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研究建立了润叶物料流量柜内、柜间、一二润匹配均匀性控制技术,创新水分指标及考核标准,研究建立工序参数化控制标准,研究建立有利于水分稳定性润叶水分工艺控制模式和研究建立环境温湿度变化对物料过程水分散失影响规律及调控措施提高烤前物料水分稳定性,为复烤来料稳定性提供保障,进而提高冷房及烤后水分稳定均匀性,降低成品片烟水分变异系数。
关键词:打叶复烤;烤前物料水份;润叶水份考核;参数化控制;环境温湿度
2016年中国烟叶公司开展了关于打叶复烤加工质量评价工作,其中一项重要评价指标是成品片烟含水率变异系数,提高烤前水分稳定性则是降低成品片烟含水率变异系数的关键前提。
“直接复烤” 这项工艺技术得到了行业专家的充分肯定,并在部分复烤企业上线应用,其质量稳定性及可操作性得到充分论证,福建中烟计划在5年内在复烤企业进行推行,保证烤前水分均匀的稳定性则是该新工艺技术推行的基础。
提高烤前物料水分稳定性,为复烤来料稳定性提供保障,进而提高冷房及烤后水分稳定均匀性,降低成品片烟水分变异系数。同时为“直接干燥”工艺的应用打下基础。既可提升企业工艺质量水平,亦是“均质化加工”必然要求。
一、研究建立了润叶物料流量柜内、柜间、一二润匹配均匀性控制技术
1.通过优化匹配预混柜布料行业与速度,大幅提高了柜内布料均匀性,未出现半料位的情况;
2.通过增设切换柜报警程序,实现切换柜物料均衡,未出现切换柜断料的情况;
3.通过储柜底带、提升带参数控制,有效提高了一二润流量匹配性,一润滚筒非故障启停次数平均比原来下降了6次/班。
通过以上研究,有效提高了润叶生产连续性、物料流量均匀性,保证了水份的稳定性。
二、创新水分指标及考核标准
1.转变了水份指标按不同等级分类模式,研究建立了不同部位烟叶水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上部烟采用中水分控制,中心值为17%左右;中部烟采用低水分控制(油分高),中心值为16%左右,下部烟采用高水分控制,中心值为18%左右,有利于润叶水份、打叶结构、打叶造碎综合质量,特别是中部烟低水份控制,叶复烤干燥区温度设定值可由原来高于75℃大幅降低至65℃以下,实现低温慢烤,大幅降低烤前烤后叶片结构收缩率,保证烤后叶片结构满足指标要求;
2.建立了基于中心值控制的“优良率”(考核指标中心值±0.3%)考核标准,操作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大幅提高,极大有利于缩小水分区间,减小生产过程水分波动,提高水分均匀性。
三、研究建立了工序参数化控制标准
针对三班操作手法不统一的问题,建立具有“固定参数优、可调参数少、可调范围小”特点的“参数范围、质量调控”两位一体润叶工序参数化质量控制标准,实现工艺参数标准化。
四、研究建立了有利于水分稳定性润叶水分工艺控制模式
1.研究在统一润后水份指标,加水模式下,通过对比一润加水、二润加水、一二润加水3种模式,结果表明,仅二润加水模式明显有利于水份均匀性,水份标偏由其它两种模式0.50%、0.42%,降低至0.27%,下降幅度35.8%-46%。
2.研究对比中部烟加水(通过蒸汽加湿)、不加水2种工艺,结果表明,不加水模式水份均匀性明显更好,润后水分标准偏差由0.42%降低至0.18%,降低幅度57.1%。
五、研究建立了环境温湿度变化对物料过程水分散失影响规律及调控措施
1.研究了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早中晚)环境温湿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时间点温湿度差异大且规律明显,白天中午高温低湿,夜间凌晨低温高湿;夏季高温高湿、湿度极差大(约15%);秋季低温低湿,湿度极差小(约7%),10月温差最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了不同部位烟叶不同月份、不同时间段两个维度润后至烤前水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白天中午时段过程水分散失较大,夜间1-5点水分散失较小,随着月份往后过程水分散失情况总体呈现递减趋势,且同一月份不同部位烟叶水分散失规律明显,水分散失大小依次为下部-中部-上部,为复烤操作人员根据润后水分预判烤前水份提供依据。
2.制定润叶水分调控措施。基于过程水分散失规律研究结果,以“调极端、上下控”为原则,制定不同月份润叶水分调控标准。
六、效果验证表明,烤前水分变异系数,同比下降24.4%,同时,成品水分变异系数同比下降20.5%
参考文獻:
[1]唐莹,打叶复烤工艺参数优化探讨,科技传播,2013.
[2]尹旭 徐其敏 陈清,打叶复烤均匀性加工技术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技,2013.
[3]田竞,浅谈打叶复烤润叶工艺与产品质量的关系,经营管理者,2015.
作者简介:熊焯标( 1988-1—),男, 汉族 ,籍贯: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雷镇上北村 ,职务:工艺员 , 职称:助理工程师 , 研究方向:打叶复烤工艺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