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春
城乡融合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构想
文/黄春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本文从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目标的契合点角度,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地域条件,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为我国旅游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战略思想,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从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目标的契合点角度,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地域条件,对其发展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城乡关系和发展的理论成果, 提出了城乡融合这一概念。所谓城乡融合, 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 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 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 通过城乡的融合, 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由此可见, 城乡融合实际是指城乡之间在相互吸收生活方式之优点基础上的社会整体发展状况, 是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
城乡融合的社会必然性和社会选择性。城乡融合是对城乡对立的整体否定。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 在分析资本主义城乡对立的根源及其影响的基础上, 科学地预测了未来社会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城乡关系走向城乡融合。城乡融合的过程就是人类走向完全自由和解放的过程。
理解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就是要突破传统的就农村论农村、就城市论城市的局限,是用系统的观念来考虑城乡发展的问题。城乡统筹是将城乡看作是一个系统,通过平衡系统的各个环节,协调系统内的各方利益,优化配置系统资源,促进城乡这个系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其实质就是通过城乡互动达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产业等方面的融合。城乡能否得到统筹发展关键在于上述方面的融合是否能获得有效的解决,而乡村旅游因具有良好的经济带动作用和社会效益,使其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因而也使得乡村旅游成为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差距逐渐拉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639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343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1。要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必然要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彻底改变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乡村旅游以农民为经营主体,游客在乡村进行的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休闲体验即全部旅游的基本活动——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都是在农村旅游区发生,旅游产品的生产到销售、旅游项目的开发到游客的接待等工作基本上均由农村居民承担与负责,因而从经济上能够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来源,保障了农村居民乡村旅游业带来的收益,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融合。
我国城乡产业各自独成一体,缺乏协调与关联,体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城市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农村以传统第一产业为主,经营效率低下。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潜在市场,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欲望为目地的旅游产品,传统的农业资源借助这种产品实现了更高的附加值。同时,乡村旅游的开发实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交叉与渗透,建立起两大产业的互动机制,并可通过旅游业与农业的结合,充分发挥旅游业的龙头作用,带动相关行业如农村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轻工业等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2.3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社会融合。城乡劳动力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就业的机会、就业的岗位存在着不均等,靠传统的农耕为生,农产品附加值低,这也是农村居民收入偏低并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它每增加3万元收入,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同时,乡村旅游业的就业门槛低,人力资源结构总体上向初级技能劳动者倾斜,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人口的就业提供很大的机会,能有效减轻农村就业压力,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融合。
2.4有利于带动乡村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乡不仅在经济上处于分割状态,而且在文化上也存在矛盾。城市文化是发达的经济环境下孕育出来的产物—强势文化,代表文明、进步、时尚、流行;乡村文化则是传统农业生产的附属品—弱势文化,暗示着原始与落后。在两种文化的互相作用中,弱势文化日益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
旅游是以特殊环境和特殊文化为依据的活动。因为交通闭塞而保存完好的乡村民俗民风,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朴实、恬静的乡村环境与农村生活方式,对于现代都市人具有异常的魅力与体验价值。而城市人的来访为乡村带来了城市的空气,让乡村人感受到城市的文明,同时也促使他们意识到乡村各种资源的价值,从而有意识保护自己的文化、环境。随着乡村旅游发展而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冲击,城乡文化进一步地得到了互相认同与融合。
闲时间里消费观念的转变,使休闲旅游成为生活必要部分的趋势愈加明显,城市居民成为了乡村旅游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这是城乡融合中发展乡村旅游的逻辑起点。而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异于城市风光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及广大村民的支持,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优势。
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挑战来于:一方面来源于各地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巨大差异,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巨大障碍;另外,一个是旅游产业特性在乡村旅游中的体现,即长线回收:与地产类项目比较,旅游项目(尤其是其中大量的基础和服务设施)投入产出率较低,投资回收期较长,无法形成投资--增值--再投资的良性循环。这对天生逐利的资本而言,并不具备太强的吸引力。乡村区域特性在乡村旅游中的体现:其一是公共性困境,乡村是村民世世代代生产生活的地方,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占用了部分空间,并按照旅游的逻辑开始改造这些空间。如何让这两类空间能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是乡村旅游长久和谐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雷同与村民素质的提高难度,可能会带来产品创新程度低、城市化倾向明显、自然人文环境遭到破坏等不良影响,成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困难。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发挥乡村的文化特色,充分利用乡村的资源优势,探索出正确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使乡村旅游真正成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在区位因素、地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都市郊区型、景区边缘型、远郊型3种地域类型。
都市郊区型旅游区地处都市郊区,它直接面对的是都市客源市场,用周末度假、采摘、务农、民俗佳节庆典活动吸引城市客源。目前,许多大城市已形成了数十到上百公里的环城市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带。这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因为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不难筹集到发展旅游所需的投资,所以,可以采取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如选择股份制、公司+农户、个体农庄、农户+农户等模式,开发出休闲观光型和务农参与或体验品尝型产品。
景区边缘型旅游区一般处在著名风景区的边缘,是依靠景区的游客和一些乡村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依托景区的辐射作用,实行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联动开发,将农业和自然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开发为乡村旅游产品是此类乡村旅游的特征。
发展的关键:一是旅游景区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成为农民就业的最佳去处,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这类乡村旅游市场的规模与质量依赖于景区的等级与知名度,同时对旅行社也有一定的依赖风险。因而,联合开发战略模式是其必然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农村社区+景区+旅行社发展模式,或公司+景区+农户型的发展模式,开发休闲观光型和务农参与型产品。
远郊型旅游区多处城市的边缘或山区,一般交通不便,缺少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经济的条件,它以秀美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与淳厚的人文风俗以及朴实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环境构成的巨大反差,形成了乡村旅游的资源特色,代表地区的形象和拳头旅游产品,对游客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但由于乡村经济的乏力与投资的风险,交通条件的制约,决定了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初期举步维艰,需要政府给予扶持。因而,应该选择以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模式,采取政府主导、旅游投资商与村民合作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模式等,开发休闲观光型和休闲度假型产品。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符合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而且拓宽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同时,城乡统筹发展的良好机遇,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我国尚处于初期阶段,其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规制与引导:其一,政府要加强对农
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对于资源较好、但基础设施较差的旅游区应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其基础条件,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可进入性环境。其二,建立健全旅游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尚无规范、健全的乡村旅游相关法规,而且,各地方政府也未出台相应的政策法律进行引导、约束,这就造成了我国乡村旅游在总体上处于盲目、自发、低层次的发展状态。在法律缺失的管理环境下,经营者们的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等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法律惩处,游客的基本权益也得不到法律的保障,这些状况反过来又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因此,政府应尽早加快旅游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2、保护与挖掘乡土文化,打造文化兴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着深厚乡村文化底蕴的乡村旅游产品是吸引城市居民的着力点,通过享受田园风光和体验乡村文化,使游客得到精神升华。因此,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好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保护与挖掘工作,如传统农耕文化、乡村民俗风情文化、乡村饮食文化等,将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展现广阔的前景。
3、强调农村居民参与,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需强调与坚持农村社区居民参与的基本原则,让广大的农村居民主动参加到为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经营活动中来,确保自身能从发展旅游业中直接获益。旅游的发展保持了当地区域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又避免了因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导致资源利用减少而造成的返贫。
4、大力引进人才,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人才困境,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前,“三农问题”——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年化是当前乡村的普遍现象,大量的农村青年外出打工,仅剩老人和儿童留守乡村。而乡村旅游需要依靠有专业技能和素养的人才引领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样乡村旅游才能持续健康地运营下去,要制定政策吸引有理想的新农人下乡,回乡创业,是乡村旅游开发需要的重中之重。
5、大力开发乡村旅游纪念品,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旅游纪念品市场的拓展是旅游资源开发中较为独立的一个内容,在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旅游纪念品开发与轻工业、手工业、农业、副食品生产等行业关联性强,是这些行业的联结点,开发旅游纪念品对于优化地区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乡村旅游纪念品资源丰富,应充分利用该资源,通过对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艺术创新和加工,从而促进产业融合并拉动旅游消费。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刘溪,浅谈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