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史春迟 通讯员 张晓静 徐社军
2018年6月,清丰县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县,与兰考县、林州市等18个县(市、区)共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该县为何能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先行一步?答案在田野间,一座座标准化食用菌大棚搭起脱贫致富的希望;答案在村落里,泥泞的乡间小路变成平整的水泥路,一块块废旧坑塘细心打扮成亮丽的风景;答案在乡风中,高额彩礼、恶俗婚闹等陈规陋习被摒弃,孝老爱亲、自创家业等美德深入人心……
近年来,清丰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振兴”重要指示,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用笨办法、下硬功夫,坚持不懈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清丰县把产业兴旺放在首要位置,把发展致富产业作为农民群众脱贫增收的根本出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措施按下发展“快进键”,一幅富业富民的画卷在清丰县的田间地头展开。
清丰县高堡乡有7个食用菌基地,当地群众称之为“七朵金花”,基地产出的双孢菇等优良品种是出口日本的“香饽饽”。该乡东吉村贫困户李得军是“种植标兵”,今年年初县里召开总结表彰大会,他作为唯一一个贫困户代表上台发言:“有到户增收资金、金融扶贫贷款,还能‘零租金’承包大棚,脱贫不是事儿!”
2017年以来,清丰县大力推进“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积极推行“党建作保障、政府作引导、公司作龙头、基地作示范、贫困户作股东、种植户作产业”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全县建成食用菌示范基地70个、标准化大棚约10 200座、食用菌合作社45家,高达1 300多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面积实现综合产值20多亿元。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壮大,更充分激发贫困户、种植户的内生动力,辐射带动1.5万余名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有种植能力的贫困户,纷纷参与技术培训,利用到户增收资金等自主种植;不具备自主种植条件的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签订协议,利用生产要素入股,享受保底分红和利润分红;托管经营、基地务工、电商销售等带贫方式百花齐放,吸纳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走上产业脱贫道路。
“别看这个摊位不起眼,一天能收入一二百元!”每逢周末,清丰县双庙乡沙格寨村村民孙守训都会起个大早,赶到村口的“军旅乐园”出摊,“来村里感受红色文化的游客很多,俺的生意不错,因此脱了贫。”抗战时期,沙格寨村是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军区后方医院所在地。时光流逝,地处偏僻又无产业支撑的沙格寨村,逐渐成了贫困村。乡村振兴号角吹响后,“挖掘支前故事,发展红色旅游”成为该村致富的突破口。
立足特色资源禀赋,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加快“一村一品”工程建设,是清丰县抓产业促脱贫的另一“主战场”。单拐村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旅综合体,东安上村利用1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村,“全国驯虎第一村”梅庄村利用马戏资源叫响品牌……
“如果水分太少,木耳就顶不出来;如果地温达到30摄氏度,这些菌棒就‘发烧’了”虽不是技术人员,清丰县双庙乡党委书记武俭阔却是当地群众最信任的“专家”。关于食用菌,他不仅讲得头头是道,更能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动手操作。“把贫困户当成自己的家人,把食用菌产业带贫当成自己的事业。”武俭阔说,他没有学习的秘诀,只有“笨办法”。
像武俭阔一样扎进田间地头的“蘑菇书记”,清丰县还有很多。激发“组织动能”,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清丰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以各村种植食用菌进度、收益、带贫户数为标准,每半月一次评比。如果干不好,丢人的是自己。”武俭阔说。
为推进“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清丰县建立县乡村三级党组织直接抓、三级党组织书记具体抓、驻村第一书记蹲点抓的推进机制,推行县级领导干部包棚、县直单位联乡建棚、党员干部创业建棚的建设模式。食用菌基地建设在哪里,党支部就建设在哪里。清丰县指导各乡镇成立食用菌发展党支部53个,选派178名优秀县直单位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242名县直单位干部任驻村工作队员,全县5 000余名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帮思想、帮资金、帮协调,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
清丰县把村 “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契机,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产业发展好、带富效果突出的党员被吸纳到村 “两委”班子,对软弱涣散后进村基层党组织加强整顿;创新实施基层党组织书记 “群组式”帮带培养,通过培训、观摩、座谈等形式,实行书记帮带、部门帮带、延伸帮带,激发基层党组织书记助力产业发展的活力。
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效,在清丰县被纳入乡村两级领导干部重要考核范畴。 《乡镇科级干部横向比较排队办法》 《农村党支部书记352X绩效考核办法》等党员干部考评管理新办法相继出台,“四议两公开”、党风政风监督检查等制度被严格落实,营造风清气正的农村基层政治生态。
“游人看风景,俺在风景中。”作为国家级文明村,清丰县韩村镇西赵楼村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生态花园”。
走进村里,一眼就能瞧见小桥流水的美景,欣赏野鸭嬉戏、锦鲤跳跃的风情;宽阔笔直的道路两旁,法国梧桐、大叶女贞等苗木与复古样式的路灯相映成趣;文化广场上,各种运动器材一溜排开,凉亭、长廊点缀其中;农家书屋内,各类书籍摆放整齐,前来看书读报的村民络绎不绝……
西赵楼村的美,也是清丰县在乡村振兴中追求与实践的 “美”。清丰县围绕人居环境、生态建设、文明乡风、文化阵地等内容,打造“颜值”与“气质”并存的美丽乡村。
实施 “生态清丰”系列工程,全域构建绿色新生态。推进 “绿化清丰”,2018年全县新增造林面积2.2万亩,新增、完善农田林面积35.2万亩,村庄林木覆盖率达32%以上;推进 “清溪清丰”,全面落实 “河长制”,投资1.8亿元对全县所有河道进行清淤、绿化、建坝、建闸;加快推进引黄调蓄、马颊河沿河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提升水生态环境品质。
补齐农村人居环境 “短板”,发力农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 “清洁清丰”实现县乡村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污水处理、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气化清丰”加快 “煤改气”步伐,全县503个行政村全部达到 “村村通”天然气供气条件; “甘甜清丰”巩固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推进 “南水北调”工程向农村延伸。
倡导移风易俗,文明乡风浸润人心。持续开展 “好媳妇” “好婆婆” “孝老子女”等文明创建评选活动,涌现出孟瑞鹏、姚凤竹等一大批事迹感人、社会认同的乡村先进典型;发布农村红白事指导意见,对红白事标准进行明确要求,在全社会形成以 “虚讲排场”为耻,以 “家庭和美、自创家业”为荣的良好风气。
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让群众过得更加有滋有味。大力推进基层文化综合服务中心 (社区)建设,改造村级文化广场及文化大院, “舞台艺术送农民” “送文化下乡”等各类文化活动风生水起,满足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环境越来越美,过去几辈子人不敢想的事,如今都实现了。”西赵楼村村民邵建利为生活在农村而自豪, “咱农村不输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