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
人体骨骼的数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少,最终成一个固定值。成人骨骼分头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四部分共206块骨骼,而新生儿骨骼处于一个多且软的阶段,数量能达到300块,这是为了在分娩时能更顺利地通过产道。多出来的那些骨头如骶骨、尾骨、髂骨、坐骨、耻骨等会随生长发育而愈合。这是哺乳动物的一个明显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据我国科学工作者1985年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欧美人脚上第5趾骨有3块小骨,而大多数中国人只有2块骨骼。欧美人体通常由206块骨骼构成,而国人则由204块骨骼构成,成人骨骼数量也是就全球人类的“总体”而言的,中西人群存在明显差异。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接触的高科技也越来越多,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要,还需要预测寿命、延长寿命。据科学家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人的预期寿命是由DNA端粒长度决定的。当婴儿还在母体当中时,端粒就开始渐渐变短,因而完全可以通过测试DNA端粒的长度判断其寿命的长短。什么是端粒呢?端粒(英文名:Telomere)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它与端粒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特殊的"帽子"结构,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科学家称,端粒对于老化现象具有关键作用,DNA端粒越长的,寿命就会越长;反之,DNA端粒越短的,則寿命越短。当然,这种预期寿命是排他的,排除不可抗拒的外来因素造成的死亡。
“衣冠禽兽”一词在辞海和成语词典等很多工具书中几乎都被解释为贬义,其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构衅》一书:“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中就非常直接地解释为:衣冠禽兽,比喻品德败坏的人,谓这种人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其实,“衣冠禽兽”最早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原是褒义。明朝曾明确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有所不同。文武官细分九等,分别是: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品级不同,服饰颜色也不同,一至四品穿红袍,五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当时“衣冠禽兽”只指官员的服饰,一般用作赞语。后来在明朝中晚期,在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的社会环境中开始被用作贬义,官场一片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官员为匪盗瘟神。“衣冠禽兽”也就逐渐成为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的代名词,清代以后,一语完全被用作贬义。
贝多芬的作品《致爱丽丝》是享誉世界的名曲,优美的旋律层层展示了爱情的甜美,将丝丝的爱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引起听众对纯粹美好爱情的向往。但贝多芬一生未曾结婚。那么,他的这首乐曲中的“爱丽丝”指的是谁呢?其实从未结婚的贝多芬在内心深处非常希望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也因此对爱情非常渴求。这类故事在贝多芬的生活中屡屡出现,为这位著名的钢琴大师增加了几分浪漫色彩。1808—1810年间,贝多芬收了一名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特蕾泽·玛尔法蒂十分符合贝多芬的择偶标准,渐渐的,年近四十岁的贝多芬对她产生了好感并为她写了一首《巴加泰勒》(巴加泰勒意思就是“小玩意”),这首小曲的旁边写上了“献给特蕾泽”的字样。再之后,小曲一直被她精心收藏着,就连贝多芬逝世后,别人为他整理作品也没有将其归入其中。多年之后有人在整理特蕾泽·玛尔法蒂的遗物时,无意间发现了这首曲子。1876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时,出版方错将《献给特蕾泽》写成了《献给爱丽丝》,从此,爱丽丝之名响彻世界,但贝多芬心中的“爱丽丝”并非真正的爱丽丝,而是那个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孩子。