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助民众破除形式主义痼疾

2018-12-21 04:24公方彬
环球时报 2018-12-21
关键词:形式主义民众政治

公方彬

几天前刚刚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让国人坚定了信心,而且我们未来改革开放的程度将是递进式的。在过去40年里,中国不断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但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让我们敢于承认问题、克服问题、解决问题。尤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党更具有凝聚力、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升了,国家也变得越来越强大。

当然,有些问题不是一劳永逸地就能消除,很可能会以新的形式又生发出来。例如形式主义就可算是一种“痼疾”,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权因此被断送。正是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努力克服这一难题,将消除形式主义作为改善党风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值得重视的是,时至当下,在大力转变党风政风的情况下,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在局部地区甚至有愈发加重的苗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痕迹管理”重“痕”不重“绩”,“文山会海”有所反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成了突出问题。为什么党内党外、上上下下对形式主义的危害清楚明了,且严令改正的情况下,依然难以解决,并且成了顽症?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形式、仪式与形式主义的平衡点、临界点不易把握,缺少科学的判断标准和考评依据。换言之,对于反形式主义我们一直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也没有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规范。反倒是有些规章制度给形式主义留有余地和空间。

其次,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某些工作方式交织在一起,让有些人很难区隔。共产党是通过政治动员群众教育群众获得力量,而动员工作的最大特点是营造政治氛围,并且氛围越浓烈,动员效果越大,这就涉及到仪式和程式,所有这些都有向前延

伸的可能和冲动,从而让一些人掉入形式主义之中。其实,不仅政治动员工作,目前一些对下级工作的评价,执行中央或上级指示情况,都是从形式和氛围营造进入。

再次,习惯性工作方式严重存在于一些人的思维和观念中,加之因循守旧不思改革,很容易加重形式主义。以会议贯彻会议是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也是形式主义的重要载体,这在一些人的实际工作中并未成为要加以注意的问题。比如,中央会议已经通过公开媒体走向群众,下来需要落实于工作,却搞层层传达,并且只是照本宣科了无新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并且导致形式主义。

甚至有少数地方、单位,把中央强调的“讲政治”,变异为“讲小政治”。中央站在党和国家的高度提出“讲政治”,是希望党员干部以党和国家的利益出发,站在更高的层次考虑问题,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而少数地方、单位却以地区的、部门的、单位的或领导个人的利益作为“讲政治”的依据和着眼点,从而让一些党员干部陷入“讲小政治”的圈子里,没有人敢轻易更改,以示自己是遵守“讲政治”的。

解决当前形式主义问题的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在坚持现有措施之外,还可以给民众更大的评价监督权。每一种社会形态和政治生态下,都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刚性考评存在。革命战争年代,之所以较少出现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除了党的先进性,很重要的是立竿见影的绩效评价,即形式主义意味着脱离群众,意味着吃败仗。这容不得形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那么,党获得了执政权后,要保证有同样的刚性评价,避免形式主义毁掉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很重要的是由革命思维向执政思维转变,

以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个刚性的制度性评价系统应是什么?十九大报告已经明确,中国改革“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只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具体到克服形式主义上,值得尝试的可以是赋予民众更大的评价权和监督权,将此化作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刚性约束。

不久前在网上引起热议的一则新闻是,某地汇报新建水渠为27.2公里,而当地村民测量只有8.3公里。可以看出,民众在解决形式主义的问题上是可以发挥相当大作用的。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搞党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权力分解和制衡,但可以找到一种平衡点。即不仅仅是借助,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是一种新政治观下的国家治理模式探索。

选择这样的方式,也是建立于政治自信和政治逻辑之上。既然党的性质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人民群众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那么在保证我们根本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把部分评

价和监督政府或官员的权力分解到人民群众手里,即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也符合政治逻辑和政治伦理。

当然,在落实这种评价和监督方式的设计过程中,特别需要强调两点:一是区别对待人民和民众两个概念,人民是一个政治学概念,民众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中央讲人民,这是政党从政治高度确立的对应关系。对于各级政府来讲,还是具体到属地的民众,实现另一种对等和对接,避免因概念上的差异,而将民众的权力抽象化。

二是让民众的权力能够有机地渗入政府行政行为的过程之中,真正把民众的评价监督权显形化、载体化,富于质感。▲(作者是兰州大学客座教授)

猜你喜欢
形式主义民众政治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爬绳子上船(环球360°)
办公室政治
形式主义的标准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谁去捉拿“形式主义”?
如果上级不官僚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反对官场形式主义问题”调查
谁造成了不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