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探究

2018-12-21 12:31刘易红
教育界·上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诗歌情感探究

刘易红

【摘要】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过于偏重知识的硬性传输与解题技能的相关训练,而忽略了诗歌自身在学生情感培养上的重要价值。文章立足于当前情感教育的发展情况,结合当前语文课本中的诗歌,阐述了情感教育的相关内涵以及其对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诗歌;情感;探究;教学策略

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不断提升。针对这个问题,教育部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继续贯彻落实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时,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一指示的提出,正式将“情感”这一因素确定为教学过程中三维教学目标之中的重要一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与情感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对于学生自身情感的进一步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现阶段语文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较差,而在近年来盛行的教育改革中,关于诗歌的教育改革力度不甚明显,这就导致了古诗文的教学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经过研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缺失情感。针对这个问题,国家提出了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由此掀起的“国学热”再次将我国传统文化推向了一次巨大的繁荣。诗歌是我国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情感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解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纳古典文化的精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一、我国诗歌教学的发展现状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里,由于多年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诗歌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关注知识和解题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工作。这种教学手段不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与健康成长。

针对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提出情感教学的愿望,希望语文教学能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化为情感教育,即在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积极性,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个性。同时,语文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而诗歌教学正是促进学生情感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大力开展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诗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于偏重应试能力而忽视了情感教育

目前,由于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片面地追求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在诗歌教学活动中,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相关字词及语法的讲述过程中,着力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技巧,而忽略了相关的诗歌情感讲述与培养工作,这不利于学生从诗歌中得到精神上的熏陶与提升。

(二)缺少诗歌情境的建立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自己充当教学主体,导致教学过程过于单一,与学生的互动性较差,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诗歌学习情境,不利于学生对于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度的理解。例如,在《登高》的学习中,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伤感、凄楚、痛苦、沉郁、悲凉,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对字、词等的解析讲解下能知道作者的情感是什么,却无法通过诵读和诗意来理解,甚至切身感受作者的心境,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学生实践较少,不利于能力培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基础学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给予学生更丰富的实践机会。然而,在现实的诗歌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对于所学内容进行概括,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師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与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四)学生整体知识储量较为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成绩较差的学生和中职学校的学生)的知识储量相对较少,这就造成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较难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而引发厌学情绪,不利于进一步的系统学习。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偏低,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情感教育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导入

在开展诗歌教学之前,教师应当做好情感的有效导入,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调动起学习的相关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学生而言,帮助其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有利于以情感作为支点,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

以《孔雀东南飞》为例,在正式教学开始前,教师可通过故事讲述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故事之中,进而感染学生,令学生对诗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对于课文的学习。与单一的教师讲述方式相比,情感的引导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摆脱自己的身份,努力进入到学生之中,通过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情感,并对这种情感加以有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学习情境的方式,将学生的情感与设定的教学情境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播放课前搜集到的与赤壁相关的图片与影视作品,为学生呈现出赤壁古战场的雄浑壮阔。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更好地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帮助其更为深入地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乐”的精髓所在。

(三)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由于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较强,因此,在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上,教师应当从阅读、表达、思考以及写作等多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意识进行培养。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分析与交流,在帮助学生表达出个人情感的同时,将诗歌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

以长篇乐府诗《琵琶行》为例,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诗文篇幅较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整理诗文的大体结构,并分结构进行讲解,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诗文的要点及语言风格,进而更好地对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蕴含的情感进行学习与理解。

(四)针对学生特点进行知识延展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成绩较差的学生和中职学校的学生)的知识储量不足,对于古诗文中涉及的知识点掌握有限,通常难以理解诗歌的大体含义,进而导致其对于诗歌的学习缺乏自信心与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效加强对于学生知识储量的拓展工作,即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知识面的延展。一方面,学生对于这种课外知识与故事的延展普遍具有更强的好奇心与兴趣,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这种知识的延展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便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知识储备,进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五)立足教材开展情感教育

在情感教育中,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和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应首先熟悉诗歌的中心思想,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设计,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例如,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演或延展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进而体会到李煜那种身为亡国之君,对于国家的深切思念。

四、应用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个人审美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的学习,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其中蕴含的情感也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教育,在学习过程中,二者相辅相成,有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通过情感教育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与情感表达方式,进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帮助学生调节情感

由于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较少,对于外界事物往往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這也导致了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普遍较弱。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这一特点,在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这一特质,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进而帮助学生调节自身情感,习得独立学习思考与辨别事物好坏的能力。

(三)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师生关系中,情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连接纽带,通过情感沟通,有利于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师生关系的确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有效缓解课堂中可能出现的不利于教学的环境氛围,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长期实践表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情感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首先对于情感教育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语言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参考文献】

[1]吕立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5(11):26-27.

[2]李琴芳.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情感培养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5(02):75.

[3]吕月青.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02):119-121.

猜你喜欢
诗歌情感探究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设问引导探究
七月诗歌
情感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台上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诗歌过年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