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研究

2018-12-21 12:34王莹
世纪桥 2018年8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毛泽东

王莹

【摘 要】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国际背景促使新中国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的阵营上。为了最终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文化的具体国情,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新概念。本文将着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入手,浅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实践中的执行做出较为中肯的评价。

【关键词过渡时期;提出背景;毛泽东;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8-0014-02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时,中国新生政权面临着二战结束后复杂而又严峻的国际形势。在冷战期间,美国很长一段时期对新中国采取敌视的态度,不仅不承认新生的国家政权,而且,在政治经济上都对中国加以遏制。在政治上,美国不允许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现在联合国席位上;在经济上,对中国进行贸易封锁和禁运。所以,面对这种国际局势,作为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急需要外界的支持,而苏联的存在无疑成为了最好的后盾。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大肆干涉朝鲜内部事务,成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由“冷战”转变成“热战”的第一次转折点。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刚成立的新中国就要面对世界上头号经济强国的威胁,国家安全利益无法得到保障,而我国工业基础自身薄弱的问题在此时暴露出来,成为新中国不得不面对并加以解决的课题。国际形势的变幻使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重工业对于保护国家生存权力不受侵犯的重要性。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商讨,党中央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朝鲜战争中,中国的勝利,痛击了美帝国主义,给新中国创造了一个安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增强工业基础,加强经济建设提供一个根本条件。而且,中美之间巨大的军事力量落差,也让中国领导人看清:如果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强大军事力量,国家的安全、建设都无法得到保障,就更不要说自身的发展了。所以,当务之急是一定要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的基础。同时,美国首次从战场中被迫屡次坐到谈判桌上,使它开始重新审视中国,认为在与苏联相抗衡的同时,也要进一步遏制中国。因此,为了对抗美国的敌视政策,1953年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除了美国的威胁与打击的国际因素,新中国还得到了苏联的支持与援助。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政策,即:要坚定不移的倒向社会主义、倒向苏联。这一政策为中国争取国际支援,特别是社会主义强国苏联的支持奠下基础。自1950年起,中国与苏联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加以合作,而且在经济贸易上也来往密切。在经济上,苏联对中国施以援手。“156项工程”,发展双边贸易、提供技术资金、派遣苏联专家等援助措施,不仅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重要外部条件。

(二)国内背景

在经济上,原本估计用三年到五年恢复国民经济的目标提前完成,经济结构内部状况发生重大变化。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主要的国家经济命脉。经过三年恢复经济,国营经济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私营经济,1949年中国工业总比例值中,国营工业占34.2%,私营占63.6%,而到1952年,国营上升到52.8%,私营下降到39%。这表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不可缺少,甚至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不断推动着新中国经济力量的增长,也成为国民经济改造的重要依靠力量。

在政治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新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使土地重新回到农民的手中,真正进行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除此之外,为了巩固新生的民主政权,中共中央开展了镇压反革命的运动。历时两年多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清除了帝国主义的间谍,肃清了国民党的残余势力,为新中国创造了安宁稳定的社会秩序,为社会主义建设扫清障碍。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与成熟

1951年2月1日,在根据毛泽东的“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国家战略构想下,中国的现阶段目标就是酝酿并解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在中共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两步走”的理论:首先,革命的第一步是要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情况,建立起无产阶级为首的各个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革命的第二步,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第一步是第二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第二步是第一步的目的和必然结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基本完成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步,但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建立,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具有深厚基础的工业大国,所以,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重工业建设,进一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扫清障碍。毛泽东始终把工业化看作是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的物质基础,并不遗余力的为此奋斗。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仅是恢复国民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由梦想变为事实的第一步,通过苏联的帮助,第一个五年计划圆满完成。

在不断的酝酿和宣传下,过渡时期总路线由最开始提出初步设想到1953年正式提出,历时一年。1953年12月,毛泽东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这是总路线的根本内容和特征。只有坚持过渡时期总路线,坚持把它作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灯塔,党的各项工作才会顺利的展开与进行,才不会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它的制定与实行,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顺应时代向前发展的潮流。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简言之,就是一化三改。一化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范畴。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用毛泽东的比喻来说,两者好比主体和两翼,两翼虽然重要,但主体才是最基本的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的主干。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为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做了良好的开端。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也进入了高潮,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三、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考察与评价

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路线是完全正确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进一步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学说的伟大创举。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指出的“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无产阶级在最终取得胜利,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之后,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尽最大的可能去发展经济,增加商品产量。但是在这里,它却没有提到关于中国“同时并举”的情况,就这一点来说,在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家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灵活的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开创了一条独立自主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为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都创造了制度上的保障,成为新中国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从1956年到1978年,中国虽然发生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失误和错误,走了很大的一段弯路,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凭着三大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而且,这些所有经验都将汇总起来为后来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同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也存在着它自身的时代局限性。首先,在实践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党在过渡时期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唯一经济基础”的提出,促使国家单方面追求社会主义公有制,没有看到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多层次发展要求,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其次,在处理“主体”和“两翼”的关系上,毛泽东指出“总路线也可以说是解决所有制问题”,使“两翼”超过“主体”的重要地位,單一的生产关系不适应我国的多层次生产力实际。最后,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执行的过程之中根本违背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的和“逐步实现”的时间规定,在实践中犯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左”的错误,以至于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许多后遗症,影响了后来社会主义实践的正确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宁学峰]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几点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