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列是一位歌者,也是一位行者。他从大别山的田园里走出来,走进名山大川,走进江河湖海,走得气宇轩昂,了无倦意。数十年来,他把他的业余生活全部交给了诗歌和行走,用自己的坚持和坚守,收获满满的豪情,满满的幸福。因而就有了丰沛的诗,也有了丰沛的生活。
对于一个歌者来说,首先是要有一颗向真、向善的心,善于发掘并提炼生活中的美。无论幸福或苦难,快乐或忧伤,都能够直面,都能够吟咏,用达观回馈挫折,用坚韧迎击磨难。唯其如此,才能为文,为诗,以致为人。没有一颗诗心,是不可能歌唱的。而刘文列就有这样一颗诗心。多年来,他以无可阻遏的激情,热忱的拥抱生活,书写生活,讴歌生活,把一个个寻常的日子,排列成五彩斑斓的诗行。这种激情和毅力,则是最弥足珍贵的。中华诗词的长河,就是因为有无数先贤和后学们的坚持和坚守,才能由古而今,由衰而盛,才能至未来,至远方。
刘文列是田园之子。他的根在田园,对田园也就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因此,土地和家园对于他来说,就有了特别的意义。为田园而歌,为田园而颂,是他众多诗章中的重要主题。他反复吟咏土地的仁慈,风物的雅量,使他的诗呈现出一种隽永中见质朴,洗练中现厚重的特点。下面,笔者就试图以如下几首诗作,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他的这种特点。
参加“绿色税收进农户”采茶活动
矮矮团团堆簇簇,丛丛绿绿吐尖尖。
采将三把春消息,沏出云山一种恬。
这首诗是作者参与山区采茶活动而创作的。全诗用一种白描的手法,将整个采茶活动饱满地勾勒出来,动静相宜,情景交融,显示出作者善于裁剪,善于把控的功力。诗的起句和承句,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叠字句,不但不显累赘,反而将茶园那种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影像完整地摹画出来,有一种音韵铿锵、参差错落之美。转句和合句则是采茶的具体行动,作者善用比兴,将茶叶比拟成春天带来的消息,采茶人品尝到的不仅仅只是茶叶的甘美,而是感受到了云山里面的恬静和安详。这首诗构思精巧,立意丰厚,浑然天成,给人一种恬淡脱俗的感觉。
锅巴粥
村寨家家有,粗粮粒粒稠。
十年追往事,三碗解深愁。
在笔者有限的见闻里,很少看到有人将大别山的锅巴粥入诗的。在笔者的记忆里,这种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粥品,往往是和青黄不接联系在一起,和饥饿联系在一起。在笔者的孩提时代,焦黄的锅巴和粘稠的米汤一起煮成的锅巴粥,并不是一道美味,而是作为粮食不足的补充,是百姓们用来充饥的。刘文列的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遣词造句也朴实无华,却写出了比较深刻的内涵。这种“村寨家家有”的养命之物,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一直充斥在大别山人的生命长河中,无时或离。透过这种表象,引起了作者的无尽思索,表现在他的“追”和“愁”字上。作者想追什么呢?又愁什么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土地和粮食,始终是老百姓的命,乡村的魂。从刘文列的这首诗里,我读出了他对既往的反思与追忆,也读出了他对当下的警醒与忧虑。
乡下重阳
自在飞驰向日边,风尘依旧野村前。
满山香透金秋梦,一水清流好雨年。
袅袅炊烟堪静美,排排征雁正怡然。
云霞如幕徐徐下,落满诗肩我亦仙。
刘文列是一位丰产的诗人,尤以律诗见长,大多写得简约空灵,清丽飘逸。这首重阳诗就是其中的代表,写得韵味悠长,让人如品甘霖。首联描写的是秋游的动态,作者荷一路风尘,飞驰着奔向野外的村子,其情切,其意扬,让人感受到作者喜悦闲适的心情。这其中“向日”又是亮点。作者向太阳飞奔,向阳光飞奔,既表路程之遥,又显意气之豪。颔联既有作者对客观世界的勾画,又有其主观认知,金秋时节,硕果满枝,馨香四溢,所赖者何?一年的风调雨顺也。这既是叙述,也是议论,传达的是年岁丰遂的意象。颈联是对具体景物的描写,袅袅的炊烟从村落中升起,南归的大雁从天空掠过,动静结合,上下呼应,好一幅山野秋居图。尾联作结,盘桓之间,不觉红日西沉,云霞织就的大幕徐徐而下,披挂在作者身上,让作者几疑身处仙境之中,有一种天人合一、羽化而登仙的感觉。
总之,刘文列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都有其独特的感悟、独特的手法、独特的风格,因囿于篇幅,笔者无法一一评点。但从他的众多诗作里,笔者还是能感受到他的学养和历练,学养来自于他的勤勉,历练来自于他的不歇行走。他用勤勉丰富自己的内涵,用行走增长自己的见闻,开阔自己的视野。因此,成熟和成功也就成为必然。
期待劉文列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多地直面人生,宣示正义,弘扬正气。始终秉承一个优秀诗人的风范,胸怀家国,心系苍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篇。
(作者周胜辉,系湖北省作家协会员。研究员职称。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新作家》杂志编辑部主任、《都市小说》文学期刊执行副主编、《长江丛刊》文学期刊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