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小庆 王艺菲 段乃征 尤婧玮
摘要:随着世界政治经济飞速发展,各國之间的激烈竞争逐渐体现于方方面面,其中体育即是其中较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就需要在帮助学生增强体质的基础上致力于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与管理,以为综合国力提升增添助力。具体而言,体育教师可以将知识管理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管理活动当中,同时不断对具体实施策略进行有效探寻,益于体育竞技人才综合能力稳步提升。
关键词:知识管理理论;竞技体育人才;管理策略
知识管理是一种创新性的战略管理手段,其一般可以划分为四大流派,每种流派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但是还是会有一定的共通性,如着重强调对个体的尊重、对创新科技的运用以及对学生主体作用的挖掘等等。依据以上相关理论展开竞技体育人才管理活动,体育教师即可以高效率完成预想的培养教育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基于实际学情展开具体策略研究与改进,从而借助更加科学而优质的人才管理措施强化提升学生们的体育竞技综合技能,益于其迅速全面成长与发展。
一、注重鼓励评价,增强学生主动锻炼意识
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清除地认识到一点,即任何管理培养措施的实施都需要学生们的主动配合,否则任何管理工作都是在做无用功。因此,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首先就需要在知识管理理论指引下对自己以往的评价模式作出一定改变,具体可增加对鼓励评价的重视,从而在给予学生有效肯定的基础上益于其自信心大幅度提升,这样学生们就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益于竞技体育人才脱颖而出。
例如,在带领学生们学习锻炼羽毛球体育技能的时候,限于每个学生不同的体能基础、肢体灵活性以及动作领悟能力等,有的学生可以迅速抓住关键性动作的要领实现科学训练,而有的学生在此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却有着很好的体能,即使运动很长时间也不会觉得体力不支等等。面对以上现实情况,体育教师就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然后着重进行针对性表扬与鼓励,以益于学生在教师不断肯定中逐步拥有强烈的体育锻炼信心与热情,进而促使自身主动锻炼意识逐步增强,大大提升竞技体育人才挖掘与管理效率。
二、尊重个体差异,强化学生体育竞技特长
高校学生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先天性身体素质,与此同时,每个学生以往的生活、学习经历都是不尽相同的,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爱好,进而基本决定了学生可能的体育发展道路。鉴于此种情况,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就需要给予学生个体极大的尊重,以在因材施教原则的指引下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强化学生们的体育竞技特长。
具体而言,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首先需要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时时关注所教每一个学生,以对他们的具体体育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每个学生比较有优势的体育竞技项目,如有的学生爆发力比较好,因此在短跑项目中可能表现比较突出;有的学生耐力比较好,那么他在长跑中的表现就可能优于其他人;等等。接着,体育教师还需要通过课下亲密交流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爱好,认识到每个学生愿意在哪一项目练习上付出较多努力。在以上基础上,体育教师就可以将学生们具体划分为不同的体育练习小组,如篮球训练小组、足球训练小组等等,这样,体育教师在基础教学之余就可以对各小组同学进行专门的体育指导训练,以将他们的专项体育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强化学生体育竞技特长,最终促使他们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体育储备人才。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技能训练效率
在对体育人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持续性的培训锻炼通常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体育竞技人才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各体育教师对此也需要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但是他们通常所采取的管理培训措施却往往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不利于体育人才持续发展。据此,在平时体育训练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在知识管理理论的指引下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培训管理活动当中,以增加体育训练的科学性,大大提升学生体育技能训练效率。
例如,在针对短跑体育小组学生展开具体训练活动的时候,首先在技术动作讲解环节,体育教师即可以将关键性动作制作成动画视频形式,从而通过慢动作播放、暂停等计算机操作而帮助学生们快速掌握相关技巧,助力其有效训练。其次,在学生具体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也可以将学生每一次奔跑的过程录下来,然后连接到电脑上,以进行重复播放观察,这样,体育教师即可以迅速捕捉到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而及时帮助学生进行改正。经过以上系列科学训练环节,学生们的体育竞技技能即可得以迅速提升,大大提高训练效率。
总之,在当前竞技体育人才备受关注的大环境下,各高校体育教师就需要在知识管理理论的指引下进行深入的培训管理策略探寻,从而借助系列科学具体的训练手段促使学生们成长为不可或缺的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耀东,柳海民.论教练员教育知识管理的建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0):134-138.
[2]张冰.网络境遇下的体育训练与体育教师的知识管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05):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