变为学案设计,采用参与式活动课堂创新教学,设计了一节 PowerPoint的综合应用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信息技术; PowerPoint2003;参与式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纲要云南省实验教材信息技术四年级第 3册在学习了 PowerPoint 2003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之后设计的综合活动课。本课要求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运用已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使用 PowerPoint2003设计制作一本介绍自己家乡风景名胜的宣传册。通过本课学习,能有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进而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一)学习者:楚雄市大过口乡中心民族小学四年级学生。
(二)知识起点: 1、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初步掌握 PowerPoint2003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2、本课的一些知识点学生在三年级的 Word学习中已有所了解,可做知识的迁移应用;
(三)认知起点:学生整体规划意识较低,有待强化。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规划和使用 PowerPoint2003制作宣传册。 2、会恰当选择和灵活运用已学的 PowerPoint2003知识美化版面,表达创意。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2、体会创作的快乐,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进一步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学会使用 PowerPoint2003制作图、文、声并茂的宣传册。
学习难点:会恰当选择和灵活运用艺术字、自选图形、版式设计和背景填充等操作对宣传册进行美化。
五、教法与学法
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为指导思想,以皮亚杰建构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参与式活动课堂开展教学,其间贯穿了任务驱动法、范例支架、引导教学法的教法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迁移融合的学法。
六、课前准备
局域网络教室、小组学习活动记录卡、白纸、素材文件。
七、学习过程
(一)导入( 2分钟)
1、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了一本宣传册作品,想不想看看?打开“《哈尼梯田美如画 ppt》”,带领学生欣赏。
2、师:欣赏了这本宣传册,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页?为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使用 PowerPoint 2003制作一本介绍自己家乡风景名胜的宣传册吧!
3、揭示课题:《楚雄好地方——使用 PowerPoint制作宣传册》
(二)导学( 36分钟)
活动一:回顾旧知( 6分钟)
活动任务:思考“如何用 PowerPoint2003的已学知识制作宣传册?”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在素材库中找到《学习活动 ppt》打开,请一名学生读一读活动一。
2、自主学习:自主打开素材库中的范例《哈尼梯田美如画》再次欣赏,独立思考“如何用 PowerPoint2003的已学知识制作宣传册?”。
3、小组讨论: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交流讨论并在学习记录卡上记录好讨论结果。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到前台展示讨论结果,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补充、追问、质疑、辩论、评价等)。
5、梳理提升:师生共同进行梳理,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记憶。
活动二:规划设计( 8分钟)
活动任务:探究“如何规划设计宣传册版面,并绘制草图?”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在素材库中找到《学习活动 ppt》打开,全班齐读活动二。
2、自主学习:根据所提供素材,选取你喜欢或你熟悉的景点,构思版面,画出封面、内页( 2—4个)及封底草图。
3、小组讨论: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交流讨论,并在组内形成最优方案。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最优方案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5、梳理提升: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进行梳理,给出范例作品的规划草图,让学生知道规划的好处。
活动三:实践应用( 22分钟)
活动任务:如何“使用 PowerPoint2003制作《楚雄好地方》宣传册?”。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在素材库中找到《学习活动 ppt》打开,全班齐读活动三。
2、自主学习:根据小组内的最优规划草图自主制作宣传册。
3、小组讨论: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组内互评,修改、完善后
选出组内最佳作品,并讨论记录得意之处和制作技巧。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小组成果,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补充、追问、质疑、辩论、评价等)。
5、梳理提升:师生共同进行概括,梳理出知识点和操作技巧。
(三)导结( 2分钟)
头脑风暴:通过本课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知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
参考文献 :
[1]赵耀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实践——《PowerPoint2003综合应用实例》教学设计 [J].商,2012(12):170-171.
[2]纳尼达 .PowerPoint2003中巧用控件制作课件的技巧 [J].信息系统工程 ,2012(02):153-15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