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春华
烂面烧饼,是一种源于镇江东乡丹徒、丁岗、大港、姚桥一带特有的民间面食小吃。旧时,每逢中秋佳节,东乡农村家家户户有做烂面烧饼的习俗,寓意幸福团圆,所以又称“团圆饼”。
烂面烧饼历史悠久,据传宋代就已经有了。苏东坡尝过烂面烧饼后写下了“此饼送与蟠桃会,神仙取饼不取桃”的诗句。明太祖朱元璋乞讨度日时,吃过美味的烂面烧饼,当皇帝后还念念不忘,想吃烂面烧饼。一日皇帝早膳正在吃此物,刚咬一口,大臣刘伯温求见。皇帝恐怕被看出来连忙用碗扣上。问刘是何物,刘伯温心里有底,说道:“半似日兮半似月,刚被金龙咬一缺。”君臣相视而笑。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南巡镇江时也尝了东乡的烂面烧饼,回京城后想吃,曾派御厨专程来学做烂面烧饼。后来,烂面烧饼逐渐在镇江、扬州地区推广流传开来。
烂面烧饼制作方法奇特,关键是面要“烂”,而且“烂醉如泥”。和面时要用热水,需掌握面粉与水的比例,面要和得烂烂的,软软的,软得抓不上手。面和好后得醒发一个小时,待面充分舒展后再行包制馅料。馅料随食者口味喜好可荤可素。素的通常有青菜、荠菜、萝卜丝等味,荤的则可包上鲜肉馅。
包烂面烧饼馅料是个技术活,是制作烂面烧饼的关键工序,需掌握技巧。先在案板上铺一层厚厚的面粉,然后用手沾上点面粉,抓一块潮乎乎、烂乎乎的面团,放于案板上裹住面粉将其拍圆拍平,包上一团馅料,将四周拢起、封口捏紧。将包好馅料的面团在案板上整形,再将其拍圆拍平拍薄,拍得越圆越薄越匀越好,能够隐约看到内里的馅料最佳。这里的“拍”字,是做烧饼馅料的诀窍,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否则手便会被烂面粘住,包不了多少馅料。但也有人为了防止烂面粘手,不用面粉而改用油水的。
接着将拍好的烂面饼,放在农家大灶的铁锅内,加点菜籽油煎靠。一边煎靠,一边淋油,掌控好火候,经过几个翻身,待两面煎黄、煎透,满屋弥漫着诱人的芬芳,飞金点翠的烂面烧饼就大功告成了。
旧时中秋佳节,镇江东乡家家必做烂面烧饼,而最为有趣的是婴儿出生一百天过“百露”时,外婆家必须要送烂面烧饼祝贺,当地人俗称“拍屁股”,意思是这么一拍,今后小孩子就可以坐得稳稳当当的了。过去,东乡人把会不会制作烂面烧饼作为媳妇能干与否的标准,不会制作烂面烧饼的姑娘出嫁前母亲也要突击传授技艺,以免被婆家亲友小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