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婧雅
草根乒乓球赛何以长盛不衰?
⊙文/王婧雅
日前,龙华新区民治街道丰润社区乒乓球赛迎来第300届。没有奖品,没有赞助,没有盈利模式,300个星期,6年时间,一群铁杆乒乓球友将这项“草根运动”组织得风生水起。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笔者采访了球赛的组织者与设计者,试图揭开其中奥秘。
丰润社区的乒乓球馆颇为简陋,在球友蒋先生的描述中,“这里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夏天一进来就好像蒸桑拿;这里没有地胶,铺的是大块瓷砖,一到回南天,必须铺上报纸才不至于滑倒;这里的空间也不够高,球经常打到天花板上的木格里,再也掉不下来;这里的光线也不够强,老式的日光灯有时一下就灭了,非得敲几下才会再亮;这里的场地,白天还经常要挪作他用,乒乓球台移来移去,有时还缺胳膊少腿的;但这些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里一直有4张乒乓球台”。
4张乒乓球台,始于2010年。丰润社区乒乓球协会会长刘海发介绍,当年8月,在社区居委会和管理处的支持下,开始每周二晚举办一场周赛。“没有盈利模式、没有奖品、没有门槛,纯粹自发参赛。”他笑称这是一个纯粹草根的“三无赛事”。
“丰润社区乒乓球周赛自开办至今除了春节停办两周,其他时间一直都是风雨无阻,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现在,来参加周赛的有400多人,6000人次,长期在这里坚持打球的常驻球员有60多人。社区几乎每天可练球,每周二晚可参赛。”刘海发说。
在社区乒乓球队的自发组织下,每周二晚8点,乒乓球比赛雷打不动:2010年8月,第一届;2012年10月,第100届;2014年11月,第200届;2016年11月,第300届……当晚,第300届周赛在10点半准时结束,和往常一样,不会影响大家正常作息。球友们自然聚集到庆祝第300届周赛的红色条幅前拍了合照,纪念这个特别的时刻。
这样一个可以用“简陋”来形容的场馆,办起了龙华新区乃至全市最长“寿命”的周赛,这的确让人惊叹。连主办方也没想过,一个社区球队举办的比赛可以越办越火,不仅是民治或新区其他街道,还有南山、宝安、福田等地的球友慕名而来。这个草根的赛事,在没专业机构运作、也没有大量资金投入的背景下,不知不觉走到了第六年。
周赛的“长寿秘籍”是什么?笔者了解到,由丰润社区乒乓球队队长蒋春朝设计的“升降级”赛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丰润小区的乒乓球周赛将参赛人员分为甲A、甲B、甲C、甲D四个级别,首次参赛者从甲D组开始打起。每个级别之间实行循环赛,比赛中没有裁判,参赛选手自行计分,赛后,会根据比赛结果,现场决定升降级名单,胜者可升级,败者则降级。
蒋春朝说,他参考了国家比赛的升降级赛制设计了周赛赛制。这种赛制不仅给球员们带来了竞争的刺激感和趣味性,更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球技,锻炼身体。在他看来,正是这种升降级赛制,提高了球赛的凝聚力与吸引力。
“人是有争先恐后的心态的,升降级赛制既有趣味性也有竞争性,每回我能打进甲B就很开心,如果自己状态不好掉到了甲C,下周我要想尽办法重返甲B。”田叔参加周赛已近6年。他告诉笔者,他今年63岁,2007年来到深圳,之前血压高血脂高,心脏也不好,在医院住了很久。出院以后,他加入乒乓球赛,通过锻炼,血压血脂恢复正常,心脏病也不再发作了。田叔目前的等级位于甲B和甲C之间,在他的年龄段内名列前茅。
第300届周赛有近50名球友参加,11岁的付世豪以六胜一负战绩进入甲B组。他也是这场周赛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凶猛的球风让在场不少球友都赞叹。甲A组的第一名是来自南山区的球友刘聪,赛后,多位球友“排着队”和他对练,想进一步交流。来自民治牛栏前社区的黄娟娟第一次参赛,虽然战绩不太理想,但她表示下周还会来。
将球友汇聚起来,长期的锻炼也让丰润社区协会成员的球技有了普遍进步。有的球员进步神速,已跻身深圳甲A行列;小区组队参加街道的乒乓球大赛,在从不请任何外援的原则下,仍囊括了男子单打冠亚军和男子团体冠军。
成功贵在坚持。几年的坚持让社区球赛人气越来越旺,氛围越来越好,丰润社区的乒乓球队伍名声越来越大。渐渐地,其他社区的球友也纷纷前来。王先生家住潜龙花园,最初他在小区周边的多个乒乓球馆打球,一来到丰润社区这个乒乓球大本营就被这里的氛围感染。“来了就不肯走了。”王先生笑着说。
像王先生一样的乒乓球爱好者不在少数,如今前来参加周赛的,已远不止小区居民,更吸引了周边的高手踊跃加入。家住周边小区的温明聪就是其中之一。5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这个比赛。如今,球友们看着他从一个小伙子变成了爸爸。温明聪说,虽然工作繁忙,也有了孩子,但为了保持甲A等级,每次周赛仍风雨不落。
一个社区球队举办的比赛可以越办越火
陈美君是丰润乒乓球队的女将,从2011年开始,她几乎每场周赛都没落下。“周赛的氛围很好,大家到了这儿,无论是老球友,还是新人,都很放松自在。”陈美君认为,周赛能走到今天,离不开蒋春朝和刘海发的坚持,他们对乒乓球始终如一的热爱。这些年来,蒋春朝负责球队“技术”层面的工作,刘海发则是忙碌球队的事务性工作,两人互相配合,非常默契。
乒乓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充实
郭阿姨的球技突飞猛进
“打乒乓的时候,整个人都年轻了许多,也没生过什么病。”潘老先生今年88岁,是市工商局的退休老干部,虽然已是两鬓斑白,背部还有点佝偻,可打起球来却是挥拍如风,英姿飒爽。
潘老先生告诉笔者,在活动中心刚建成的时候他就来这里打乒乓,至今已打了近20年,一提起乒乓他就赞不绝口,声称是乒乓球给予了他生命的活力。
“小年轻跟我对打,都不一定是我的对手。”潘老先生头脑清晰,讲话十分幽默,他说自己来这里打球,不在乎输赢,主要能和大家一起聊聊天,“平时我一个人在家,孩子们也经常不在身边,在家都要闷出病来了。”
“每天要是不打几局,我这心里就觉得痒痒。”潘老先生说,如今他打球的步法虽没有年轻时候稳当,拿球拍的手也有点抖,但热情却丝毫没减,只要他还能动,乒乓球就会一直打下去。据了解,潘老先生参加了全市两届运动会,并在比赛中分别夺得第三和第五的好成绩。
“这项运动比较适合老年人,不仅使全身得到锻炼,还能开发大脑智力,可以预防老年痴呆。”林老先生是活动中心的骨干,从小便对乒乓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因为工作繁忙,才渐渐放下了这项运动,直到退休后又重新拾起了乒乓。他的想法跟潘老先生一样,“只要我还走得动,哪怕到七八十岁,我也会继续打下去。”
潘老先生说,乒乓球专业运动员比赛是为了拿奖牌,但对业余爱好者,特别是老年人来说,打乒乓球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因此,要以平和之心来练球、打球,不要太计较输赢;要注重切磋球艺,在球的来回中寻找乐趣;要重过程而轻结果,做到胜之淡然,失之坦然。
“篮球对抗性太强了,容易受伤,而且运动量也挺大的,我是玩不动了。”李老先生今年74岁,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酷爱篮球,不过退休之后,感觉身体大不如以前,便放下了篮球,开始玩起了乒乓。
“乒乓球趣味性强,而且运动量是可以控制的,累了可以休息一下,对身体负担不是很大。”自从打了乒乓后,李老先生不但身体结实了,而且神采奕奕,声音更加洪亮。而更让他惊喜的是,困扰他多年的“三高”也意外地被“打走”了。
“这项运动贵在坚持,每天都打,身体才会好。”每天,李老先生都会去活动中心“报到”,一天练习两三个小时,风雨无阻。乒乓球,让他的老年生活多姿多彩,也培养了他乐观向上的品质。
李老先生认为,对于老年人来说,要想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打乒乓球是个不错的选择。在一场激烈的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挥拍达1000次以上,脚步移动达1000至3000米;它具有一定的竞技性和趣味性,容易长期坚持下去不半途而废;它不像其他球类一样要受年龄的限制,运动量不算太高,也随时可以进行自我调整。
草根运动创造了社区文化
“这里夏天有空调,冬天有热水,条件还不错,大伙都乐意来。”据其中一位负责人黄国庆介绍,地面还铺设了防滑垫,方便老人健身锻炼,“每天来这里打打球,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除了收获健康外,乒乓球让已经步入老年的那一代人,过得很充实。郭阿姨通过打乒乓球,结识了许多的朋友。“2008年退休后没事干,就跟着老伴来这里打乒乓,没想到这一打就一发不可收拾了。”郭阿姨说,原先她球技很烂,只会简单的“磕鸡蛋”,没打两个回合就输了。
“现在一天不打球浑身难受,一打球就特别舒服。”五六年打下来,郭阿姨的球技突飞猛进,近台可快攻,远台可防守,无论是正反拍扣杀,还是侧身抢拉和高吊弧圈,都不在话下。
“我就打着玩,来这里跟大伙乐呵乐呵,还能锻炼身体。”65岁的张阿姨说,她就是来这里“打酱油”的,早上买完菜来这边活动活动,“原先在旁边看他们打,后来渐渐加入了进来。别说,自从打了球后,我的身体变得特别好,头不晕眼不花,连看报纸都不用戴老花眼镜。”
张阿姨认为,在打法上,如果是年轻力壮、体力充沛的,以锻炼力量、毅力为目的,可选择多奔跑、多起拍扣杀或拉弧圈球的进攻型打法。但老年人或体质较虚弱者,应多以增强体质为目的,可选择少移步、少扣杀的防守型打法。
“这么多年走过来,没有变化就是‘最大的变化’。”蒋春朝笑道,草根运动独有的生命力和活力,在4张乒乓球台间生生不息。经过整整6年的坚持,丰润社区乒乓球协会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将看似普通的赛事变成了一种社区文化,让运动的魅力升华为草根的奇迹。
几年的坚持让社区球赛人气越来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