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岛澄男与碳纳米管

2018-12-20 06:29
中学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富勒烯碳纳米管太空

在美剧《绝命毒师》里有一个片段,化学老师怀特先生给高中生讲有机化学时总结道:“当你感到不知所措时,你只要记住一个元素——碳。碳是一切的关键。”在人类目前所探索到的宇宙中,碳元素无处不在。如果要讲碳元素的前世今生,恐怕一本大部头的书也不能讲尽。在广阔的碳材料世界中,有一种一维纳米材料——碳纳米管。由于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它成了材料科学家们争相研究的对象。

日本科学家饭岛澄男教授是碳纳米管的发现者,他的故事有趣且鼓舞人心。

1991年,52岁的饭岛澄男几乎每天都在他的设备上忙碌到半夜。这台名为T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机器,高近3米,身形巨大且功能复杂。它能将电子加速到极高的速度,让电子穿过极薄的样品,样品的微观结构就投射到下方的底片上,从而留下了一张原子级的照片。要保证这台“原子照相机”的正常运行,需要给它施加20万伏特的电压。这不是《宠物小精灵》里那拥有绝杀技能的皮卡丘在放电,这可是实实在在的高密度电能。即使是20世纪末,在经济鼎盛的日本,如此高精尖的设备也屈指可数。

27岁从日本东北大学毕业后,饭岛澄男这个腼腆的理学博士就开始与TEM打交道。他兢兢业业地在物质的微观世界里钻研,一晃25年过去了。总体来说,饭岛是一个工作努力、勤奋刻苦的人,而且在金原子观测等领域还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然而,那时候的饭岛却是位不折不扣的“倒霉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让我们把时间调至1985年。英国人哈罗德·克罗托和美国人理查德·斯莫利,在权威学术杂志《自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报告他们制备了一种碳的“小球”,由60个碳原子组成。他们觉得这个结构同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的作品很相似,就将其命名为“巴克明斯特·富勒烯”,简称为富勒烯。

富勒烯一经发现,立刻在学界引起了轰动。在此之前,碳的同素异形体只有石墨、钻石、无定形碳(如炭黑和活性炭)三种,富勒烯是碳的第四种存在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富勒烯呈现出完美的球形结构,表现出了很多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人们感叹于富勒烯的美丽与神奇,因此不断有人说其发现者的贡献值得一枚诺贝尔奖章。事实也正如人所料,1996年,克罗托和斯莫利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然而,当饭岛看到克罗托和斯莫利的论文时,心里却是五味杂陈。因为他早就观察到这种“碳小球”了!早在5年之前的1980年,饭岛就通过TEM看到了一种碳的同心圆结构。依据他的描述,这种结构就像切开的洋葱。但因为用TEM只能观察到微观结构的平面投影,所以当时他没想到这可能是个球体。直至看到发现富勒烯的论文,他才意识到,当时自己观察到的就是几层嵌套在一起的富勒烯!

科学研究就是如此残酷,一不留神,一个重要的发现就与你擦肩而过。

知道错过富勒烯后,饭岛并没有灰心,仍然日复一日地在TEM下观察着。命运待勤勉者终归不薄。可不,又一个机会悄然来到。

1991年1月的一天,饭岛用高压电弧处理了一些碳,并试图观察这些样品的纳米结构。这时,一种熟悉的结构又出现在了他的视线里,不过这种结构不是“切开的洋葱”,而是一根中空的“管子”。有了錯失发现富勒烯的惨痛经历,这一次,饭岛可不会再简单地把这根“管子”当成某种平面的结构了。他立刻用获取的二维数据合成了一个三维模型,并做出推断:这是碳的中空管结构。随后,饭岛马上对这种结构开展了更深入的考察,包括管的直径、管层的原子组成,以及这种管结构的生长原理等。

在经过了10个月的细致钻研后,饭岛将他的研究成果发表了出来,向世界展示了这种材料——碳纳米管。饭岛澄男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碳纳米管之父”。

碳纳米管一跃成为学术界的新宠。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开始展开相关研究,为我们展示了这种新材料的更多神奇之处。其中备受瞩目的,就是碳纳米管的电学性质。

一根碳纳米管,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将一大块由碳原子组成的平面卷起来而形成的,就如同把一张纸卷成纸筒那样。而将这块碳平面卷起来的方式决定了最终产生的碳纳米管的性能。假设你手中有一张纸,你可以沿着边的平行线(图a)、沿着对角线(图b)或是其他方式(图c)把它卷起来。如果将碳平面沿着与边平行的线卷,就得到了“锯齿型”碳纳米管。它会表现出类似半导体的性质,此种碳纳米管有希望取代传统的硅材料,应用在芯片中。如果沿着对角线卷,所得到的碳纳米管被称为“扶手椅型”。电子在其中传输时不会发生散射,如同从大炮中发射的炮弹一般。这类型的碳纳米管具有极高的导电性(比铜高10 000倍)。至于用其他方式卷得的碳纳米管,被命名为“螺旋型”,其导电性介于前两者之间。

除了导电性,看似纤细的碳纳米管,实则有着极高的力学强度。理论上,完美的碳纳米管抗拉强度是钢的100倍,但密度却只有钢的1/6。如此优异的特性当然会给科学家带来无限的遐想。人类进入航天时代以来,就一直梦想着可以建造一架太空电梯,从地面直达太空,而这种太空电梯需要极高强度的缆绳来进行牵引。目前,碳纳米管是已知的唯一可用作太空电梯缆绳的材料。当然,为了实现这样的美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实验室中得到的碳纳米管,长度大都在微米级别。我们不可能靠着一根如此短的管子去构建穿破大气层的太空电梯。于是,当务之急便是想办法将碳纳米管做长。目前采用最广泛的生产碳纳米管的方法是催化法。这种方法的思路类似于种菜:首先,选用尺寸微小的催化剂作为“种子”,在特定条件下让含碳的原料与催化剂进行反应,如同给种子施加肥料。如此这般,催化剂可以将原料中的碳原子提取出来,并重新排列成碳纳米管。催化剂的优劣、含碳原料的选取、生产条件的精确控制,多种复杂的因素制约着碳纳米管的质量与长度。

好消息是,中国科学家在碳纳米管生长这一研究领域已有不俗的表现。2009年,我国成功制备出单根长度超过18.5厘米的超长碳纳米管。仅仅4年之后,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又将这一纪录提高到了55厘米。如果把这根碳纳米管的直径放大到头发丝的尺寸,那么它的长度将有25千米,可以环绕标准操场60多圈。

如今,年近八十的饭岛教授仍然活跃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满头银发的他仍然和他的老伙伴TEM一起,奋力探索着微观世界的奥秘。

最后还有一个小彩蛋:1976年,有两位法国科学家研究发现,通过分解苯能得到一种“纤维状”的碳。不过当时他们对于这一发现并不在意,只是随便地将成果发表在一个影响力不大的期刊上。如果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这篇论文,就会发现当年他们观察到的就是——碳纳米管。

猜你喜欢
富勒烯碳纳米管太空
上太空,安个“家”
钻石级抗衰 诺贝尔奖光环揭开“富勒烯”的神秘面纱
富勒烯基聚合物制备研究的进展
新型富勒烯的合成
碳纳米管阵列/环氧树脂的导热导电性能
聚赖氨酸/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测定大米中的铅
拓扑缺陷对Armchair型小管径多壁碳纳米管输运性质的影响
基于曲率和电子结构的掺杂C50和C70富勒烯的稳定性研究
太空遇险
畅游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