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综合治理体系的探索*

2018-12-23 15:27:02汤永利秦攀科
计算机时代 2018年4期
关键词:网民价值观

刘 涛,汤永利,秦攀科

(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0 引言

网络社会作为真实社会的延伸,已经成为真实社会的另一个存在,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关系着真实社会的和谐运行,网络社会治理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社会治理的一部分。网络社会运行的情况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网络社会的治理问题不容忽视,应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并探索出一套更加完善有效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

1 网络社会所具有的特征

自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入中国,一个以技术应用作为基本特征的网络社会正在逐步形成,表面看似与与传统社会毫无关系,实则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和依存。在真实社会发展的新形态过程中,网络社会也被注入了相关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时时刻刻与现实社会之间产生着高度的关联,使其融合了技术和传统社会特征的同时,又具备了流动性、隐匿性、共态性和公共性这些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社会特征,使其与现实社会保持一致的同时,又区别于现实社会[1]。

1.1 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网络社会无论是在信息流动、关系流动、人员流动还是资本流动都超越了传统社会的速度和广度,遥隔千里却能面对面交流,足不出户就能进行商品交易,呈现出了一种比传统社会更为复杂的运行模式。

1.2 隐匿性

隐匿性是指,网络社会的运行模式处于人们看不到的层面,所有的行为都在两个终端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一个按钮或者一个动作就可能促成一件事或者一系类事件的完成,看不见中间的实现过程,享用着最终的结果,速度之快不可察觉。

1.3 共态性

共态性是指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混合,形成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高度结合的共生共存方式。网上言论的发出者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网上交易的最终结果是现实生活中商品的配送,只有网上的行为而离开真实的社会,网络社会中的一切都将成为空话。

1.4 公共性

公共性是指在传统的社会公共领域之外,又延伸出了一个新的公共领域。而这个公共领域削弱部分人主导舆论的地位和力量,为广大普通民众提供一个较为集中的公共平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去,促进建设与发展,这一特性也预示着政府和相关部门治理的困难与挑战。

2 国内外网络社会治理现状

2.1 国外的网络社会治理现状

网络社会治理作为全球性的问题,各国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治理道路,选择以英国、日本为代表,考察其网络治理的现状及措施。

英国作为在互联网领域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其在互联网生态基本框架、国家安全战略、顶层设计等方面进行的都很顺利,尤其是1996年“互联网观察基金”会(前身是安全网络基金会)的成立与发展,意味着二十年前英国的互联网治理就已经从市场化开始走向了自我管理为标志的网络趋势。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且较早引入网络的国家,在互联网立法上,针对特定人群和特定领域,日本都有细致的法律与之一一对应。尤其在日益严重的网络欺凌现象中,日本确立了如针对青少年网络使用安全的法案、针对青少年使用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法律等,并将社交网站的纠缠行为列入了规制范围[2]。无论是英国互联网自律的设计,还是日本在网络上的立法,对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正确看待。

2.2 国内当前网络社会治理现状及趋势

国家管理者层面对网络信息安全进一步重视,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从国家层面和战略上着手解决过去互联网管理体制中所存在的诸多弊端[3]。中国网络社会治理在力度、广度、深度上取得了非凡的发展成就,截至2016年底,中国“.CN”域名注册保有量超过2000万,居全球国家域名首位;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人均每天上网时间达4小时[4]。在2017年的中国网络社会治理研究报告[5]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未来在多主体参与、多层次细分、多平台连接以及算法驱动的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协同化治理、精细化治理、平台化治理、大数据治理将成为中国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趋势。然而如何构建适应于网络社会的综合治理体系,推动网络社会与传统社会和谐一致发展,仍然是目前急需各方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3 网络社会存在的代表性问题

大规模增长的网民数量造成了网络社会运行中出现了许多公共危机与治理困境,使网络社会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发展受到了制约。以下将从网络社会存在的三个较为突出的代表性问题一一进行论述,进而引出网络社会治理这一问题。

3.1 网络舆情的错误引导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具体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较大传播范围和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对社会监督起到了巨大作用[6]。但它的直接性、随意性、突发性很容易造成错误舆论的导向。广大普通民众对于事件没有正确和深入的认识,在坏境和气氛的带动下只会用主观思维去判断,极有可能颠倒黑白从而导致广大民众产生不良情绪,诱发严重的社会群体事件进而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的威胁。

3.2 网络自媒体缺乏监管

自媒体作为互联网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的出现拓展了言论的空间,实现了高速、高频、低成本的信息传播。但由于数量之多,监管不到位,导致人人都是自媒体,乱象丛生。有些自媒体为了取悦粉丝故意歪曲事实,偏离客观公正的立场,抓住大众心理以一些低俗丑陋的标题、图像、偏激言论吸引关注,博取眼球,从中敛财获利影响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

3.3 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

网络虚假信息就是借助互联网制造和传播的与事实不符的信息。网络虚假信息因其内容涉及面广、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强,不仅会侵害公民的名誉、伤害个人感情、扰乱新闻秩序、降低媒体公信力,有些时候更会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威胁社会秩序。我国针对网络虚假信息传播的法律体系与责任体系不健全,网络匿名导致无从获取侵权人的信息而不能有效地维护受害人的合法利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企业管理水平低等问题都是造成以上内容的主要原因。

4 建立网络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网络社会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它的治理体系建立必然要适应我国国情,立足于社会实际,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社会治理创新是根本出发点。以下从三个方面论述构建一个综合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以及如何处理好体系中各主体间的关系。

4.1 构建中国特色的网络社会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树立起了现实社会的精神风貌,而目前我国的网络社会价值观却处于一种真空的状态,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网络社会的自由性所造成。很多人认为,网络社会区别于真实社会,不受道德、伦理、法律等条条框框约束,进而不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破坏其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因此,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社会价值观,来引领网络社会的新风尚、新气息就变得刻不容缓。

构建我国特色的网络社会价值观,应当结合我国传统与当代,并与现实国情相契合。因为网络社会参与的主体仍是所有的社会人,所以必须将当代社会存在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构建网络社会价值观的基础,同时还要体现鲜明的价值导向,让人们在共同参与中凝聚共识,形成主体意识[7]。增强主流官方舆论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对热点、焦点问题能够及时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和分析。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网络社会价值观助力网民自觉自律,才能从根本上铲除网络的不良行为生存的土壤,营造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

4.2 创建全民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

通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经验的积累,我们知道网络社会做不到多方平等参与治理。所以,网络社会的治理要坚持政府引领,提升党和政府对互联网发展的顶层设计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加强互联网企业、网民、利益攸关方等的沟通与合作,从而有效发挥非政府主体的作用是网络社会良好运行的基础[8]。

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法律规章约束下,建立共管共建机制。互联网企业应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对于不利于网络社会发展的因素,及时发现、拦截、清理,时刻更新自己的设备、技术、相关数据,必要的时候以权威机构的身份向普通民众发布声明,遏制其错误的传播扩散。同时,企业掌握着大量数据,应实现与政府的信息共享,依托大数据构建全国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健全互联网数据流动与利用的监管机制,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手段感知社会脉动。对于相应的组织机构,拥有大量的专业资源,拥有最新的网络发展动向和技术创新,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全民中普及相关知识、政策,以一人带多人,以点带面,以面带全,为全民的知识和意识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网络社会协同治理体系中的这些参与主体自主、自立,基于共同的目标通过合作、协商,实现网民个人需求目标、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目标和建设优良网络社会的国家目标协同一致,从而共同构建起网络社会新秩序[9]。

4.3 保障每位网民的合法权益

人民是社会生活的主体,网民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对于网络社会要想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就应该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亿万人民在网络社会的发展中有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10]。

在网络社会发展的初期,国家只是把精力放在了提高获得感的上面,比如怎样升级技术让网速更快,如何架设网络让其覆盖更广。这些无可厚非,但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在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增进人民福祉的同时,更应该切实维护网民合法权益,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安全感。要想更好的让网民履行职责与义务,更好的遵守网络社会的规章与制度,国家和相关机构就要首先保障网民的各项权益。深入贯彻实施网络安全法,建立有效的国家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加大网络社会的公共投入,以此营造一种安全的网络社会环境。

4.4 处理好体系中各主体间的关系

政府、企业/组织、网民个人在网络社会治理过程中缺一不可,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和作用。在这个体系中,无论是网络社会价值观的构建,还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以及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都是政府作为主导的结果所在,而人民作为接受主体的另一方,也决定着政府一系列的方案措施是否行之有效。企业及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和网民的中间结构,是信息传递与沟通的桥梁,三层结构之间必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有序运行。

5 结束语

治理是一个过程,需要各方参与,各种要素都要综合考虑。本文对原有的政府主导的网络社会治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一个综合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在这个治理体系中,以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为基础,加入了网络社会价值观引领,广大网民安全感获得等要素,使其更综合,更完善,有利于网络社会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有序地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焕斌.网络社会:内涵及特征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2:149-151

[2]黎慈.国外网络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J].宁夏党校学报,2016.3:60-64

[3]崔东.积极推动网络社会治理创新[N].人民日报,2016-07-01.

[4]陈国权,孙韶阳.线上政府:网络社会治理的公权力体系[J].中国行政管理,2017.7:34-40

[5]吴卫南,罗昕,支庭荣.中国网络社会治理研究报告[EB/OL].[2017-10-11].http://ex.cssn.cn/zk/zk_zkbg/201710/t20171011_3664186.shtml.

[6]吴开松.构建网络社会管理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取向[EB/OL].[2014-10-20].http://theory.gmw.cn/2014-10/20/content_13591905.htm.

[7]刘伟.推进网络社会治理,营造优良网络社会环境[EB/OL].[2014-11-02].http://www.cssn.cn/zzx/zgzz_zzx/201411/t20141102_1386603.shtml.

[8]何哲.网络社会的基本特性及其公共治理策略[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3):55-56

[9]何哲.网络社会治理的若干关键理论问题及治理策略[J].理论与改革,2013.3:108-111

[10]路洪卫.加快完善网络社会治理[N].人民日报,2017-08-22.

猜你喜欢
网民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遵义(2018年20期)2018-10-19 07:15:06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汤姆鞋的价值观
微博舆论中网民信息互动的扩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