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义清
学习活动既包括“学”也包括“习”。教师借助数学练习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检测、督促和评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经常在教辅资料上发现一些数学题明显属于错题:要么条件不全,要么表述歧义,甚至有的根本无法解答,完全丧失了其评测功能和教学价值。面对错题,教师可以提前甄别,置之不理,也可以深入挖掘其教学价值,巧妙利用。
“做数学”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这种错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在实践中探寻真相。只要耐心等待,学生就能得出“最少需要4个小正方体”的正确答案。这种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答案的练习活动,在帮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数学学习也不例外。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的素材应该是生动的、真实的和有现实背景的。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有些习题本身就存在着情境虚假、人为编造的情况,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
我们都知道,在直角三角形AFB中,直角边AF一定比斜边AB短,这是常识。但按照题目中的数据计算出AF长16厘米,大于AB的长12厘米,这样的平行四边形显然是不存在的。
面对这种人为编造的错题,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也是一种寶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现场辩论:这样的题目究竟有没有存在的价值?通过讨论、思辨,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应该遵循数学的科学性,数学的严谨性恰恰是数学魅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上述列举的典型错题,折射出我们的数学教学,尤其是命题、选题过程中存在不足。我们既要高度重视这种错题可能会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要别具匠心,悉心引导学生直面错题,充分挖掘错题背后蕴藏的教学资源,使错题为数学教学发挥正能量。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