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海 黄丹琴 陈丽华
摘要 以MS+6-BA 1.0 mg/L培养基中培养的雏菊无菌实生苗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浓度6-BA的培养基处理,探究雏菊无菌实生苗丛芽诱导培养的 6-BA 适宜浓度。结果表明,在培养基6-BA浓度为0.3 mg/L、温度为25 ℃左右、光照强度为1 500~2 000 lx、光照时间为12 h/d的条件下,雏菊无菌实生苗初代培养的丛芽增殖数最高,长势也最好。
关键词 雏菊;组织培养;实生苗;丛芽诱导
中图分类号 S6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9-0183-01
雏菊(Bellis perennis),又称延命菊、春菊、马头兰花等,属菊科翠菊属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1]。雏菊植株花色各异,早春开花,植株矮小旺盛,生机勃勃,天真烂漫,可作为花坛、花境、花带以及盆景和室内装饰等的较好材料[2]。雏菊的常用繁殖方式有分株法、播种法、扦插法和嫁接法等。其中嫁接法和播种方法技术要求较高,繁殖过程复杂,且雏菊为典型的异花传粉植物,易发生变异,难以保证其优良品性和纯度。过去人们常采用分株法进行栽培繁殖,但分株法也有繁殖速度慢和繁殖效率不高等不足。目前,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成熟完善及其在花卉优质种苗快速繁殖上的大量应用,已有众多学者对菊科观赏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侯玉杰等[3]在观赏菊的组织培养研究中发现,6-BA与NAA配合使用且6-BA的浓度不超过1.0 mg/L时,诱导丛生芽分化的效果最佳。杨 微等[4]以雏菊的根尖为材料,进行诱导分化和生根培养等的研究,最终建立起了雏菊试管种苗快速繁殖体系。
本试验以雏菊成熟种子为试验起始材料,通过外植体无菌处理培养方法得到雏菊无菌实生苗后,设计了4种不同6-BA浓度的培养基,对无菌实生苗进行丛芽诱导培养。拟通过比较在不同浓度6-BA上培养的实生苗的丛芽增殖数、叶宽和株高等指标,筛选出适宜雏菊实生苗丛芽诱导培养的6-BA浓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初始材料为雏菊成熟种子,种子萌发培养基:MS+6-BA 1.0 mg/L+琼脂粉5 g/L+蔗糖30 g/L(pH值5.8)。实生苗丛芽诱导培养基:以MS+琼脂粉5 g/L+蔗糖30 g/L为基础,添加6-BA的浓度分别为0.1、0.3、0.6、0.9 mg/L,调至pH值5.8,将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瓶中(每瓶30 mL左右)后,用封口膜封口并用棉线扎紧,经过121~125 ℃高温高压湿热灭菌后备用[5-6]。
1.2 试验方法
将雏菊种子在超净工作台中用蒸馏水浸泡30 min后,用0.1%升汞溶液浸泡消毒15 min,并不时摇动,然后用无菌水荡洗4次,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将种子接种到种子萌发培养基上进行发芽培养,2 周后将由种子萌发形成的长势基本一致的无菌小苗去根,分别接种到 6-BA 浓度为 0.1、0.3、0.6、0.9 mg/L 的培养基中,分别用M1、M2、M3、M4表示,每个处理接种4瓶,每瓶培养基中接种 4 株。将上述接种好的各处理培养瓶苗,放置于光照强度1 500~2 000 lx、光照12 h/d及温度25 ℃左右的培养室条件下培养。
1.3 调查指标
定期观察无菌苗的生长和丛芽诱导情况等。至第45天时,对各处理瓶苗进行丛芽增殖数、株高和叶宽等指标考察测量和生物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下丛芽芽数统计与分析
种子接种2周后,发芽率达到87.5%。将无菌实生苗接种在含不同6-BA浓度的培养基中后,第45天时从培养瓶外观察发现,培养瓶中的无菌实生苗丛芽以处理M2和处理M3生长较好,植株旺盛,叶片宽大,叶色较深。
如表1所示,各处理丛芽增殖的平均值随着6-BA浓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新生丛芽的长势与此趋势成正相关。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发现,处理M2的丛芽增殖数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其他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就丛芽增殖数指标而言,处理M2较有利于雏菊实生苗丛芽诱导增殖。
2.2 不同处理下实生苗丛芽叶宽统计分析
如表2所示,叶片宽度随着6-BA浓度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各处理间叶宽差异不显著,表明6-BA浓度在0.1~0.9 mg/L之间时对实生苗丛芽叶片宽度的影响不明显。
2.3 不同处理下实生苗丛芽株高统计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处理M2与处理M1、M4之间差异显著,与处理M3差异不显著;处理M1与处理M4之间差异不显著。对此指标的分析进一步说明,6-BA浓度为0.3 mg/L时较适宜雏菊实生苗丛芽株高生长。
3 结论与讨论
综合上述,本试验以MS+6-BA 1.0 mg/L培养基培养的雏菊无菌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4个不同浓度6-BA的培养基处理,探究雏菊无菌实生苗丛芽诱导培养的6-BA适宜浓度。结果表明,在温度为 25 ℃左右、光照强度1 500~2 000 lx、光照时间 12 h/d的条件下,培养基中6-BA浓度为0.3 mg/L时,较适宜雏菊无菌实生苗初代培养的丛芽增殖,具体表现为实生苗丛芽增殖数最多、叶片宽大、植株高,与其他浓度处理的长势相比差异显著。
4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册(4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417.
[2] 李书心.辽宁植物志(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47.
[3] 侯玉杰,朱涛,王晓涛.菊花的组织培养研究[J].信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23-325.
[4] 杨微,贾宝林,钟程,等.雏菊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J].北方园艺,2011(12):110-113.
[5] 徐青华.雏菊的繁殖与栽培[J].科学种养,2012(12):21.
[6] 唐正富.雛菊栽培及采种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08(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