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敏 杨光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促使高职的传统课堂向数字化、智能化、泛在化方向的信息化课堂发展。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理论作为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文中基于TPACK混合教学框架采用德金行动法分三阶段开展混合教学实践研究。研究发现,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式,在教学中在传授学科知识、技术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同时,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信息技术;光纤通信工程;TPACK;混合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32-0159-03
1 背景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1]。如何在信息化时代下探索“教与学”的过程,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理论引起关注。
在TPACK理论框架中学科知识(CK)、教学法(TK)和技术知识(PK)之间相互交互形成了四种新的知识,即学科知识(P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2]。TPACK理论强调以教师的主导、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与构建。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分析发现,最初的TPACK理论主要用于探究“新”教师TPACK發展策略 [3]。而该理论的教学应用则主要在基础教育课程,例如数学[4]、大学英语[5]等。因此在信息技术时代,TPACK理论研究的学科化、具体化与领域化,深入研究实践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文中以高职通信类专业课程《光纤通信工程》为例,在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学院通信技术专业的两个班级中尝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混合教学,采用德金行动研究法开展实践研究。
2 TPACK框架下的教学设计
TPACK理论应用的关键之一在于课程教学框架设计,即文献[6]中构建的基于TPACK的《光纤通信工程》混合教学框架——在线学习平台与课堂整合的线上线下的多模态循环模式。课程目标在保持原有的学科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融入了基于“爱班云课堂”在线教学平台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法内容。
在课程混合教学框架的设计与应用中需注意以下问题[7]:
2.1 固定框架的动态变化
在混合教学框架中列出了线上线下典型教学活动,应用阶段为课前、课中和课后。在实际教学应用中,教学设计方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呈现多样性,是动态、综合知识的统一体。
2.2 技术的角色与价值
没有某一种技术是能够完全适应不同的学习主题和教学活动,教师在开展不同内容教学时,应根据不同技术的特点选择以支持相应内容的学习。
2.3 教师的角色与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既不剥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权利,也不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和监督思维重要作用。
3 《光纤通信工程》混合教学实践
该次行动研究对象是高职通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光纤通信工程》,采用德金(Deakin)行动研究模式进行了三阶段教学实践研究,整个研究过程包含计划、行动、观察和反省四个环节。
3.1 第一阶段教学实践研究
计划:制定1-2周阶段计划,主要是制定前期实施计划,包括学生学情分析、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资源准备以及教学平台选择等。
行动一:学情分析
该次教学在该院通信技术专业2个班级(共计83人)实施,授课对象为高职大二学生。课程团队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和教学研讨,发现学生已具备通信原理和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不足之处在于自主学习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较弱;愿意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完成学习任务,乐于学习专业新技术。
行动二: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和技能。
引入TPACK理论,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基于“爱班云课堂”平台呈现SPOC内容、开展讨论交流,线下结合光纤团队的MIMPS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法,以分组的组织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在关注知识掌握的同时,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
行动三:教学平台及资源准备
依托江苏省开放课程的优质资源,建设适合于该专业学生的定制化SPOC教学平台——“爱班云课堂”,提供课件、作业、讨论区等等,构建了立体的教学环境。
行动四:教学形式的开展——分组的形式开展
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和性格等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5-6人。小组实行组长责任制,课外学习和课堂活动由组长进行组织和督促。老师的奖惩主要针对小组和组长,由此增加小组荣誉感和组员学习积极性。
行动五:考核评价方案设计
重视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并重转变。其中考核主体既有小组组长,又有专任教师;既有教学平台又有线下课堂;考核内容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
观察:学生刚开始接触混合教学,学习热情较高,能够按要求参与、完成任务,课堂上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表现积极主动。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课堂讨论时,个别小组效率较低;在线平台的使用不娴熟,例如不会利用平台讨论区寻求帮助。
反思:
1)教师引导方面: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教师的引导,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任务,让每一位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关注;
2)教学法知识方面:加强课程在线平台的使用指导,课程平台不仅仅是发布任务和资源,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同伴学习、师生交流。
3.2 第二阶段教学实践研究
计划:制定3-4周的教学实施,包括前期计划修正、完善以及第三阶段计划准备。
行动一:上一阶段计划修正、完善
将教学平台的使用纳入考核评价;加强组长的监督机制。
行动二:第三阶段计划准备
规范教学流程,课前,学生通过课前学习、任务准备,自主学习知识内容;课中,通过课前学习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强化,巩固难点,教师评价;课后,通过拓展任务加深重难点的掌握。
观察:学生已经较好的适应课堂节奏,但课堂表现积极性较前两周有所降低,主要表现在课堂讨论效率低下、课堂展示参与度不够等问题。
反思:
1)教师引导方面:通过对前四周的教学观察和问卷调研发现,学生对混合教学的开展还是充满了兴趣,配合度也比较高,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完成任务的同时也逐步掌握简单的信息技术。
2)技术知识培养方面:由于前四周的内容理论偏多,教师团队对课堂教学的典型活动设计不够灵活,导致混合教学框架的应用形式化。
3.3 第三阶段教学实践研究
计划:根据前阶段的反思,将混合教学框架动态化,以此提升课堂效率,为接下来5-15周的教学实施中的主要任务。
行動一:课堂实施的多样化
在混合教学框架中,课堂的作用是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重难点的解决策略选择至关重要。在重点知识的解决上游戏化,在难点知识的解决上任务化。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开展,鼓励小组讨论、小组竞争和小组展示等,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行动二:课堂反馈机制的实时性
明确该次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即时评价,实时反馈学习效果,教师点评分析强化,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行动三:考核评价的透明化
课堂开始,展示学生的上次课后拓展任务和课前任务完成情况打分;课中对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打分展示;下课前根据分数排名,选出该次课的最佳小组。
观察: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调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将学习成果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出来。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信息技术和沟通合作等技能。
反思:
1)能力培养方面:经过一个学期的混合教学实践,教学团队发现,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关注到学生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的并重培养;
2)学习评价方面:注重即时评价,实时反馈学习效果,教师点评分析强化,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3)学习效果方面:从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来看,在任务完成情况较往届学生有提升。
4 结束语
文中基于参考文献[6]中提出的混合教学框架,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初步尝试。从试点班级的期末学生测评和平均成绩来看,期末课堂教学测评对教师满意率为96.7%,其中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为95.6%,比之前翻转课堂教学法满意度89%上升了6.6个百分点;班级期末平均成绩同比提高了4.8%,环比提高了8%。
从教学成效上来看,混合教学实践大大提升了教学满意度和教学效果。然而课程的CK、TK和PK元素会随着课程内容更新、信息技术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调整,基于TPACK混合教学框架也随之动态变化。课程CK、TK和PK元素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TPACK视角下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将是接下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红. 落细落小落实 实现创新发展——职教界解读《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1): 55-61.
[2] Angeli C, Valanides N. Epistem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for the conceptua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of ICT–TPCK: Advances in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CK)[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9, 52(1): 154-168.
[3] 齐灿, 张宏. TPACK框架下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J]. 中国成人教育, 2017(3): 137-140.
[4] 刘燚. 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策略[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4(4): 39-43.
[5] 钟维. TPACK框架下《高级英语》课程微群与课堂混合教学的行动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14(5): 22-27.
[6] 马敏. 信息技术与《光纤通信工程》课程整合的混合教学框架研究[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4): 59-61.
[7] 李海峰, 吴建华. TPACK框架下的教学设计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4): 27-28.
【通联编辑:谢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