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凌晨,河北张家口盛华化工有限公司附近发生的一起爆炸事故牵动了人们的心,此次事故致23人失去了鲜活的生命,与此同时也导致了23个家庭支离破碎。虽然事故之后,已有烧伤、急诊重症、烧伤护理、心理援助等38名国家和省级专家抵张协助开展救治工作,但生命不可能再有重来的机会。在惋惜的同时,我们呼吁从事危化品运输工作的工作者从此次事故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平日多了解一些基本安全知识,不让悲剧再次发生。
2018年11月28日零时41分,张家口市桥东区大仓盖镇盛华化工有限公司附近发生一起爆炸事故。经河北省张家口市消防和电力部门核实,当地爆炸事故调查的初步原因为运输乙炔的大货车爆炸,引起了化工厂周边车辆连环爆炸燃烧。
截至2018年11月28日晚9时许,确认已有23人死亡,22人受伤,其中8名伤势较重的伤员已被送往北京医院进行救治。
22名伤员中,在张家口住院治疗10名,在北京治疗8名,4名轻微伤员已出院,伤员总体病情基本稳定。
遇难者遗体DNA认定情况:
截至11月29日18时,张家口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经DNA对比,已确认7名失联人员身份。
截至11月30日15时,张家口市公安局刑警支队DNA实验室对死亡者DNA鉴定已完成20人;其余3名死亡者DNA鉴定仍在进行中。
截至12月1日,张家口市公安局刑警支队DNA实验室对遇难者DNA鉴定已全部完成。确认的23名遇难者,与遇难者家属登记失联的23人身份相符。
经初步调查,事故中过火大货车38辆、小型车12辆。
事故发生后,河北省张家口市立即成立事故处置现场指挥部,迅速开展现场搜救、伤者救治、环境监测等工作,并对事故原因展开调查。在应急管理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下,事故调查组从中国化工协会、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应急管理部消防研究所等单位选调15名行业权威专家,邀请公安部门国家级爆炸专家,组成事故调查专家组,通过事故现场勘察、查阅相关资料、调阅操作参数、询问有关人员、专家技术分析,初步查明,张家口市“11•28”爆燃事故直接原因是:中国化工集团河北盛华化工有限公司氯乙烯气柜发生泄漏,泄漏的氯乙烯扩散到厂区外公路上,遇明火发生爆燃,导致停放公路两侧等候卸货车辆的司机等23人死亡、22人受伤。
2018年11月28日,接到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河北盛华化工有限公司附近发生爆炸造成重大伤亡后,应急管理部高度重视,已派出副部长付建华率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协助地方全力做好伤员救治、善后处置和事故调查处理等工作。
2018年11月28日零时41分,张家口市119指挥中心接报,桥东区大仓盖镇盛华化工有限公司附近发生爆燃。指挥中心第一时间调集6个消防中队、19部消防车和约100名消防队员赶赴现场分析研判火情,组织扑救火灾,并对事故现场和外围实施临时管控。市120急救中心派出5辆救护车、46名医务人员前往现场救援。
明火在28日凌晨2时48分基本扑灭,现场搜救工作基本结束。
2018年11月29日晚间,张家口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张家口市政府发言人、副秘书长张文浩表示,涉事企业相关负责人已被管控。
2018年11月30日,涉事企业15名相关责任人已被警方控制。
甘肃省兰州炼油化工总厂“12·8”硫化氢中毒事故
1992年12月8日,甘肃省一工程队在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催化裂化装置南面的含硫污水管道主干线进行挖掘作业时,发生中毒窒息事故,造成6人死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施工队违反厂下水井管理的有关规定,为了掏水和排水方便,将下水井盖打开,在井的西北方向又打开一个长约1 m的“V”形缺口。由于含硫污水的排放不均衡,从“V”字形缺口处外溢的硫化氢沉积蔓延至施工人员处,造成中毒事故。
中石油兰州石油化工公司“12·11”水罐闪爆事故
2006年12月11日,中石油兰州石油化工公司助剂厂在对装置内常压凝水储罐(T K-1808)顶部进行焊接配管作业时,发生闪爆事故,造成3人死亡。事故的直接原因:冷凝水罐T K-1808内窜入了来自脱丁烷塔进料换热器的可燃气体正丁烷,在该罐上部气相空间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到落入罐内的焊花发生闪爆。
徐州电化厂树脂车间“12·14”氯乙烯泄漏爆炸事故
1985年12月14日,江苏省徐州电化厂树脂车间发生空间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1人重伤,6人轻伤,厂房倒塌。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树脂车间共聚工段11#釜的人孔垫在升温过程中超温超压,被冲开两道65 mm和75 mm的裂缝,看釜工不在釜前监控,没能及时发现超温超压情况。大量氯乙烯泄漏,由于静电积聚发生爆炸。
江苏省常州市春江公司“12·26”爆炸事故
2004年12月26日,江苏省常州市春江公司生产车间反应釜在进行化学品试验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厂试验人员和操作工未掌握生产工艺及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自定操作参数和操作条件进行中试生产,造成釜内气相物质不稳定,大量气体从管道快速排出,气体流速过快产生静电火花而引发爆炸。
安徽省淮南市超强化工公司“12·8”爆炸事故
2008年12月8日,安徽省淮南市超强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二甲基吡咯烷酮的设备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轻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公司生产二甲基吡咯烷酮的设备在检修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造成导热油泄漏遇高温发生爆炸。
宁夏宝丰能源集团公司“12·17”硫化氢中毒事故
2011年12月17日,宁夏宝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苯加氢项目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造成3人死亡,9人受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一名苯加氢员工在巡检时发现非芳烃地下废液槽抽出泵的轴封有渗漏,在通知现场主操后,对渗漏部位进行检查时,不慎掉入槽外的地坑中昏迷,随后多人盲目施救相继中毒。
河南巩义市五发助剂厂“12·24”爆炸事故
2011年12月24日,河南省郑州巩义市五发助剂厂发生石蜡原料储罐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塑料输料管老化脱落,导致管内的液体石蜡大量泄漏,遇到锅炉的明火后燃烧爆炸。
江苏连云港聚鑫生物公司“12·9”重大爆炸事故
2017年12月9日,江苏省连云港市聚鑫生物公司车间二氯苯生产装置发生爆炸事故,导致装置所在的四车间和相邻的六车间坍塌,造成10人死亡,1人轻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1#保温釜内由于混入杂质,在绝热高温下,釜内物料发生化学反应,持续放热升温;使用压缩空气压料,物料与空气接触,加剧釜内化学反应,在紧急卸压放空时,遇静电火花燃烧;釜内压力骤升,物料大量喷出,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燃烧火源发生爆炸。
天津染化公司“12·10”爆炸事故
1985年12月10日,天津染化公司五厂一车间间苯二胺工段硝化工序操作工因违反安全技术规定引发爆炸,造成2人死亡,3人重伤,5人轻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操作工投完混酸后,在没开搅拌机的情况下,向硝化反应釜加入硝基苯,且擅自离岗。被发现后又因处理不当,违反安全技术规定启动搅拌,物料剧烈反应,瞬间爆炸。
张家口树脂厂“12·1”氯乙烯泄漏爆炸事故
1991年12月1日,河北省张家口树脂厂聚氯乙烯树脂车间聚合工段发生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8人受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用于制作法兰的钢材质量不合格,单体高位槽至聚合釜单体输送管道连接法兰沿圆周处开裂,大量氯乙烯泄漏并发生爆炸。另外,聚合厂房系砖结构而非防爆厂房,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导致事故扩大。
贵州有机化工厂研究所“12·2”爆炸事故
1992年12月2日,贵州有机化工厂研究所试验车间在研制地板胶时,因中试增温使反应失控导致爆炸,造成4人死亡,多人受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未按规程升温和加料,使系统温度和压力急剧升高反应失控,造成釜内可燃物料冲开人孔盖喷出,人孔盖在飞出后因撞击产生火花,引起爆炸性混合物空间爆炸。
山东日科化学股份有限公司“12·19”火灾事故
2017年12月19日,山东日科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干燥一车间低温等离子环保除味设备发生一起火灾事故,造成7人死亡,4人受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干燥一车间对未通过验收的燃气热风炉进行手动点火(联锁未投用),导致天然气通过燃气热风炉窜入干燥系统内,与系统内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到电火花发生爆燃,并引燃其他可燃物料,发生火灾事故。
河北省沧州市化工厂“12·12”氯气中毒事故
1990年12月12日,河北省沧州市化工厂发生氯气外泄事故,造成厂外群众800余人吸入氯气,其中147人到医院求治,19人住院治疗。事故的直接原因:开启通往尾气系统的阀门时速度过快,使压力较高的氯气突然进入常压的尾气管,将尾气管冲坏,造成氯气泄漏。
内蒙古阿拉善盟吉兰泰氯碱化工公司“12·2”爆炸事故
2010年12月2日,内蒙古阿拉善盟吉兰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发生一起氯乙烯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在处理转化器漏点时错误地关闭了补水阀、旁通阀、溢流阀、蒸汽回流阀,致使氯化氢和乙炔的混合气体反应生成氯乙烯的反应热不能及时移走,最终导致转化器内的热水汽化超压而发生爆炸。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九州化工厂“12·29”爆炸事故
2013年12月29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九州化工厂在一辆双氧水槽罐车卸料至多个双氧水包装桶过程中,一装满双氧水的包装桶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万元。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违规使用盛装过盐酸的塑料桶盛装双氧水,桶内残存的铁离子及其他金属杂质引起双氧水急剧分解导致超压爆炸。
湖北省浠水县福瑞德化工公司“12·13”爆炸事故
2004年12月13日,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福瑞德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公司尿素事业部变换工段变炉出口至热交换器的管道发生泄漏,引发火灾、爆炸。
甘肃省新川肥料公司“12·20”中毒窒息事故
2010年12月20日,甘肃省新川肥料有限公司发生气体中毒窒息事故,造成5人死亡,2人受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电气故障导致曼海姆反应炉尾气在粉碎机地坑内大量聚集,致使正在检修的人员和后续救援人员相继中毒窒息。
昆明全新生物制药公司“12·30”爆炸事故
2010年12月30日,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全新制药有限公司片剂车间发生爆燃事故,造成5人死亡,8人受伤。事发时,检修人员为给空调更换过滤器,断电停止了空调工作,净化后的空气无法进入洁净区,同时,烘箱内的循环热气流使粒料中的水分和乙醇蒸发,烘箱内积聚了达到爆炸极限的乙醇气体。操作人员在烘箱烘烤过程中开关烘箱送风机或者轴流风机运转过程中产生电器火花,引爆积累在烘箱中的爆炸性混合气体。
张家口爆炸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项排查整治活动。如此惨痛的事故令人触目惊心,为了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从事危化品运输的工作者要不断地学习安全知识,有关部门也要不断地完善规章制度,共同营造安全氛围。
各地化工厂周边,甚至高速公路辅路经常会见到运输化工原料或产品的槽罐车排队停放。化工产品要生产,要流通基本全靠这些特种车辆。所以,有关部门和化工单位对此类车辆的监管是否到位;是否有分类科学的行业规范;是否定期开展车辆隐患排查;是否能够确保此类车辆不会带病上路,超期服役……显得尤为重要。
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经验:在有最低时速限制的高速公路上,与众多私家车、高速客车同时行进的危化品运输车辆屡见不鲜。比如天津港入港的高速公路上这样的情况每日都在上演着,这些车辆就好比行走的炸弹,一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了解什么是危险品是至关重要的。有些司机师傅在运输货物的时候,压根不知道自己运输的是什么,或者对运输物品的性质不了解。《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特殊行业的岗位培训其实是员工的“护身符”,危化品行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运输车辆司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驾驶技能,还要熟知自己运输的原料或产品的特性,熟练掌握运输和扑救方法。通过新闻报道可知,危化品在倒罐和运输中最易发生问题,以此,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事故发生的几率。
造成危化品事故的原因是多样的:明火、高温、静电、化学品反应、物理碰撞、操作不当、纵火等。该类事故一般都伴随火灾或爆炸,波及范围较广、次生灾害严重,一旦发生,必是伤亡严重,损失巨大。因此,救援人员的反应速度、处置方式尤为重要。危化品事故处置最需要的不是不畏牺牲的精神,而是精准的专业知识,把握特性,因材施救才是降低损失、缩小影响范围的核心要义。
在预防危化品泄露之前,我们要了解运输的危化品有哪些情况会泄露发生爆炸,然后有针对性的检查。
原因一:运输可燃气体泄露
预防措施:
检查设备的动静密封处是否密封完好。
检查设备管道是否有腐蚀。
检查水封是否有足够的水,是否有断水或未加水跑气的情况。
检查设备管道阀门是否完好,是否有阀门缺陷或断裂的情况。
原因二:系统负压,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混合
预防措施:
防止系统停车,停车后随温度下降,造成负压,由敞口吸入气体引起爆炸。
防止系统停水,停水后水封因泄露失去作用,导致空气吸入引起爆炸。
清理气体入口,剔除入口管线杂物或结晶水。
原因三:系统生产时氧含量超标
原因四:系统串气
这两种原因多数是由于操作失误、系统缺陷、违章操作引起的。在运输这类危化品时最好对运输配送人员进行危化品专业知识培训,减少误操作的发生。
原因五:违章动火
这类主要是人为原因较大,对动火操作不熟练、不了解准确的动火时机、无安全意识私自动火等,这些经过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都是可以避免的。
疏散与隔离:泄露发生后首先防止扩散,紧接着疏散无关人员,隔离泄露污染区,如果是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大量泄露,一定要第一时间拨打“119”报警。
切断火源:切断污染区各种火源,防止易燃物遇明火发生爆炸。
自我防护:了解泄露化学品性质和反应特征,于高处和上风处进行处理,切勿单独行动。
泄露物的处置:气体泄露应及时合理的通风,少量液体泄露可用砂土或其他不燃吸附剂吸附后做处理。固体泄露物应采用适当的工具收集,再用水冲洗地面。
危化品几乎都是在专业领域运用,普通人员对它们的特性知之甚少,而危险性大又是它们的一个显著特征——有的易燃,有的易爆,有的有毒,有的强腐蚀……一旦发生事故,不当的处置方式极有可能带来更大的伤害。所以,源头上的“防”比事故后的“救”更加关键。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编辑整理/夏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