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欣 郭沈青
摘要:《中国语言地图集》依据行唐方言没有入声这一特点,将其划归为冀鲁官话石济片赵深小片。近年来一些学者却在调查中发现,行唐方言存在入声。本文在传统田野调查基础上,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行唐方言声调格局进行测定,用朱晓农的z-score归一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描绘出行唐方言入声字声调的曲线图,确定入声声调情况,为方言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关键词:行唐方言 入声调 实验语音学 调值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8-0055-02
行唐县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浅山丘陵区与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南距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50公里,北距北京240公里。呈西北东南向不规则的长方形状,长53公里,宽26公里,面积1025平方公里。
行唐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居住。夏商周时期分属并州、冀州。公元前221年,秦皇一统,分天下三十六郡,南行唐县建制,属锯鹿郡,治所在今故郡村。两汉时期,稍有变动。北魏去“南”字改为行唐县,属恒山郡。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行政区域变动较大,直至后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年)行唐复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归河北石家庄管辖至今。目前,行唐县下辖15个乡镇,总人口约44万。
在方言划分上,《中国语言地图集》依据行唐方言无入声这一特点,将其划归冀鲁官话。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行唐方言较为特殊,清入字未完全发生归派,自成调类。这就与其划片依据相违背,于是我们查阅前辈学者的调查情况,发现各家观点也是多有不一。
最早记载行唐方言入声问题的可追溯到1986年贺魏、钱曾怡、陈淑静的《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此文将行唐划归北方官话石济片赵深小片,并且指出行唐只有平、上、去三个调类,无入声;1993年的李藏住、刘建洲主编的《石家庄地区方言志》,记述了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其下属十三县市方言的综合专门志书,是填补石家庄地区方言调查空白之作,该书明确指出:“行唐属官话区与晋语区的过渡地带,没有入声,所以划分官话区”;刘淑学2000年在《冀鲁官话的分区(稿)》也明确指出“除石家庄西郊北郊、行唐、井陉、滦县、滦南等县市的方言是三个声调外,冀鲁官话绝大多数县市方言有四个声调”,认为行唐方言不存在入声,调类只有平上去三调;张世方在《汉语方言三调现象初探》也认为行唐入声已全部归派,属于三调方言类型中的“滦县型”。以上四种文献调查时间较早,均认为行唐方言无入声。
但是后期的调查都普遍认为行唐方言中入声独立成调。例如,王永德主编的新版《行唐县志》记载行唐方言分为平上去入,入声独立成调,调值213;2001年盖林海《行唐方言概说》中认为行唐方言存在入声,调值为213;2005年3月盖林海、朱懋韫、张吉格在《石家庄晋语区方言综述》中指出:“石家庄方言的晋语区包括赞皇、元氏、井陉、平山、灵寿、行唐六个县和鹿泉一个县级市”,这些方言点存在入声;2014年郑莉《河北中南部方言声调问题研究》指出行唐是四声调方言,分为平上去入四调。笔者在2015年利用传统的田野调查法,也发现行唐入声尚未完全归派,清入字有53.4%独立成调,调值读为213,与平上去三调明显区别。
以上是我们可以搜集到的记载有关行唐方言的全部资料,我们可以看到2000年以前的记载普遍认为无入声,但是在2000年以后学者们的调查中,均发现行唐入声是独立存在的。
一、实验语音学分析
鉴于以上情况,本文采用实验语音学方法对行唐方言的单字调进行了分析。实验语音学方法首先用praat软件进行基频提取,采用朱晓农先生的z-score归一化方法①对原始基频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个体差异情况,能保证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本文所选例字为《汉语方言音系调查简表》中的64个例字,录音人共6人,其中男性4人,女性2人,年龄50岁以上的2人,40岁以上的1人,30岁以上的2人,24岁以上的1人。他们一直都是生活在行唐的本地人,对当地方言很熟悉。要求每个人把实验的例字先读几遍,确保读音稳定,录音时每个人每字读3遍,每个字中间间隔2~3秒钟左右,每读一个字为一个样本,本次采集总的样本为64字×6人×3遍=1152个。然后我们对这些样本进行z-score归一化处理。具体步骤如下:
(1)为了使所得声调基频曲线具有可比性, 取每个录音有效调长的相对百分时刻点的基频值,即音长0%,5%,10%,20%,30%,40%,50%,60%,70%,80%,90%,100%时刻点的基频值,再把各个录音百分时长处取基频值求均值,所得数据如下。(见表1,限于格式,只体现一位小数)
(2)然后把上表中的基频值转化成对数值,得到表2。
(3)对表2中的对数值求均值?和标准差σ,注意各声调在0%处的值舍去,降调在100%处的值也舍去,即表2中阴影部分的不用于计算,求的?=2.401132769,σ=0.069293001。
(4)把表2中的数值进行LZ归一化处理,得到表3:
(5)根据上表数据,做声调的绝对时长图。(见图1)
图1中 T1为平声,T2为上声,T3为去声,T4为入声,纵轴为标准差,横轴为绝对时长单位为ms。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入声T4的曲线明显是不同于平声、上声和去声的,它有特定的调型和调值,是独立存在的调类。我们用五度标调法对其进行转化②,平声T1调值为44,上声T2调值为44,去声T3调定为53,入声T4调值为213。
以上实验基于《汉语方言音系调查简表》,那么行唐方言中是只有这几个个别的入声字保留了入声调,还是有大规模入声字均读作入声调呢?這些尚未发生归派的入声字在字数上是否足以让入声独立呢?我们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查字表》,删减了一些生僻字,共计选用入声字510个,根据入声今读情况进行了统计和整理,发现283个清入字中151字尚读入声,保留率为53.4%,已发生归派的有132字,其中24字归入平声,16归入上声,92字归入去声;全浊入共计111字,102字发生了归派且基本归派到平声,只有9个读为入声字,保留率为8.1%;次浊入共计116字,有5个仍读为入声调,占比4.3%,其余有110字归入去声,占比94.8%。整体来看,次浊入归派最快,全浊入次之,清入字归派最慢,在调查的510个常用入声字中,共计有165个保留入声,入声整体保留率为32.4%。由此,我们看到,行唐方言中读作入声的单字并不是个别现象,165个未发生归派的入声字,足以使得行唐入声独立成为一个调类。
二、结语
行唐方言早有人研究,但是以前都是通过传统的人耳听辨法得来,主观性比较大,导致诸学者观点不一,本文利用praat软件对行唐方言进行精密的实验室语音软件分析,在调值的确定上更为客观,为传统语音学方法提供了一种更加准确的方言调查方法。
上述我们证明了行唐方言确实存在入声,并且入声独立成调,与其他三调平行共存,声调格局为平声24,上声44,去声53,入声213。
至此,我们不管是用传统的田野调查法还是现代实验语音法,都证明了行唐方言尚存在入声,是四声调的格局。至于早期的调查中为什么没有发现入声,我们猜测可能是发音人的选取上稍有偏差,前期方言调查比较粗略,可能存在疏忽,再加上早期文献之间都相互参考,初始的调查结果被多次引用,而没有人再对行唐方言进行过核对等等。不管怎样,后期学者的一些调查都证明了入声的存在,本文中,在实验语音学方法的大量数据分析之上,所得结论也和后期学者们的观点保持一致,所以我们认为,行唐入声确是存在的。
注释:
①朱晓农.语音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76.
②石锋.北京话单字音声调的统计分析[J].中国语文,20066(1):33-40.
参考文献:
[1]郭沈青.陕南客伙话语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盖林海,王素贞.河北行唐方言语音概说[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9.
[3]朱晓农.语音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