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灵灵
文化兴城,一座城市如果能找到自己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个性,市民也能共享这份集体记忆,更能唤起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2018年,作为宜昌市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宜昌三峡广播电视总台“三峡广电”微信公众号推出《宜昌记忆》专栏。《宜昌记忆》以宜昌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积淀为脉络,寻找那些有形的记忆,回顾宜昌城市的发展轨迹。专栏一经推出,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同时受到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外籍文史研究人员的浓厚兴趣。
3月12日,《宜昌记忆》诞生,专栏特邀北美宜昌同乡会会长李瑜先生作为主编,他在发刊词中说,宜昌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承载着宜昌人记忆的古迹所剩无几,年轻的宜昌人对自己家乡的过去知道的越来越少,宜昌记忆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个非常悲哀的事情。可喜的是,许多文史研究爱好者在默默地收集整理老宜昌的故事,他们中有年过七旬的老文史工作者,也有年轻一代,有专家也有草根。弘扬宜昌文化,传承宜昌记忆,把文史研究这个传统节目和新媒体有机结合,让更多人通过网络了解到老宜昌的百年故事。
为确保专栏的质量,编辑和主编定期就选题与相关文史专家沟通,围绕读者关心的热点话题有重点有计划地撰写文章,不仅确保专栏的选题新、质量高,也让专栏在时间上有连续性、空间上具有上升性、数量上有积累性,接连推出了《百年前的宜昌妇女》,清明节推出《宜昌老照片中的清明和坟茔》等等,较好地实现了栏目建设与文史研究的“双赢”。
专栏刊载内容新颖、有特色、学术含量高,集中体现宜昌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从而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宜昌。一位有名的文史专家留下这样的评论:《宜昌记忆》以民间的视角,专业的态度,用珍贵的文献和图片,还原历史的真实,记录宜昌的山川人物和社会变迁,具有独特的文史价值。据了解,栏目创办以来,受到了宜昌文史研究专家的大力支持和肯定,先后刊载多篇重量级稿件,这些文章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探索性、学术性,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专栏的学术地位,同时形成了稳定的高端作者群,形成了专题学术研究约稿与自由约稿,在保证稿件质量和权威的基础上,约请名家与文史爱好者的灵活的组稿方式。如 《保卫石牌》一文,被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战的石牌战役,这场决定了中国抗战命运的一战,让更多宜昌人了解了这段传奇,更加铭记这段光荣的历史,文章刊载首日点击率就达到7379次。还有《怀念东方红客轮》,这段珍贵的记载,不但是勾起无数读者的回忆,更是那代人的精神传承,更让我们由此看到了交通的变革,宜昌的变化。让更多喜爱这方面研究的爱好者有了更多可循的依据。
《宜昌记忆》专栏融合地方元素,凸显本土文化,秉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有效地对宜昌地方文史资源进行合理科学开发,明显地突出专栏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深化宜昌历史文化的内涵,而且突出了专栏的“个性”,在同类专栏中尽显“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应。那些老照片中的墙、砖、树、路、房,即使是一些残垣断壁,也镌刻着宜昌城市发展的记忆,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如《宜昌儿童公园的前世今生》一文,对宜昌文化历史追根溯源,让更多宜昌人看到了儿童公园的一次又一次蝶变,也由此看到宜昌城市发展中的变化。文章深受老宜昌人的喜爱,点击量过万次。
城市记忆,不仅是物理符号,更是精神家园的归依,是文脉的延续。一代人孩提时代在小巷中玩耍的场景、狭长小巷里方言的吆喝声,这是许多人对城市难以磨灭的印记。因此,我们在为城市筑起“物质大坝”的同时,更要筑起“文化大坝”,对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加以储蓄留存。城市的更新发展是一种无可抗拒的规律,当新环境、新生活来临时,我们更应该呵护那些承载着人们记忆的城市历史文化,也许这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作为有影响力的公众媒体,这是必须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