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中的教育家

2018-12-22 10:56朱丹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教育家

朱丹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本经典著作,有人说它堪称一部现代的教育学,此话名副其实。如果我们的师范院校把它编撰成教材,或许我们的教育会有新气象。走近苏霍姆林斯基,要认真读他的著作,你才能感受到他的伟大。他是教育家,更是教师、校长。与教师不同的是,他是教师中的教育家;与教育家不同的是,他是教育家中的教师。

这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教育家和教育学者在教师的心中,既有着高山仰止的崇敬,也有着不可企及的距离感。在教室、寝室、操场上忙碌着的中小学教师,与学院里埋头做研究的理论家不同,二者所遇、所见、所听鲜有重合。在理论家的文字里,找不到教室中的那种气味和场景。苏霍姆林斯基则不同,他的书中,少有标新立异的观点,少有艰涩深奥的段落,少有行文的条条框框,少有云遮雾罩的术语和新词。

读他的书,你会感到他做人的朴实、品德的诚实。他身边的老师就像你身边的老师,他身边的学生就像你身边的学生,他遇到的困惑和感触就像是你遇到的困惑和感触……他有着认真严厉的面孔,因为他是校长;他有着既敦厚、又活泼的亲切,因为他是教师。

从1948年到1970年,直到去世,他一直是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和教师,即便他当选为苏联科学院的院士后,他也依然守望在这个岗位上。和那些“一阔脸就变”的学者相比,苏霍姆林斯基表现出了不为权欲、物欲而心动的专一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怀特海所言的“宗教般的精神”,这种“宗教般的精神”才代表着教育家们纯真的教育情怀!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是在苏霍姆林斯基逝世前几年出版的,一共收入41篇文章,看看题目:《校长》《第一年——考察孩子》《我这些学生的家长》《我们怎样学习读和写》……我们可以看出,伟大总蕴含在平凡之中,他的文风就是这样平实。

在《前言》里,他这样写道:“这部著作是多年学校工作的总结,是沉思、焦虑、担忧和不安情绪的总结。”对于一个在世人看来功成名就、荣誉等身的他,竟然充满着对教育的忧患和不安,这是何等的大慈大悲!这种情绪在本书中随处可见,在《我这些学生的家长》一文中,他谈到班上有一名孩子叫柯里亚,“从他眼神里看到的却是孤僻和恐惧,柯里亚,怎样才能在你的心灵中唤醒善良人的情感,应该拿什么来对抗你所处的憎恶和鄙视人的畸形环境”。文章最后,苏霍姆林斯基再次表现出惴惴不安,“联想到柯里亚家中的境况始终使我无法平静……我对这个难题思考再三,始终未能找出正确答案”。谦逊、悲悯、惴惴不安的心态是他教育情怀的又一个侧面!

学校文化就是爱的文化,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本书里说:“在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爱孩子。”爱,不是一句空话,爱首先要有出发点,要有散发着温暖和活力的交流。爱的出发点,就是尊重孩子,尊重少年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尊重少年的心智发展阶段。尊重,就是不让我们的教育设计、教学安排使孩子陷于沉闷的家庭环境里和枯燥的知识环境中。在《蓝天下的學校》这篇文章中,有几段文字——

1.今天我先请你们吃葡萄……托利亚和柯里亚能不能把葡萄带给妈妈?我给妮娜多分了几串,为的是带给她生病的妈妈,还有妹妹和外婆。瓦利亚分了三串,准备带给爸爸。

2.“快乐学校”的生活没有被严格的规章所束缚。最主要的是,不让孩子们感到厌烦,不让孩子们厌倦得心里暗自期待老师说“该回家了”这句话。我总是尽力在孩子们对观察对象和进行的劳动兴致还很高的时候就结束学校的活动。

3.不要让知识成堆地向孩子压来,不要企图在课堂上把您关于学习对象所知道的一切都讲出来,成堆的知识有可能把求知欲和好学精神全部埋葬。要善于从周围世界中只向孩子揭示某一种东西,但要做得使生活中的这一部分能在孩子面前显示出它的全部绚丽色彩。

请看,什么是尊重?尊重不仅是一种态度,也不仅是充满着教育艺术的匠心,而是教师在爱心下的创造性劳动,是教师的品质,是教育家情怀的另一个侧面!

在谈到这本书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可把这本书看作教育儿童、少年和青年男女的万能参考书……这本书论述的是教师的心”。什么是教师的心?是为孩子之忧的忧心,是想孩子之想的爱心,是乐孩子之乐的童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有童心,“就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童年和成人是两个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世界则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美的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有一次野外上课,在他和孩子们的前面,有“一丛野蔷薇,上面挂满了一串串绛红色果穗,果粒间滴滴晨露在银白细丝上颤动,露珠呈琥珀色”。一个叫拉丽萨的同学眼里闪现出欢快的神情,脱口而出:“夜里降下了露珠,落进银白色的蛛网。”苏霍姆林斯基也脱口而出:“太阳喝了露珠,不见了银白色的蛛网,笑了笑琥珀色的珠粒。”

苏霍姆林斯基以自己的教学生活诠释了什么叫作“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他提醒教师——“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桌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的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他特别强调“有那么一种精神品质,缺少了它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童心是教师职业的核心素养,这种素养与教师童年的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氛围有重要的关系,没有这种性格怎么办?重塑自己!“教学相长”在这里得到了深刻而生动的诠释!

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其情怀中除了忧心、爱心和童心,更有一种专注深耕事业的“潜心”。苏霍姆林斯基鲜明地提出,“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并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一个教育者了”。在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时,中小学里有多少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并不直接接触孩子”?对此,我们不仅有惶恐、赧愧,更要有对苏霍姆林斯基——这位教师中的教育家的永远敬仰!

(作者系全国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 编 东 方)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教育家
颜回之乐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琴童》顾问阵容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阅读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