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稻区水稻泥质法育秧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8-12-21 12:36陈龙何世界张顺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9期
关键词:水稻优势现状

陈龙 何世界 张顺

摘要 介绍了水稻泥质法育秧技术,阐述了该技术的优势及其在豫南稻区的应用现状,最后分析了该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泥质法育秧技术;优势;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9-0064-01

豫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气候温和,光照适宜,雨水充足。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53.33万hm2以上,约占河南省水稻种植总面积的83%[1]。基于土地、资金以及丘陵地形等诸多因素影响,豫南地区水稻生产至今仍以“小规模经营、手工栽插”的模式为主。因此,发展适宜家庭操作、轻简高效的水稻泥质法育抛秧技术,对豫南地区稻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抛栽技术因具有省时省力、稳产高产等特点而受到推崇。但与其配套的旱地营养土保护地育秧(以下简称营养土法)操作繁琐,技术性强,用工投入较大,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抛秧带来的便利。因而抛秧技术未能在我国特别是中南稻区大面积推广[2]。21世纪以来,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宋世枝等在营养土法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以塑料软盘为育秧载体、以泥浆作育秧基质、水旱兼管的露天育秧新方法——水稻抛植苗原床泥质露天育秧法,简称水稻泥质法育秧。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掌握,为水稻抛栽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水稻抛植苗原床泥质露天育秧法具有轻简高效﹑易学易会等显著特点,育成的秧苗可以直接抛秧,也可以用于机械插秧。豫南地区稻作生产在该项技术的影响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1 泥质法育秧技术要点

1.1 确定播期播量,准备稻种与秧盘

豫南地区籼稻于4月中下旬播种,粳稻播种安排在5月中下旬。可根据种植面积,在适播期内分批次播种,每批次间隔时间不能超过7 d。大田需准备杂交稻种18.75~22.50 kg/hm2或常规稻种30 kg/hm2。稻种经过药剂浸种与催芽后方可播种。大田需备561孔秧盘600个/hm2。

1.2 秧田整理

秧田和大田的面积比为1∶50。秧田冬前翻耕凍垡,春后平整浸泡。播种前2~3 d带水精细整田,达到田平泥烂无杂草。秧田平整后自然沉实1~2 d,排除明水,起沟做畦。畦宽1.4 m,沟宽40 cm。畦面平整后用薄木条将表面泥浆刮入沟内,畦面要求平实光滑。

1.3 摆盘填浆

将秧盘按2行平行摆在畦面上,秧盘之间不留缝隙。取畦沟泥浆填充秧盘,泥浆含水量为50%~60%,要求手抓不起、堆不成形。取浆时用竹篮等工具过滤,防止石子与杂草进入秧盘。填满后用笤帚扫去多余的泥浆,泥浆不得超过锥孔的4/5。

1.4 播种

将经过浸种催芽的种子,按照用种量要求均匀撒入锥孔中。用笤帚轻抹塌入泥浆之下,保证盘面不露种芽,而后用无纺布覆盖,并将四周压实。

1.5 苗床管理

播种后持续晾田,当秧盘表面泥浆出现干裂时灌“跑马水”并及时排除,畦面、畦沟均不保留水层。一般播后4~6 d即可立针出苗,此时揭除无纺布。秧苗二叶期灌浅水,秧田施尿素150 kg/hm2作断乳肥,3 d后排水,保持半干旱状态。春播秧龄17~25 d、夏播秧龄14~20 d、叶龄3.0~4.5叶时即可移栽。

2 泥质育秧技术的优势

泥质育秧是一种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新式高效育秧方法。经过生产实践证明,泥质育秧相较于营养土法,人工成本节省约65.5%[3],无需薄膜﹑调酸药剂﹑营养土、肥料等物质投入,但其产量相较后者却能提升3%~5%[4]。综合以上因素,应用泥质法后,大田能实现增收节支1 500元/hm2左右,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与传统手插秧相比,这一效果更为明显。同时泥质育秧不施底肥,减少了肥料投入,符合国家“农药、化肥零增长”的战略要求;不使用薄膜覆盖,减少了白色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应用此项技术后,水稻种植劳动强度大为减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民栽秧难的问题,对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业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3 豫南稻区水稻泥质法育秧应用现状

3.1 泥质育秧推广迅速,水稻抛栽焕发生机

泥质法育秧技术于2009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而后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应用,截至2017年,应用面积已超过163万hm2。豫南地区作为主推区域,发展更为迅速。由最初的示范点到示范村,再到示范乡﹑示范镇。短短几年间,泥质育秧在豫南稻区已经形成规模效应。至2016年,豫南地区泥质法育秧应用面积已约达24万hm2,带动了湖北﹑安徽﹑江苏等邻近省的部分城市应用该育秧技术。

泥质育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也带动了水稻抛栽的发展。据统计,仅豫南信阳一地,水稻抛秧面积就由2010年不到1 340 hm2迅速发展到目前的6.66万hm2,个别县(区)达到水稻生产面积的47%,部分乡镇达到60%~90%。信阳地区水稻抛秧生产中90%以上采用了泥质育秧技术。按照增收节支约1 500元/hm2计算,每年创造经济效益约1亿元。3.2 “泥质育秧+机械插秧”推向生产实践

传统机插育秧与营养土法类似,育秧时需准备大量的营养土基质,费工又费力。本课题团队根据泥质育秧与传统机插育秧原理的相通之处,研发并申报了《豫南粳稻机插秧泥质法育秧技术规程》,创新性地将泥质育秧育成的秧苗直接进行机械插秧。目前“泥质育秧+机械插秧”的生产模式已经成功打开了“市场”。同时受益于泥质法操作简单、劳动强度低、节本增效等特点,豫南地区机械插秧发展迅速,由2010年不到5万hm2增长到2016年的20.4万hm2,其中采用泥质育秧技术的面积超过50%[5],豫南地区机械插秧育秧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4 泥质法育抛秧技术应用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4.1 秧田整理质量不过关

部分农户在实际操作中不重视整田,未按要求将秧田整至“田平、泥烂、无杂草”。泥质法育秧以湿润管理为主,畦面及畦沟内均不能有明水。田面不平致使畦面容易积水,导致种子不出苗或秧苗长势弱。泥浆不烂容易使育秧软盘锥孔中泥浆不足或者土坨松散,前者使秧苗难以扎根,导致营养供给不足,后者在抛秧时土坨“一抛就散”,易造成漂秧。

4.2 抛秧时机掌握不准

泥质法育秧春播秧龄17~25 d、夏播秧龄14~20 d、叶龄3.0~4.5叶时即可抛栽。抛秧时若秧龄过短,秧苗素质差且根系太浅,抛栽入田后缓苗期长且影响后期分蘖及灌浆;抛秧时若秧龄过长,则易导致育秧软盘孔与孔之间窜根,增加抛秧难度。

4.3 抛秧质量不高

在实际推广应用中主要表现为抛秧前田不排水和抛秧高度不够。部分地区由于水资源紧张,农户不舍得排水。田面水层较高时抛秧易造成漂秧。抛秧宜向高抛不宜向远抛,抛秧高度不够秧苗落入田后易倾斜。

5 参考文献

[1] 宋世枝,段斌,何世界,等.从粳稻的比较优势看豫南“籼改粳”[J].中国稻米,2014,20(1):48-50.

[2] 宋世枝,何世界,段斌,等.水稻泥质法育秧秧苗根部土坨稳定性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5):42-43.

[3] 宋世枝,段斌,何世界,等.水稻抛植苗原床泥质露天育秧法的设计与效果[J].中国稻米,2007(1):40-42.

[4] 宋晓华,刘秋员,段斌,等.水稻抛植苗“泥质法”育秧优势机理研究综述[J].中国稻米,2016,22(3):14-16.

[5] 何世界,宋晓华,李慧龙,等.水稻“泥质法”育秧原理及在机插育秧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14(5):38.

猜你喜欢
水稻优势现状
水稻种子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画与话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