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冬青 林[九][虎]臣
学生时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渔民在海边晒太阳,一位富商走过来说:天气这么好为什么不去捕鱼呢?
渔夫:先生,捕鱼干什么呢?富商:能挣很多钱啊。
渔夫:挣钱又为了做什么呢?富商:可以买一艘更大的船。
渔夫:先生,买大船又做什么呢?富商:可以打更多的鱼,挣更多的钱。
渔夫:那又能怎么样呢?富商:这样你就可以像我这样,在海边晒太阳。
渔夫:先生,我现在正在这样做呢!
当时不知道这是著名的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的精彩部分,但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觉得是很有哲理的一段话。
也许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逐金钱,可等到工作了,成家了,有孩子了,被裹挟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时,才体会到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其实做不了渔夫。
你想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过年回家,总是会有人问:买房了没有?挣多少钱?买车了没有?
大学毕业,你想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总会有人来问:这份工作挣多少钱?有没有升职啊?你的同学毕业都挣多少钱?他们都在哪儿工作?
你想轻松地带着孩子出去游玩?总会有人关切地问:孩子补课没有?学没学什么特长班呢?有没有学区房啊?将来上哪所学校啊?
这个社会的生存资源就这么多,不跑在前面,就没法分得更多的资源,你为此焦虑。
越努力越成功,但你有拖延症,努力得不够,你焦虑。
你有三年计划,五年计划,想达到某种发展层级,可没达到目标,你焦虑。
这是你现实生活的刚需,你害怕失去,顶着压力工作,你焦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状况都有需求,这种需求是个过程。马斯洛把人不断发展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同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人类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会保留自我实现的本性与倾向,所以能在工作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通过工作获得自尊感,证明自己的能力,体验人生价值的高峰。但在追逐高峰体验的过程中,出现一种价值的异化现象——为了保住现在的优秀,为了获得更好的资源,不管自己是否喜欢,只要被社会认可和赞同,就情愿顶着“压力山大”。就像那些被称为“别人家孩子”的优秀者,也在马不停蹄加班熬夜,以抵御无时不在、如影随形的焦虑。
今时今日,是经济发展最好的时代,也是最让人焦虑的时代。这种焦虑并非停留在心里,而是催促每个人更加努力甚至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损害健康,甚至拿命换钱。
很多人都隐约意识到这一点,却无力扭转局面,只是去寄托于健身、养生,甚至寄托于社会保障。因此,我们实际上并不需要抵制过度的健身养生乱象,而是应该聚焦源头,集中精力去抵御过度的焦虑。
焦虑是把双刃剑。诚然,适度的焦虑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好处,但我们无法将自身抽离压力源,长期慢性的负面情绪会让人焦躁不安、人际关系受损,血压升高、失眠脱发、心血管疾病多发、肠胃病十之八九,还会形成许多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疾病。
北京有位20多歲的年轻人因为胃出血猝死工作岗位上,这不是恶性疾病,也不是现代医学难以攻克的疾病,却夺去了鲜活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
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而现在我们似乎把生活过反了。我们在透支身体,拿命换钱,一边作死熬夜一边吃保健品,以求用内在的冲突平衡来防御焦虑带来的恐惧。
生活不止是一种方式。如果能以开放、系统的观点去认识这个世界多元的存在,将是一种抵御焦虑的健康生活方式。尊重每一种生命形态,投资未来而不是透支未来的健康,再用跑鞋和枸杞去安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