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遇和挑战中,中国经济经历了波澜起伏的一年。在2018年年底,民营经济又重新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从1980年温州章华妹拿到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开始,近40年来,一大批民营企业蓬勃兴起,民营经济不断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走上了世界经济的舞台。据国家发改委称,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超过了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据统计,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可以说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而年中,“民营经济退场论”一度甚嚣尘上,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们该如何看待民营经济的历史地位?民营经济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哪些困难?又该如何发展,走向何方?
在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曹远征看来,“民营经济从计划经济脱胎而来,始终在风雨中成长”。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刚开始对民营经济是歧视的,认为它顶多是个补充,是个阶段性现象,随后认为它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说它不仅是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这是认识的深化”。
如今,中国经济纳入全球化,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不断迭代,对民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曹远征看来,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核心在于产权保护,只有产权清晰才能保护,有恒产才有恒心,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曹远征: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现在大家经常讨论的一个民营经济问题,是融资难、融资贵。但这是个历史现象,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作为一个历史现象来说,是发展中国家本身就资本短缺。由于资本短缺,所有的企业都是负债经营,又是高杠杆,这是不可避免的。要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核心是发展资本市场,是股权融资,而不是债务融资,而恰恰发展中国家这个是比较薄弱的。
我们说由于中国经济纳入全球化,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中国经济也由高速增长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阶段,技术进步变成一个核心问题,变成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态势,人才的培养、技术的进步,也成为今后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方向。 如果还是用过去那种经营模式,显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