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街人物故事

2018-12-22 07:08魏妍
飞天 2018年12期
关键词:醪糟董家半仙

魏妍

现在的甘肃省陇西县绝不是过去的陇西郡,充其量只是其中巴掌大的一点儿地方,过去称襄武县。然古郡之地,传说为氐羌族之住地,水咸土碱,民风彪悍,大有传奇可观。市井人物,乡土怪客,英雄豪杰辈出。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我,自儿时耳朵眼睛里就装滿了他们的传奇故事,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骂街杨

自古以来,“泼妇骂街”是女人的专利,而我这位街坊可是位不折不扣的须眉,他四十开外,其貌不扬,粗脖短腿,黑眼灰皮,嘴尖鼻长,站着像个影子,走路似一道烟儿,天生一张利嘴,骂遍整个东大街,人送外号“骂街杨”。他媳妇为他辛苦诞得两儿一女,天天在家小心伺候着,还免不了一天挨N顿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末,陇西县的穷是出了名的,人们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街坊邻居互相帮衬实乃常事,小孩子串联在一起东家门进西家门出最平常不过了。可我这位杨伯伯仗着自己是个公家人,瞧不起我们这些小商小贩平头老百姓家的孩子,一见我们打他家门前经过,就像叫驴上了嚼子似的,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大的火气加力气,可着劲儿扯着嗓子大骂:“这些穷鬼,活不出个人样,就知道死乞白赖地缠着我家孩子,都是给你们带坏了。”吓得我们一溜烟似的逃了。

那时候的东大街可不比现在的东大街,一点儿都不大,也就算一条小巷子,比起北京城里的胡同那简直是寒碜地掉牙,窄窄的街道只能勉强容得下两辆公交擦肩而过。亏得那时候车少,要搁现在,准会天天堵车,非得让有车族们恨不得拆了电杆或砸了爱车不可。毕竟也算城里,好歹路面上还铺了点沥青,街道两旁的人行道就没那么幸运了。路两边的阳沟,经常臭气熏天,因为没有下水道,两边的住户只能将各种脏水一股脑倾倒进沟里。什么洗衣洗菜的脏水、洗碗的泔水,甚至有些不太自觉的住户将小便也入了沟。因此便有一道很奇特的风景,当你走过东街,总会看到很多面古朴的土墙上,很突兀地写着:随地倒垃圾、沟里倒小便者猪狗不如。

骂街杨可算是一身绝活配上了用武之地,每天一大早起来就开骂,嗓门大得可以抵得上火车经过某小站不停而发出的一声长鸣,刺耳悠远,真叫人惊心动魄。每每此时母亲便皱着眉头自语道:“这老杨,也不知道他家的脏水都泼到哪里去了,难不成他家脏水能上天?”父亲听了嘿嘿地笑。

时代变迁,转眼到了九十年代,东街也开始改建,拓宽街道,修建楼房,楼房大多是五六层。街两边的住户必须得拆迁,院子比较大的住户拆一半,留一半,如果自己有实力修楼房,政府也是允许的;院子小的全拆。杨伯伯家属于前者,他这人虽然是公家人,但尤其自私,锱铢必较,一毛不拔。因为是首次拆迁,政府给的拆迁费还是很不菲的,但他依然发挥特长,远远看见施工人员便口无遮拦,搞得鸡飞狗跳,乌烟瘴气,以致施工人员见了绕道走。不久,生生地挨了工人们一顿揍,才算勉强闭上了尊口。

1993年他大儿子卫校毕业做了医生,由于“骂街杨”脾气不好,和大儿子儿媳合不来,就和搬迁到北关的二儿子一家过。儿子杨大夫天生好学,医术精湛,名气越来越大,很快就成了甘肃的名中医,被医院提拔为副院长。时代好了,地位高了,手里也有钱了,杨大夫就在原来的老宅子里修起了三层小洋楼。竣工那天,前来道喜的人络绎不绝,大家看了砖红锃亮的小洋楼,别提心里多艳羡了。大喜的日子怎能少了“骂街杨”。这天,老远就听见他扯着嗓子道:“你这狗日王八蛋,你不知道这地方是谁的,是谁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的?如今能球子了,不认你老子了……”

几年前,杨大夫又升职了,都成院长了,听说也成了全国的名中医,求他看病的人得凌晨四五点钟排队挂号。也难怪,他一天忙得像个被人抽起的陀螺,整天满世界地飞,瘦得一把骨头包了皮,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啊。人能耐了,事儿也随之多了,连买台车都得受尽折磨。

某天无事回娘家,母亲忽然问起:“这杨大夫买了车,老头子该又骂了吧,也不知道啥时候再来?”我听了嘻嘻笑道:“妈,人家那叫打是亲,骂是爱,没事的。你看这杨家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老爷子高兴还来不及呢,哪舍得骂,人家这真是祖坟上冒青烟呢!”父亲接口道:“什么祖坟上冒青烟,还不是党的政策好?赶上了拆迁发了财,以前他家那么多辈儿,为何不冒烟,如今一赶上好时代,就冒青烟了?”我一时语塞,只能陪着老两口嘿嘿笑。

赵半仙

赵半仙本名赵金明,陇西东街口人氏。十里八乡,挖坟送葬,装神弄鬼,连小孩子取名字也来求他。

他身高腿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一撮山羊胡黑中带灰,张口说话,有声无音,酷似妇人腔,好端端一方风水,似乎全被破了。赵半仙是出了名的能干,县城内外没有人说起他不啧啧称赞的。一夸他手艺好,送神捉鬼一捉一个灵;二夸他眼力好,看风水埋死人一埋一个稳。

赵半仙的精明可不是吹的,愣谁说起都得高高竖起大拇指。可他的仨儿子全不像他,游手好闲,聚众斗殴,偷鸡摸狗,无所不干,唯独不爱读书。有人戏谑:“这真是邪了门了,半仙怎么不给自己算算,尽生出些稀奇古怪的货色来。”赵半仙听了气得干瞪眼,也只能自认倒霉,谁叫崽子们不争气呢!更令他生气的是尽管自己如此精明能干,日子还是过得吃了上顿愁下顿。

过去的东街有点怪,人在高处住,车在低处跑。住户足足高出街道半米,一到下雨天,街道全被汽车自行车占领,行人无路可走,只能于土台和街道之间跳上跳下,活像是雨后的癞蛤蟆,貌似激情得不知所以,竞相做着争先恐后状。某天有事和姨夫一道去请他,未进其门就听其声道:“什么鬼呀神的,全是假的,我其实从来不相信那东西,替别人捉了这么多年的鬼,也没见过鬼长啥样,还不是哄点钱财推穷日子罢了?”我简直像发现了新大陆,心想原来赵半仙并不是真的半仙,而是装神弄鬼骗人的,难怪书上说世上根本没有鬼。

赵半仙骗人的事情渐渐传进大家的耳朵,慢慢地再没有人请他当阴阳了,家里的生计也一日赛一日地艰难,大儿子又在外面包工欠了一屁股的债,整天被人追着讨,某天被堵在家里叫人打了个半死。无奈之下,2001年举家搬迁至新疆石河子。

俗话说得好:“老虎不下狼儿子。”赵金明毕竟不是常人,他儿子去石河子后,浪子回头,老老实实打了几年工。也亏得赶上了好时代,他利用打工赚得的第一桶金圈了石河子市郊区一大片土地,并修了民工房租给务工者住,自己也没闲着,找了一份兵团养猪的好差事。一来二去,钱也赚了,好事也做了,更想不到的是他之前圈得那一片地很快就被开发商占了。正应了那句老话:“时来了,运转了,买个钵钵成碗了。”付费之高简直骇人听闻。至此,车有了,房有了(据说四套还不止),存款也有了,赵家转眼之间跻身于中产阶级行列。至于赵半仙,再也不出来骗人了,老老实实地在家享起了清福。奇怪的是,他的声音也变了,再也不是从前那样有声无音了,一张口,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

某天和父亲通电话,听见赵半仙洪钟似的声音道:“多亏老哥及时点醒我,让我没再昧着良心骗人,老天有眼,才让我有今天的幸福日子过呀!”父亲呵呵笑着说:“你呀,还是那么糊涂,我提醒你是不假,但不是老天有眼,是党的政策好啊,像过去,咱就是穷死也无处可去呀,更别说去那么好的大城市,还能让你发财致富?想得美吧!”听着老哥俩的聊天,我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胖老头”醪糟

陇西人尽管穷,但讲究吃喜欢玩,而且吃的玩的全不贵,吃得过瘾玩得解馋就行,五分钱一碗的玉麥甜醅子,大人小孩都最爱。东大街苗家巷的董光明,就是当年卖甜醅子的行家。一副挑子走遍城里乡村,风雨无阻,因为人长得胖,又煮得一手好甜醅,街坊们亲切地送外号“董胖子甜醅”。

记得老一辈都管这吃食叫甜醅,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改了口。董光明觉得这“醪糟”二字听起来还怪洋气的,就干脆将自己的甜醅也改叫成了醪糟。至此,“董胖子甜醅”摇身一变成了“董胖子醪糟”。

董光明是我们街坊,我们都叫他董叔叔,他人特别老实、能干,脾气尤其好,记忆中的他总是忙里忙外,任我们怎么去闹都不火。他很多时候不在家里,一大清早总是挑着满满两大盆“醪糟”走街串巷去卖。小时候最喜欢听他的吆喝了:“甜醪糟,又香又甜的甜醪糟,不甜不要钱;甜醪糟……”

因为他的醪糟的确是晶莹透亮、香甜可口,清味扑鼻,所以每天早早地就卖完回家了。回家后的董叔叔和妻子又开始为后天的“醪糟”做准备——进行一系列舂、洗、搓、晒等工作,等把玉麦皮完全弄干净了,才开始煮。煮熟的玉麦要晾到不烫手了,再撒上甜酒曲用被子捂起来进行发酵,等到24小时以后醪糟才算发酵成功。这是一个繁琐而又费心的过程,醪糟味道好坏全凭制作过程的操心与否。

董叔叔不光人能干,还是个热心肠,看见谁家有困难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因此十里八乡的,没有人不认识他、没有人不尊重他的,无论走到哪里,大家都高兴请他进屋喝口茶。

董胖子就这样煮“醪糟”、卖“醪糟”,日子过得简单又踏实,幸福又快乐,一转眼就是几十年。1996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才蜗牛般爬行至西北这座偏僻落后的小县城。没想到,政策一旦来了,速度简直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到处开始修建楼房,开始拓展街道,好在董家在深巷了,没遭到拆迁的厄运。

政策好了,城市的面貌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开始慢慢好转,唯独董家的日子似乎还一如往常,平淡、踏实、单调、和缓。但董光明却感觉很满足,唯一令他不痛快的就是孩子读书不认真,每次考试总会抱个倒数第一回来。失望之余,他想,这真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啊!既然读书无望,那就干脆让他们早早跟我学做生意,趁我还年轻,也好带带他们。手艺人虽然不能发家致富,也没什么社会地位,但只要人勤快点,日子还是能过去的。

之后,董光明就在市场里租了个摊位,女儿卖,自己和妻子、儿子在家里做。时间长了,董家“醪糟”的口碑也也越来越好了,儿子也出师了。2000年以后,董家“醪糟”在陇西已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了,很多人已经非董家“醪糟”不吃了。

俗话说:“人有三年运,神鬼不敢动。”真是好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很快董光明就感觉到光靠自家人的劳作已经完全跟不上市场需求了,就建议儿子开个小型作坊。术有专攻,别看老董的儿子读书不行,但满脑子的生意经,点子多得似乎使不完。他马上建议父亲为自家“醪糟”申请专利,很快“胖老头”董家醪糟专利申请成功。有了品牌,接下来就是扩大规模进行生产的问题了。于是他买了一批机器,招了二十来号工人,办起了一个小型工厂,由于技术是现成的,简单的培训之后可以投入生产了。父子俩坚信,只要自己手艺过硬、产品质量够好,销路肯定就不成问题。果然,当第一批产品出炉,订单便雪片般飞来,本城不说,本县各乡镇,还有周边漳县、岷县、通渭、渭源等县,甚至定西市。再加上热情周到的送货上门服务,董胖子醪糟很快走出陇西县,走向定西市。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网购、快递的崛起,他儿子又一次抓住了绝好的商机,率先开起了网店,真空包装远销全国各地,线上线下,生意一样红火。也是财源滚滚,日进斗金。

而今,年逾古稀的胖老头也真成了“胖老头”了,身体的发福伴随着家业的发达,个人名气的发福引领地方特产的发展,发福的陇西“胖老头”董家醪糟名副其实地成了陇西地道的名优小吃。

暮雪残阳,暑去寒来,胖老头依稀看到,在一块块麻将牌的背后、在一声声秧歌秦腔声里、自己早年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身影、自己在创业路上不懈奋斗的脚步……

东街的人物还在成长,东街的故事仍在继续。时代变迁,世事更迭,陇西的的东街,注定是个不平常的地界。不强活不成,不奇传不成。虽都是些俗世俗人,却演绎着各种匪夷所思的真人真事。

猜你喜欢
醪糟董家半仙
醪糟:舒筋活络,大补气血
学习是进步阶梯,做不放弃的自己
董家口
真假秘方
卖醪糟的老爷子
何事算命
唐半仙(下)
赛半仙
城里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